還有一種東西始終沒有被世界污染過,就是香港本土的搖滾精神!什麼是搖滾精神?或者可以從幾位「搖滾大俠」身上稍略略了解過一下。
有關MISS JANNI的一個訪問
本以為她跟黃頁會有點淵源,可以給我說一個故事,豈料,她才是走進去黃頁想聽故事的人。
近60 年過去,我們的生活有變得愈來愈好嗎?
哪個才是最好的時代?「1992 年。」
趙崇基從沒想過他第十八部作品的誕生,彷如歷經八年抗戰,早早就被圈入「禁區」。直到現在,發行和上映未能敲定,還有未來可能的一連串障礙。然而,《中英街一號》同時也見證著他和團隊,在傘運後如此亂世的自處方式,以及他們能力所至的行動。
如果說電影源自豐沛的想像力,天馬行空的動畫更像自由的魔法,讓腦內的虛擬世界得以構築,尋覓無法在現實實踐的可能。
關於「選物教父」的稱號我倒是沒有太大感覺,因為說到底大概是傳媒給他的稱呼罷了,對我來說,他選物的角度或對生活上的態度與觀點能否感染他人,比任何一個稱號來得重要。正如傳媒稱為時裝達人的WYMAN,我想應該不會有很多人會跟隨他的喜好而選購服裝吧?
江逸天的處子專輯《A GHOST & HIS PAINTINGS》,記錄了他三年異鄉留學期間對自己的迷惘、對城市的思考以及對世界的不適。
對於中歐小國斯洛文尼亞而言,蜜蜂除了是該國的經濟支柱,也是文化和身分認同的重要一環,人與蜜蜂的關係微妙而緊密。斯國近年甚至發展出一套以蜜蜂為主角的另類旅遊──api-tourism,開創綠色旅遊新形態。
氣候變化問題嚴重,已成為全球人類面對最逼切的危機。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決定掩住雙眼繼續自欺,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把目光和金錢灑在移民議題及動武之上,甚至視氣候議題為世紀謊言,拒絕再玩。然而,世界上某個角落,沒權沒勢也沒有錢的無名英雄,仍選擇盡自己的一分力,將地球從死亡邊緣拉回一點,那怕只有一點。
十年前,高登因陳冠希而躍進主流、中國首度封鎖Facebook、Pepe青蛙開始竄紅、Nokia仍是一哥……
反社會人士喜聞樂見的另類聖誕歌。
由同人創作到商業IP(Intellectual property)收購,「跨越作品的作品」會否是英雄科幻影視的下一步?
15年前毅然決定以畫畫為生,b.wing承認是反叛,說著她做了個搗蛋的表情,「這讓我感覺到自己活著啊。」這些年來,創作像附生在她身上的東西,與她共生共榮,時日久了,也就有不少生活上、情感上的碎屑被「掃入地墊底」,陳封多時,《藍來了》是一次無可避免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