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人性比生命還大 《一水枯榮》紀錄片反思環保

人性比生命還大 《一水枯榮》紀錄片反思環保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氣候變化問題嚴重,已成為全球人類面對最逼切的危機。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決定掩住雙眼繼續自欺,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把目光和金錢灑在移民議題及動武之上,甚至視氣候議題為世紀謊言,拒絕再玩。然而,世界上某個角落,沒權沒勢也沒有錢的無名英雄,仍選擇盡自己的一分力,將地球從死亡邊緣拉回一點,那怕只有一點。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氣候變化問題嚴重,已成為全球人類面對最逼切的危機。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決定掩住雙眼繼續自欺,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把目光和金錢灑在移民議題及動武之上,甚至視氣候議題為世紀謊言,拒絕再玩。然而,世界上某個角落,沒權沒勢也沒有錢的無名英雄,仍選擇盡自己的一分力,將地球從死亡邊緣拉回一點,那怕只有一點。

由兩位資深傳媒人監製黃英飛及導演莊玉琳主理的紀錄片《一水枯榮》,以環保為題,全香港製作,甫推出即榮獲14個國際電影獎項,拍攝及製作逾一年半,深入中國青海縣崑崙山一帶,以兩個故事主軸,講述無名英雄力抗全球暖化及環境污染的事蹟,他們為此付出的熱情,甚至比生命還大。跟兩位相約作一次訪談,二人對製作此片的記憶仍彷如昨天。


《一水枯榮》是誰起的名字?這詩意的名字是否來自典故?

這是大家共同創作的,來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首詩跟此片的意念有點相似,都是講述大自然的生命力很頑強,生生不息,是無盡的。我們循此典故強調「枯榮」那種滅後再生、循環的意境。

 

兩位在是次合作之前,是否去過青海崑崙山?在此地拍攝有何挑戰?

我們在拍攝之前都沒有去過青海崑崙山。拍攝前於網上做了資料搜集,之後當然不少得實地勘察。因為當地比較荒蕪,網絡接收亦很差,在草原上甚至連地址也沒有,所以必須親自到當地做資料搜集。拍攝為時一年多,前前後後共去了45次方能完成。

 

《一水枯榮》有兩個特殊的地方:它以紀錄片形式拍攝,而且它加上了人性的故事,為何有此設定?

因為是紀錄片的關係,很難按足預定計劃來執行,中間有太多變數,所以是沒有什麼拍攝限制,我們是就著主角的個性與生活日常去拍攝。

當初我們計劃以「羽毛」為拍攝概念,原本打算到崑崙山拍攝雀鳥。誰知拍攝過程中遇上一位牧民,知道他平時會拍攝雀鳥並搜集資料交給當地政府,詳談之下得悉了他感動人心的故事,使得我們轉換拍攝主題,這位牧民更成為其中一個故事主軸的主角。

牧民為了保護當地稀有原生動物「普氏原羚」,以一人之力,工餘時四出巡邏保護青海湖周邊環境清潔。拍攝途中當他看到遠處有垃圾,都會二話不說的走去將它拾起,就算垃圾在冷得剌骨的湖邊,他都毫不猶豫捲起褲管,直接走進去將垃圾清除。這無私的行動已無間斷進行了20幾年,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至於另一故事的主角是位居士,同時是我們的導遊司機,我們是在攀談之間了解他的故事,每逢冬天,他都會橫越結冰的湖面,為青海湖中孤島上的苦行僧運送日常物資。但近年暖化問題使冰塊溶化,冰面厚度由80年代的5呎銳減至現在的1呎,在冰上行走時變得非常危險。然而為了信仰,為了維護這聖潔土壤,他仍願意無私奉獻。

這兩位主角,同樣堅持自己信念,只是懷抱單純的願望行事,為的不是金錢或榮譽,而是下一代的將來著想,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深深感動了我們,也相信我們紀錄的畫面能直接撼動觀眾的心。

 

有關氣候變化議題,已經討論了好幾十年,《一水枯榮》要帶出的是甚麼?

題中的「水」是指青海湖,紀錄片主要點出了青海湖因氣候變異以及當地旅遊業帶來的種種問題:冰塊溶化、原住民生活受滋擾、嚴重污染等。這是令人很氣憤的──原本過著樸素生活的崑崙山居民,還有在島上修行的修士,他們都無辜被扯進污染帶來的後果當中。這是共業,我們都有份造成污染,也有份令到地球另一端的人受苦,我們一定要認真反思。

 

可以分享一個最深刻的畫面嗎?

莊:因為要到青海湖中的島進行拍攝,我們要按天氣好壞隨時出發,就是凌晨4時多。若以正常速度,大概45小時便能到達。但當日在冰上有突起物,要時行時坐冰上電單車;離岸還剩大約3-4公里時,眼前出現了一條「河流」,這代表冰面已分裂,我們嘗試繞路走,但最終只是在冰上不斷轉圈。情況非常危險,因冰面斷開意味冰層已變得極薄,在上面繼續行走是不智,甚至隨時掉進湖中溺死。

也許大家都背負一種使命感,當下都變得無畏無懼,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很瘋狂。 

到下午34時,我們只好決定原路撤退,因為要在入黑前回到岸邊。在天氣變幻莫測的情況下,強風將冰塊吹散。眼見快要到彼岸,卻無法向前直走,大家唯有在原地呆等,晚上的月光反映在藍藍的冰面上,天地間只剩得風聲,人也自覺非常渺小,這詩意的畫面也實在刻骨銘心。 

黃:有次牧民見到遠處湖中有垃圾,立即捲起褲管,連同鞋襪,沒有絲毫猶豫地走到湖中將垃圾拾起。一對夫婦途經見到這情形,竟立即找來一雙鞋子送給牧民。可見當地人之間的互動十分直接,很有愛,雖然微小,也令我印象深刻。

 

就是次合作,兩位是否有對「時間」這概念重新思考?你們在這拍攝過程裡,對「時間的意義」有何嶄新領悟?

莊:我本身沒有宗教信仰,經過今次拍攝,接觸到佛教道理,其中的輪迴學說跟片中提及的天地循環互相呼應──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由今世到下世再到下下世,會不斷延續下去;以前覺得「時間」是一種無限的概念,不應有任何制肘,但經過今次就明白,人不是只為今世的有限時間中做好自己,而是要積德為下世作好預備。 

黃:時間是很公平的。不論你多富有、多能幹,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不要浪費時間,活在當下,做好自己本分,將來自然得到回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