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林先生,除了由日本生活雜誌《BRUTUS》及《PEN》的介紹外,是因為買了小林先生出品名叫《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的著作。閱後才開始對他增加多點認知,老實說在東京走訪他前,我從來沒有到過他在吉祥寺的「ROUNDABOUT」及「OUTBOUND」選物店。
小林和人的陳列美學
每當與不同品牌經營者見面時,總喜歡細心留意他們工作室或店鋪內的裝潢,物料細節等,從內裝上總能夠反映品牌經營者的性格及基調,或許基於市場上的考慮,這些都是未必能夠從其引入或設計的產品中發現。
首次走進的是小林先生位於東京吉祥寺的第二家名叫「OUTBOUND」的選物店。店鋪外裝是比較現代LOFT 風格,對我這個LOFT 的痴漢則沒有太大的驚喜,但當進入店內時則被那些細膩的VM(VISUAL MERCHANDISING)深深吸引著,吸引的絕不是什麼大型建設或特別訂製傢具,而是佈局在四周簡陋而細膩的陳設。例如用作掛衣的木梯,利用庭園的禪陣石頭方式去加高及粉飾;衣架另一端則只是簡單用麻繩吊起。而層架或陳列產品的枱面則簡陋地用粗糙而不平衡的老木板承托,全店看來應該沒有任何一樣陳列裝潢是新製作的。而離這裡五分鐘車程的就是另一家開業多年的選物店「ROUNDABOUT」,小林先生說ROUNDABOUT 意思即是我們馬路的迴旋處,縱橫交錯的有數十年前的古董車,有剛落地的全新車,不管新舊它們都在日常行走著,就如他引進的選物,新與舊的選物在這家坐落地牢的店約800 呎像密室空間交錯排列著,而這店與「OUTBOUND」最大分別是內裝佈局上更加隨性,沿用原裝沒有任何修飾的牆身,利用古老木箱作陳列的貨架(絕不是那種以新扮舊的),選物方面則更加合適日常生活使用的日用品。
那種不完美、不對稱又粗糙的細節,處處都充滿了侘寂(WABI SABI)所提倡的日式生活美學基調。雖說是不完美、簡陋而粗糙,但要設計及營造出這種氛圍,同時要考慮美觀及其使用性,這種隨性的思考絕對比製作新陳列傢具困難。
還未細閱小林先生引進的選物時,他對內裝的某種執著已令人明白 什麼外界稱他作雜貨選物之父。我經常與同事分享說,當你觀察他人喜好習性及執著時,你大概能夠猜得到那個人在自己專業上的能力。
職人限量與工業量產
我們在談及有關職人手作及工業量產的喜好時,數年前我自己還很著重推崇職人手藝、以及排斥工業量產的商店;但近年開始,會欣賞商品的設計及外觀,只要是好的設計及實用性高的商品,我絕不介意是工業量產。有感近年太多人把「職人」二字過度放大了,其實還有很多值得尊敬的工業量產職人產品,例如LEICA 工場出產的相機、日本HENDERSCHEME 以及香港利工民等,在裡面工作的師傅都是不折不扣的職人。
剛好與小林先生的選物概念同出一轍,只要是恆久耐用,好設計絕不局限於限量職人作品、經典或全新的量產品牌。
收藏品與日用品
再來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收藏日用家品。小林先生跟我另一位日本收藏家朋友一樣,都有不少古老收藏品。而大家都有共通點,同樣喜歡推崇不花巧、很基本而歷久常新的日用品。而我一直只會把收藏品當成日用品看待,在我的生活方式中,能繼續用下去的便應該繼續用下去,當物品失去原有作用時,我總會希望把它轉成另一種用途,如物品最終變成擺設的話,只會浪費了居住空間,因此我家居或工作室都沒有太多用作擺設的裝飾物。
經營及市場
小林先生外表不修邊幅的隨性感,加上他對生活選物的審美觀,基本上他介紹的商品應該可在日本大賣,但答案正好相反,他跟我說經營兩家店一點也不輕鬆,自出版著作面世後,才久不久有從不同地方慕名而來的顧客出現。這點也能理解,日本生活雜貨店開始飽和,尤其在東京,普遍市民要找家品,當地實在有太多選擇,競爭相對很大;再者,MUJI、LOFT 等連鎖式傢品店更是早早在日本成熟發展,幸好他們還有很多市區慢慢地開發中,潛在需求仍然在增加。
最重要是,日本人真正懂得什麼是生活品味,不是買隻杯拍個照呃個LIKE 那種,而是早在百年前,他們已懂得細味茶道、學習及發展咖啡文化,這些品味早就植根在文化的底蘊當中。
當然,鋪租也是關鍵的問題,熟悉日本的朋友都了解當地加租比例是很小的,友人在中目黑青葉台開業十七年來,從來沒有被加過租,一直是不到廿萬日元一個月,這種絕對有條件令小店或品牌健康成長。當提到香港的租金水平時,小林先生也無法理解我們的小店可以怎樣營運。
香港傢品小店生態
近十年間,香港增加了大大小小的生活傢品店,為數不少,有在工廈佔地萬呎的傢品選物店,也有百多呎的小本雜貨店,甚至在淘寶淘假貨來賣的偽選物店。敢肯定說起碼有七成經營者都是感受到日本傢品店的氛圍,繼而希望把這種生活品味帶到香港。
雖然香港欠缺日本成熟的零售市場及舖租優勢,我們勝在有不斷麻木發展的樓市。為什麼這樣說呢?按照常理,每年有數萬人會置業,他們置業大都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即每年會有幾萬家庭需要添置不同家品。因此生活傢品在香港應可以良好發展,但尚欠的東風是,本地市場及商戶還需要時間去摸索,領悟什麼是生活品味,市場經過教育後才會變得成熟,顧客才會真正懂得選物。
作為經營者的我們在不停引進日本生活傢品時,有否深入了解日本人一直努力經營及推崇的「生活品味」?曾經有位前輩說過,模仿外表是非常輕易,當你成功模仿內在核心時,你自自然然就會得到一個獨有的外表,一個不能被模仿的自己。要在一個設計文化正在急速倒退的地方經營一家有深度的生活傢品店絕不輕易,尤其在香港地產主導底下,希望同業繼續努力。
但在剛關了店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說來有點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