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1977年的灣仔與許冠文

1977年的灣仔與許冠文

閱讀數 17

今日熱度 2

摘要︰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1977年的灣仔與許冠文



0

1977年,不僅香港國際電影節快手快腳搞起來,還有民辦的藝術中心,座落於其時尚沒人煙的灣仔北。許多年後,這裡會有演藝學院、會展中心,也曾有過滋潤幾代香港文青的新華戲院和演藝戲院,儼如香港的文化新填地。在灣仔北不遠處,隔幾條馬路,也是灣仔,電車路旁譚臣道一山書屋閣樓裡,於早一年九月創刊的《號外》已在適時地發出聲音。過去流行過的年青人刊物有些老去,有些在轉型,這個城市急切需要一把新鮮的聲音,用特別的觀點和文字道出。這是《號外》趕上的第一個時代。


1

也是幾條友夾埋就開波,許多不計酬勞。最早除陳冠中外,還有鄧小宇、胡君毅、丘世文等,為營造人強馬壯之勢,好多時每人都起更多筆名。還有攝影的排版的寫文的,都為理想像義工。只因為覺得,香港真需要一本屬於自己的新一代城市文化雜誌。關注當下最新本地和國際動態和見聞,時而輸出觀點態度。更是打破慣例,中英夾雜入文,完全襯合日常生活中的半唐番風格。


最初版像Village Voice 的小報模式。創辦人陳冠中回憶:「開始做了第一期就發現是不切實際。報攤不讓放那麽久,報紙放幾天就因潮濕而發霉了。所以就五期報紙形式後,就改做雜誌的形式。為什麽《號外》的英文是 The Tabloid,為什麼叫《號外》,都是報紙名字。因爲一開始是想做成報紙,但做了五期之後發現不能擺在報攤,只有把他釘起來做成小開的雜誌,才比較耐放。中文名字沒有改,仍然叫《號外》 ,英文改作 City Magazine。」


懂轉膊、彈性、活力。也是後來我們讚賞香港普及文化和做事態度的理由吧。 在那個時勢做英雄的順景,一切都一拍即合。


2

那年,外來文化養份豐富。電影節的國際大師作品以外,商業電影院正熱放《週末狂熱》,香港也開啟了自己的disco 歷程。麥德羅成為這股熱潮下的香港舞王。在銅鑼灣的百樂戲院,孩子們在看到《星球大戰》的開場字幕和主題音樂奏出後,就興奮地進入到另一個太空宇宙。港產片方面,喜劇《發錢寒》、《面懵心精》 和功夫片《洪熙官》依然票房上受歡迎,但風格已日趨定型,香港電影和出版界也等待一場更大的革新。


電視創作人的創造力卻依然無可抵擋,作品處處泛着對成功武俠類型的熟練掌握和回應新時代的樂觀步伐。王天林監製的《陸小鳳之決戰前後》,葉孤城與西門吹雪決戰紫禁之巔,最後長時間慢動作對打鏡頭,成為香港電視史及那代觀眾不能磨滅的記憶。甘國亮的《瑪麗關77》,就連劇名都代表了那種70年代的青春朝氣與新派型格。汪明荃也以當家花旦的地位主演了代表作《家變》,劇中角色洛琳定義了女強人的形象。唱片業從而認識到香港本土唱片市場的巨大潛力,開始舉辦金唱片頒獎禮。


這年在麗的電視主辦的亞洲業餘歌唱比賽香港區決賽中,張國榮憑演唱一曲American Pie得到亞軍,之後簽約麗的電視,正式開展演藝事業。他也將登上日後多個《號外》封面。其中以「反串」為造型的一個,直接導致他參演《霸王別姬》演虞姬一角。


3

回到日常生活,香港電台製作的《小時候》劇集以小家庭溫馨動人小故事深入民心,故事處境設在新界沙田,當時未有電汽化鐵路,還被視為一個離市區頗遠的郊區。拍攝主要地點為新落成不久的瀝源邨,鏡頭卻把它拍得有如柯布西耶式標準規劃之城的乾淨整潔,建築設計新穎,現代感強烈綫條、空間造型,完全一派市民未來美好生活的意象投射,切合其時香港政府對新界衛星城鎮的開發宣傳。其後,為緩解市中心的擠迫和釋出更多居住空間,配合香港的建屋計劃和沙田、大埔、上水、元朗、屯門等衛星城市開發,香港人將更進一步分散住進更大範圍的新界市鎮。


自此之後,到新界再非像過往一樣為着去旅行,而是回家,至使大家差不多忘了新界這塊土地是有它契約上的期限,標明1997年到期。孩子卻不管這些,他們假日出遊的目的地,轉為這年剛開幕的海洋公園。


4

1977年第十一期《號外》以許冠文作封面,他知識份子又有普羅認受性的形象,相當切合《號外》的氣質。以至2006年《號外》三十周年時,同樣找來他作封面人物。像擁有一種永存的精神,他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因為具備受歡迎的作品而繼續成為這城市被談論的對象。



#號外50+系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