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是物味(三十六): City Pop之味

是物味(三十六): City Pop之味

閱讀數 9

今日熱度 2

摘要︰ 其實我只是初哥,在CITY POP最流行時我根本未聽過。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其實我只是初哥,在CITY POP最流行時我根本未聽過。

跟這個音樂潮流擦身而過。

但這一年——嚴格來說是過去九個月,每日戴口罩至少十個鐘的九個月裡,陪我捱過每一天的就是CITY POP。

其中被譽為CITY POP神曲、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更加每日都要至少聽上一次,有時不只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最高紀錄,試過狂LOOP廿次。

City_Pop.jpg對上一次咁迷一個音樂潮流,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中,BRITPOP盛行時。那時候,我有意識地要學聽歌(是學聽英美搖滾,不是香港K歌),便將僅有的金錢,花在一張張呈現BRITPOP風格的實體專輯上。那時候要聽歌,只能這樣。

當OASIS的《(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都已踏入廿五周年,當年青春的我亦已步入中年,竟然再一次迷上一個音樂潮流。

用一種追憶的態度。

源自日本的CITY POP,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到了80年代,高峰——這個高峰,伴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高峰,當泡沫爆破,CITY POP也沒落了。

是的,這種音樂是城市美麗的象徵和呈現,而這種美麗,很大程度上來自經濟成果,是優質城市生活的配樂。

像我經常去YOUTUBE找CITY POP聽(好奇怪,CITY POP近乎絕跡串流平台),很多歌單,總會專登配上一些80年代日本動畫中的城市景象,而且,例牌夜景,似乎透視了CITY POP的特徵:是要在一個五光十色的不夜城裡才會聽出味道,但歌曲所渲染的並不是一種熱鬧氛圍,反而是一點點熱鬧過後的孤單。

孤單的方式:例如獨自駕車與寂寥隨處蕩,便可以在車裡,一邊播著來聽,一邊讓城市夜光不斷在你車窗旁擦身而過;又例如,戴住WALKMAN遊走在(日本的)街道,城市有城市的熱鬧,你有你的個人世界,兩者互不干預,卻又重疊。

這是一種流動的音樂。

現代城市不是一個死咕咕的固體,因為有人在其中,交集互動(而且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當你置身城市中,是採用一種流動的方式,持續進行不同活動,而WALKMAN就成為了一種相當配合現代城市 / 城市人關係的發明。

聽WALKMAN,自然要用CASSETTE。好奇怪,CITY POP同CASSETTE超級夾(當然也有人堅持,聽CITY POP一定要聽黑膠,但你總不能孭住個唱盤出街吧)。

不是所有音樂都夾到CASSETTE。8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例如MICHAEL JACKSON或MADONNA的金曲?可以。BILLIE EILISH?唔,怪怪哋。SYNTH-POP?當然可以。POST ROCK?唔好嘞啩。中森明菜《少女A》?得。安室奈美惠《CAN YOU CELEBRATE?》?冇話唔得,唔太得囉。

隨著CASSETTE復興,我竟然重新買入不少新出的舊歌CASSETTE(竟然比CD還要貴),也同時買了一部WALKMAN,不是二手舊機,新機來的。兩個禮拜前,甚至買埋一部「收音機」——好幾代人對兼具聽CASSETTE、聽電台以及錄音功能的機器統稱。離奇在屋企反而沒有CD機(而某品牌的NOTEBOOK又不再設有CD-ROM),以前買落的CD,形同廢物。

每一日,在屋企,就開著「收音機」,聽CASSETTE;出街時,就聽WALKMAN,隨身聽——唯一要重新習慣的,是聽完A面,要拎餅帶出來,翻去另一面。估不到有生之年,竟然可以再一次做這個動作。

CASSETTE可以復興,WALKMAN可以重出,換CASSETTE帶這動作也可以再做,但時代,已不是CITY POP盛行的80年代。塞住EARPHONE的耳聽著竹內瑪莉亞、亞蘭知子、菊池桃子、山下達郎,眼前,卻是2020年的世界,一個毫不美麗的世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