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我們還需要港台嗎?兼談傳媒的中立

我們還需要港台嗎?兼談傳媒的中立

閱讀數 14

今日熱度 2

摘要︰ 我們要問的,是港台究竟有什麼存在價值?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政府出錢給你,港台卻日日罵政府?」

「政府是你的老闆,港台怎麼不用聽它的話?」

「其實現在有這麼多商業傳媒,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公帑營運港台?不如關了它吧!」

這些對香港電台的質疑,近年愈來愈多。尤其是,香港電台是一個政府部門,開支靠政府支持,卻常常製作一些批評、反諷政府的節目,可說是「荒天下之大謬」。政府也多次明示暗示,希望重新控制港台的編採方向,使港台能較受政府所控制。

問題是,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批評或諷刺政府有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甚至有責任這樣做的話,而政府卻還是要收編港台,就變得不合理了。所以我們要問的,是港台究竟有什麼存在價值?

RTHK.jpg回到歷史的起點

由政府用公帑成立和營運的傳媒,就是我們說的公共廣播機構。「公共廣播」的理念,並不只是香港獨有,不少國家都有公共廣播機構,如港人熟悉的英國BBC就是一例。歷史上,因為商業傳媒較遲出現,而社會卻有傳播資訊的需要﹙颱風來的時候總要通知大家吧﹚,所以各國政府便開始成立公共廣播機構,以傳遞必需的資訊。

但這放在現今社會,卻是十分過時。一來,商業傳媒十分發達,根本不用再依賴公共廣播機構來傳遞資訊。二來,現在人人都可以輕鬆連到網上世界,資訊的傳遞甚至已經不用透過任何傳媒來進行。你試想想,近年任何重要的消息,可能你在WHATSAPP或FACEBOOK上早已知道,有時甚至連傳媒都跟不上呢。既然如此,是否代表公共廣播已經是個過時的理念,早應被我們淘汰?而現在像港台這般還存在的公共廣播機構,是不是只是歷史遺下的產物,可能因種種現實上的阻力刪除不了﹙例如請了很多員工,刪除港台的話員工一定會反對﹚,但其實已經沒有了存在意義?

1.jpg中立的傳媒

這終於去到「公共廣播」的真正價值:我們需要有利益中立的傳媒,不會受政治或商業壓力,去作出最中肯的報道。

我們看到,即使商業傳媒市場十分發達,但因為每一商業傳媒的最終目的還是賺錢,或者推廣老闆想要的既定立場,所以在報道時,肯定會受到老闆或者廣告商的壓力。對主要廣告客戶不利的消息,或與老闆立場相反的評論,就很有可能不能出現了﹙甚至還沒到老闆那一層,前線員工已經自我審查﹚。

由此可見,為什麼不少社會需要動用公帑來營運公共傳媒。因為若我們只有私人出資的商業傳媒,那就代表了有財有勢的人可以運用財政上的影響力,要求社會上的傳媒要報道什麼新聞,最終決定市民究竟會知道什麼。

雖然我們有理由用公帑來建立公營傳媒,但公共廣播機構不應是所謂的「官媒」。公共廣播的價值在於它可以不受任何壓力去報道新聞和月旦時政,因此政府的壓力自然也要避免,不然只會構成另一種壓力。如果公共廣播機構最終成為了政府喉舌,為政府宣傳、護航,這就失去了不受壓力而報道新聞的空間。

這樣說來,我們就明白到,就算港台由政府出錢營運,但政府算不上是港台的「老闆」,而港台也不一定要跟政府有一樣的立場。公共廣播的價值,在於我們可以有一些不受任何壓力、不為任何利益而報道新聞的傳媒,而由政府出資只因我們想這傳媒能避免商業壓力﹙如不用收取廣告﹚,不代表政府有權決定它的編採方向。反之,只有這公營傳媒能獨立於政府,真正沒有政治壓力下決定哪些應該報道,哪些不該報道,我們應怎樣報道,這公營傳媒才真正活出公共廣播的價值。

我之前就聽過一個頗妙的比喻:上市公司每年也要出錢請會計公司來核數,但會計公司就應該對出資的公司言聽計從,它說自己沒有做假賬,你就配合說它沒有做假賬嗎?顯然不是啊!誰出錢是一件事,但會計公司應該做自己應做的事——例如去核實該公司的財務狀況沒有做假——這才使會計公司的存在有價值。公共廣播不也一樣嗎?出錢的不一定說了算,公共廣播機構還是要按自己存在的意義來決定工作方向。

2.jpg公共廣播對市民的價值:自由自主的人生

「你看什麼,你就成為什麼」﹙YOU ARE WHAT YOU READ﹚。你對世界的理解,完全建基於我們接受的訊息上。控制一地人民能接收到的資訊,你就控制了他怎樣看世界,以至怎樣看自己。而你的世界觀,又會進一步決定你對很多東西的判斷。所以對資訊流通的控制是一樣很重要的權力,又因此世界沒有極權政府會不控制資訊流動。

這樣說來,被動接收資訊的市民其實十分無力。社會上有什麼資訊和觀點可以流通,市民難以有話事權,而這好像就剝奪了我過一個自主人生的權利。我的世界觀完全被能決定資訊傳播的人所決定,並非我自由自主的選擇。一件事,不是因為合理而我相信,而是因為有人想我相信而我就相信。

要讓市民奪回自主權,公共廣播就十分有價值。公共廣播的存在,正好保證有價值的資訊不會因外來壓力而不能傳播,有意義的評論不會因得罪權貴而不能出現,讓市民可以在資訊自由的世界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不讓政府或大財團控制人民怎樣看世界。從個體來看,這保障了人民的自由自主,不讓有權有勢的人控制;從整體社會來看,這讓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獨立於政府和市場的公民社會,更有力地保障社會中每一個公民。

3.jpg但⋯⋯真有所謂的「中立」嗎?

走筆至此,我想有讀者可能會問:但港台這些真的算得上是「中立」嗎?它在很多節目中,好像也有明顯立場,那麼,這跟一般的商營傳媒不是一樣嗎?為什麼我們要說它是「中立」呢?

甚至有些讀者可能會說:任何一個傳媒、任何一個報道,都一定有它的角度、出發點,就算沒有明顯立場,這已經不是「中立」了。所以根本沒有傳媒能做到真正的中立。既然如此,我們何以要用公帑來辦公營傳媒,以求達至所謂的「中立」呢?

這時候,我們要做一個概念區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傳媒的「中立」。第一個角度,是觀點上的中立。一份報道,總從某個角度來下筆;一篇評論,總會有某個立場。從這角度看,公共廣播機構可能跟一個普通的商業傳媒沒有分別,算不上中立。﹙題外話:一個節目在觀點上不中立,不代表整個傳媒在觀點上也不中立。因為傳媒可以透過不同節目有不同觀點,而做到整體上的中立。﹚

但我們還有另一個意義上的「中立」,就是利益上的中立。利益上的中立,指的就是傳媒在報道或評論時,並不會因任何商業或政治上的利益、壓力,來決定報道和評論的內容。有價值的消息、值得被知道的觀點,他們就會報道﹙為了填補商業傳媒的空缺,公共廣播機構甚至更有責任去報道一些有價值但商業傳媒不會帶出的資訊和觀點﹚。這個意義下,公共廣播機構是真的有可能做到中立,而這個意義的「中立」,亦是公共廣播的的價值:這確保了重要的消息和觀點不會被有權勢的人控制,不讓一般市民知道。

所以說,公共廣播在傳媒中有其特別的定位。有人說,公共廣播機構作為傳媒,當然有責任去監察政府,因為這就是傳媒的天職,所以就算對政府多有批評也是正常。但我認為,公共廣播機構能批評政府,重要的不是因為它也是「傳媒」,所以有此權責,而是因為它是「公共廣播機構」,所以我們必需確保它能在沒有壓力——包括沒有政治壓力——下把有價值的資訊和觀點帶出來。如果一個批評政府的觀點值得報道的話,那麼公共廣播機構就應該有權責帶出這個觀點,而這,當然意味著它有批評政府的權利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