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自宅字築》:何以為家?

《自宅字築》:何以為家?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住屋問題,從來都是最令香港人頭痛的問題。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住屋問題,從來都是最令香港人頭痛的問題。然而,從60年代的《七十二家房客》到90年代的《籠民》,一直發展到今天的「劏房圍城」,我們見到這半個世紀以來,香港的住屋問題不單止沒有紓緩,甚至每況愈下:單位愈來愈細,樓價卻愈來愈貴!以前,備受困擾的或許大多數都是基層市民,但近十年大家看著那些納米豪宅一幢接一幢地落成,呎價則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升天際,你就會知道今時今日其實連中產都未必負擔得起。要等公屋嗎?截至上個月底,公屋輪候冊上已有超過25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近6年⋯⋯聯合國「適足居住權」上這樣寫著:「任何人都有和平、安全而有尊嚴地居住在某處的權利。」可是這句話,跟民主自由等基本人權一樣,似乎並不適用於活在這個時代的香港人。

密_周漢輝×Benny-Lam2.png今個月初,香港文學館與過去式(PASSING THE PASS)在藝術中心的包氏畫廊,舉辦了一場《自宅字築》展覽。與年初的《氣味相投》展覽同一個套路,邀請了共18位本地文學作家及視覺藝術家,ONE ON ONE地組成9個單位,以部首為「宀」的字為主題,合力創作出「宥」、「安」、「客」、「寐」、「宇」、「宕」、「㝯」、「寂」、「密」共9組能互相對話的文學和視藝作品,呈現出各自對於「家」的想像。繼而引發大家再次去思考,面對難以為居的社會環境,我們又將何以為家呢?

密_周漢輝×Benny-Lam3.png展場中最大型的作品,便是由董啟章與林東鵬合作的《宇》。在董啟章的短篇小說裡,他以部首「宀」創作出一個「宇」世界。這個「宇」世界由不同的「宀」字詞建構起各種社會階級,例如負責管治的有「官」、「宦」、「宰」、「察」、「審」;有錢的人叫「富」,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宮」、「宅」或「寨」,中產民眾居住的叫「寓」,低層民眾居住的叫「室」,貧民居住的叫「寮」;被「察」緝捕並被「審」判定為「害」的人,一律被監禁於「牢」裡。而「宇族人」一直害怕被粗鄙的「穴族人」入侵,「穴族人」則一直偷偷滲透進「宇」之內。

宇_董啟章×林東鵬.png而東鵬的則把自己的裝置畫作名為《〈天工開物,宇宅之變〉,〈戀物史〉三部曲之一》,開宗明義是向董啟章致敬。但有趣的是,他刻意在六塊像門那樣大的木板上作畫,木板與木板之間互動連接,也可以摺疊,上面又掛著或畫上各種生活用具,乍看之下就像是一幅板間房裡的牆,在材料上貼切地回應了展覽的主題。而牆上的背景畫作則隱約呼應著董啟章筆下的「宇」世界:一隻大棕熊隔著山和海,遙遙地對著一座小城市吼叫著,而城市裡的人民則舉起了一面「警告催淚」的黑旗……看完畫作再看小說,其實不難發現這個作品就是今天中港關係的浮世繪。

宇_董啟章×林東鵬1.png有抽象的隱喻,自然也有具象的寫實作品。由周漢輝與BENNY LAM合作的《密》,可以說基層劏房居民的生活哀歌。關注劏房現象的攝影師BENNY,多年來一直走訪不同的劏房單位,通過鏡頭將這些極不人道的居住空間紀錄下來。而這次展出的作品《侷住》是BENNY的舊作,集中拍攝「棺材房」裡的生活面貌,基本上一張方寸的照片就已經足夠呈現出一個「棺材房」世界。周漢輝看過照片後,寫成了《密居誌》一詩,然後再把這些綿長的詩句,「塞」進照片裡僅有的「空位」,令本來已經很「擠密」的「棺材房」變得更「侷促」。

宕_陳滅×智海.png除了掛在牆上的照片之外,展場中央還安置了一張「棺材房」原大的照片,旁邊放了一台短梯,讓觀眾可以從BENNY拍攝的角度俯視「棺材房」的全貌。當你駐足觀看,細閱這場文字與空間的對話時,你無法不被震懾,驚訝於文明的香港竟存在著如此駭人的生活,慨嘆尊嚴的淪落與生命之卑微。誠如漢輝的詩句那樣描述:「由窄床至牆之間,尚有些許餘位,滿佈日用百物,像沒有工作正好睡得更累」、「他閉上眼才往星空升空,他以為人間只屬一己所懷之舊」、「像你活成不完整的人,因居於這不完整的空間」。

寂_韓麗珠×冼朗兒.png其餘的七組作品也各有特色,例如陳滅與智海的《宕》,以「中老年大廈」來自嘲人老樓亦老,最後人去樓空,一切不復再的城市哀愁;韓麗珠與冼朗兒的《寂》則呈現了一種即使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人與人之間卻始終未能排解的疏離,是空間折射人心,還是建築才是自我的反映?劉學成的《安》,就引用了董橋的《曼陀羅室》,借花的香來點綴歲月靜好的舊人舊事舊物;盧樂謙的《宥》,則以劉以鬯的《香港居》為靈感,創作出裝置作品《香港原罪》,直接控訴香港這個「家」,一直以來所謂的安定與私密都不過是虛有其表,甚至生於香港彷彿已是一種罪,因為我們得到的就只有這麼一個「蝸居」,即使它尚能為你遮風擋雨,卻始終避不過暴警在街頭亂放的催淚彈……

宥_劉以鬯-×-盧樂謙.png想起蘇軾《定風波》裡的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多得李嘉誠的二次創作,將它變成:「此心安處是吾家。」無疑,「居」是實在的,但「家」卻是一個概念,人人定義都不同。只是此心不安,即使有「居」似乎亦難以為「家」。尤其是身處在這個動盪的時代,對於香港這個家未來將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是破壞還是建設?或許就視乎我們當下能否成功爭取到必要的公義。


展出單位:

宥:劉以鬯 × 盧樂謙

安:董 橋 × 劉學成

客:也 斯 × 蔡仞姿

寐:吳煦斌 × 何幸兒

宇:董啟章 × 林東鵬

宕:陳 滅 × 智 海

㝯:李智良 × 羅玉梅

寂:韓麗珠 × 冼朗兒

密:周漢輝 × Benny Lam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