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剛好是英國曼徹斯特的「彼得盧」慘案(Peterloo Massacre)二百周年。當年民眾在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Field)舉行集會,要求政治改革,爭取民主普選,聚集了超過六萬人,儘管標榜「和理非」,卻仍被當權者視為「暴徒」,遭到血腥鎮壓。邁克李(Mike Leigh)深感事件幾乎已被大眾遺忘,去年拍成史詩格局新作《彼得盧:血染曼徹斯特》(Peterloo),重提歷史傷痕。在今日香港,看二百年前英國民眾爭取民主所走過的荊棘路,尤其感觸良多。
當年記者把慘案命名為「彼得盧」,是故意以四年前的滑鐵盧作對比,諷刺政府出兵對付自己人民,殘暴鎮壓手無寸鐵的平民,恰如拿破崙慘遭滑鐵盧。電影就由滑鐵盧戰役開始,年輕士兵Joseph(相信是以John Lees為藍本)在屍橫遍野的戰場吹起號角,戰後回到老家曼徹斯特,不但戰爭創傷的陰影揮之不去,退役後更只能投入失業大軍,忍受低下階層的貧窮和匱乏。而最諷刺的,是他在滑鐵盧與敵軍交戰能幸存下來,回家卻遇上「彼得盧」,一臉茫然的,就死於自己國家士兵的刀下。
Joseph只是電影的其中一條故事線,戲裡人物眾多,邁克李著力展現事件前因:威靈頓公爵因滑鐵盧一役獲國會饋贈巨額獎金,而曼徹斯特的勞動階級則面對農產品失收及政府徵稅,保障地主利益的穀物法更是雪上加霜,令糧食價格高企。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官員以法律箝制人民,盜竊罪可以判笞刑,可以流放澳洲,也可以因同時有激進思想支持廢除君主制而被判處死刑。
民眾向當權者提出訴求,倡議政制改革,爭取投票權,集會前已有「和理非」和「勇武」兩派主張。有人甚至提倡仿傚法國大革命,將國王處死,但只是說說而已。而最勇武都不過是有農民用薯仔擲向王儲,打爛了一塊玻璃。邁克李用了頗多篇幅去鋪陳各方想法與衝突,包括高官和王儲視人命如草芥的嘴臉、示威者懷抱「Liberty or Death」的壯志、「和理非」和「勇武」的分歧等。
而集會最終由Henry Hunt堅持和平路線,要求民眾放下武器,卻依然被當權者視為非法集結,指使騎兵使用不必要而且過份的武力,以刺刀和劍向人群亂刺,造成最少十五人死亡,超過六百人重傷。而慘案真相得以公諸於世,全賴幾名記者在場。積極報道事件的《曼徹斯特觀察報》,也就是今日《衛報》的前身。
據說此片曾被康城影展拒絕,之後登陸威尼斯,可以想像有人會嫌電影太長(片長154分鐘),或嫌層層遞進的演說情節略顯重複,但能把龐雜的枝節疏理清楚,故事結構紮實,盡力還原時代細節,還有油畫般的構圖,均見大師功力。而且看騎兵鎮壓那場戲的場面調度,就拍得尤其震撼,特別是低角度仰視暴力場面的鏡頭,猶如鐵蹄下受傷群眾的視角,也有無語問蒼天的意味。
這根本是二百年前的「逆權運動」。邁克李當然不會拍成好像《女權之聲》(Suffragette)那種討好觀眾的電影,故事沒有歌頌什麼英雄,最後以Joseph的喪禮作結尾,沒有「階段性勝利」,甚至沒有像主流荷里活電影用字幕交代後續發展。爭取民主的路本來就很漫長,「彼得盧」只是起點,往後是無數的人前仆後繼,二百年後,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