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爾曹身與名俱滅

爾曹身與名俱滅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誰滅不滅亡並非要點,關鍵在:我們必須用行動去見證:價值和意義仍長青不墜。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不止一次聽人提起佐敦彼德遜(Jordan Peterson)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了。誰是彼德遜?我猜有加拿大國籍的香港人(我的親友圈子真有不少哩)大可代答。問我則只會答道:「一個笑話。」掛上多倫多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的銜頭,十二分勇於自我宣傳的白種男權運動份子,當然也很懂得賺錢,到他的網頁你只須繳交三十美元,你就可參加他「為你設計」的自主完善(self-authoring)計劃,提升能力、改善自我感覺。他的大作《人生的十二法則:抗亂解毒劑》(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已被譯成四十多國語言,單在美國一年內銷出近一百萬冊。

彼德遜當然是個大右派,慣於在互聯網發佈自拍短片,以語言偽術論證性別逆向歧視、資本主義優越論等。第二波後現代主義和後真相年代幫助他竊奪了「公共知識份子」的位置。悲哀的是他確有數以百萬計的粉絲,比上幾代的杭士基(Noam Chomsky)、艾可(Umberto Eco)和 齊澤克(Slavoj ŽiŽek)都要多;諷刺的是齊澤克居然應承跟他公開辯論資本主義能否為大眾帶來幸福(發售門票,因而是一場秀),不能說大鬍子自貶身價,只能承認事情反映了齊澤克的確在走下坡路。

是的,彼德遜只是一個文化學術界的例子。日常生活裡,更多論能力在上一代根本不入流的傢伙,部份甚至屬於小丑一類的角色,來到今天,紛紛「上位」,深受群眾稱頌,視為「大師」、「專家」、「明星」。電影和文學是其中兩個重災區:太多得獎電影和獲獎小說,完全看不出有何優秀之處。各種假禪修之名,行新紀元靈性消費之實的自我改善課程,佔據社交網絡的宣傳頻道,你來不及分辨真偽,親友們已拉你去「試讀」。

面對以上,我們無法不視一切只屬於時代感性,潮來有自,亦終會潮去。無奈看不順眼的事太多,有時忍不住站出來糾正一下,卻很容易被人冷嘲熱諷,進而懷疑你的用心:吃不到的葡萄、憎人富貴、刷存在感⋯⋯諸如此類。他們會質疑你:你憑什麼肯定你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客觀的知識和標準對他們來說有如天方夜譚,他們沒有,也不打算接受你信守的觀念。最重要的還是你的糾正一點也不中聽,他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而那個當然包括說到他們心坎裡的種種庸俗與矯情。

小人得志,奸佞滿途,母土崩壞,善者惡報,事情不如你所希冀般發生。當世道如此,說什麼求不得,愛別離,一切如夢如幻這些不會錯的道理,勸人勸己不要過度執著,只會得其法而失其時。有些話在躊躇滿志時說有醍醐灌頂之效,在失意沮喪時說可能只是自我安慰遮蓋怯懦之舉。所以少說話,多做事始終是顛撲不破的至理。

沉住氣,逕做有價值的事情,建設和傳播真正的知識,不求聞達,盡求有功。快耐不住了,就默念杜子美《戲為六絕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說到底,誰滅不滅亡並非要點,關鍵在:我們必須用行動去見證:價值和意義仍長青不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