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設計及製作差不多二十個年頭,深明娛樂及流行文化的創作最容易令市場留意,或很多設計師也會覺得是相對「好玩」的工作。
自己及事務所從事唱片及流行時尚品牌設計多年,卻認為這所謂「好玩」工作背後,其實比替品牌或企業設計更困難。
現今香港唱片業不算興盛,但每年最少也有數十張唱片誕生,而唱片封面也不再是單一宣傳渠道,一個唱片設計同時會登陸不同網上音樂平台,再者每張唱片也有數個MV,每年紅館演唱會檔期也排得密密的,理論上應該有很多創作空間,而流行文化正正是最容易滲透社會及年青人渠道的一種。
但基於種種原因,本地流行文化創作一直未受重視,以下嘗試概括地分析一下:
唱片公司對設計的認知
或許是一個雞同雞蛋的問題,不少業界同行會抱怨說不能發揮或把他們的作品改至體無完膚等。
對我而言,唱片封套創作其實與處理一個品牌分別不大,有某種客戶擁有知名度高的歌手並十分清楚自己現在的方向,他們只需要一個廚師把所有材料煮成一道菜式;同樣地亦有不少客戶不太懂得自己的方向,甚至有點迷失,如同剛出道的新人,他們正正需要專業設計人士提供視覺上、拍攝風格及宣傳方向等的意見,而遇上問題的設計師們往往有種通病便是太過希望在唱片作品呈現出自己的風格,卻往往忽略了我們的責任是用設計突顯唱片歌曲中的概念與風格。
當然有時總會遇一些「問題」,例如唱片公司決策人總愛把自己的經驗投放在公司歌手上,利用他們的「經驗之談」去決策一切,這樣往往令創作人難以發揮最佳創作,作品最終只成為跟從公司意願的作品。雖知道事實上一張大碟創作好壞並不一定會影響唱片銷量,但好的大碟創作絕對能在網上世界引發好評輿論,再經由輿論引發營銷。而我也不下數百次購買及留意該歌手,是因為封面設計或宣傳企劃。
設計師對流行文化的重視
另一方面,除了不少年青設計師對創作流行文化如時尚品牌或唱片封套、電影海報有一定憧憬,同時間也有不少設計師認為流行文化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香港,藝術文化、展覽等層次比較高,出來的作品相對比較「高」。我早前在前輩Tommy Li的展覽中看到一系列影響他創作生涯的刊物,佔九成以上是日本80年代的流行文化產物,而我同樣地一直深受90年代流行文化影響至今,由唱片、動漫及一切流行產品等,因此從事設計事業起,一直嚮往能在流行文化中創作,而我一直覺得能在現今流行文化創造經典,才能真正影響普羅大眾對設計的重視,而今天不少大師如Alan Chan也曾替梅艷芳創作唱片封套。
唱片設計與獎項
這個我也是一直不明白的,就連最出名「分豬肉獎」的某電台,也沒有設立最佳大碟設計或者最佳Music Video的獎項。而在台北的音樂頒獎典禮中,早就有關於設計的獎項。但我敢肯定,如果各頒獎都新增一個唱片設計獎項,到底我們香港還能否創作出如Peter Saville替Joy Division創作的《Unknown Pleasures》封面插圖那般,在流行文化留下一些永恆經典設計,倒要看看客戶與設計單位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