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深圳軟實力

深圳軟實力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不只對法國人的古怪脾氣有一點理解,也對於他們獨到的設計美學觸角相當佩服。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我工作生涯中效力過兩本法國時尚雜誌,因而曾經當過兩個法國人的直系下屬,所以不只對法國人的古怪脾氣有一點理解,也對於他們獨到的設計美學觸角相當佩服。

過去在工作上我總有不少機會跟法國人上司討論攝影和設計相關的美學議題。當然我們的意見不會總是相同,當出現分歧的時候,也當然是以上司的最終決定為依歸。在那些共事的日子裡我找到一個有關法國人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在判論美醜的過程中,一般不會提供什麼實質而具體的理據,全然依靠他們這個民族本身對於美學的自信,從而向外體現為一種對於美藝的絕對觸覺。有時我會從他們的口中得到像這樣的評語:「不知道怎樣說……這個設計很好。但不是我們想要的。」

這樣的陳述並沒有半點批評法國人的意思。相反,在多數情況下我都會願意信賴法國人的美學觸角,即使理解到他們都不一定是美藝方面的專家。畢竟,這個民族在過去幾個世紀的一段漫長歲月裡曾經帶領著整個西方的文藝思潮,而且他們的先賢也慷慨地為子孫留下了如此豐碩的美學資產。任何一個來自巴黎的法國人,其成長的過程中都必然曾經在羅浮宮、巴黎歌劇院、奧塞博物館、龐比度中心這些地方打轉;就算沒有刻意走進那些文化藝術界的殿堂,只是游走於城巿日常的不同街區和角落,諸如充滿布爾喬亞特色的瑪萊區、別具文學氣息的聖日耳曼德佩區、高等學府林立的大學生聚居地拉丁區,都會深深地受到這個城巿的街頭藝術、文藝氣息和流行文化所感染和影響。長年累月受到這種文化氛圍的感染之下,人對於美學鑑賞的標準怎會不被提高?自然而然,一種潛藏的美學批判觸覺就此便養成並潛藏於每個法國人的身體之內。

談到美學,我們做時尚雜誌的,第一個國家想起法國,第二個便要提到日本。法國人和日本人從來都是惺惺相惜的。眾所週知莫奈的印象派畫作曾經深受浮世繪和葛飾北齋的版畫影響,他甚至在位於吉維尼的私人花園內建造了一個日式庭園。與此同時,日本的藏家也一向熱衷於收藏法國現代主義藝術家諸如莫奈、雷諾瓦、竇加、羅丹的作品,所以看法國藝術品真跡的最佳地方當然是在法國,其次便是瑞士和日本。此外,還沒說勒·柯比意是如何受到京都桂離宮的東方建築美學啟發並從中發崛出其現代性,CHRISTIAN LACROIX又如何將和服的特色刺繡和剪裁應用於其HAUTE COUTURE之上,至於日本時裝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幾乎都是成名於巴黎,他們的後輩就算未能在巴黎天橋上揚名,至少都會學大師姐給其個人品牌取個法語名字。好幾次我在東京的美術館看法國藝術相關的專題展覽,門外守禮排隊進館的都是打扮落落大方、談吐優雅得體的中年日本婦人,可以想像她們閒時的讀物都離不開《婦人畫報》和日語版《ELLE》,否則又怎能將京都西陣織、愛馬仕BIRKIN BAG、資生堂口紅和香奈兒第五號香水配搭得如此不著痕跡?

法國人和日本人對於美學的敏銳感官和獨特觸角,也許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學習不了,始終這是關乎從小到大的藝術教育和耳濡目染。但是我們這一代人趕不上卻並不代表我們的下一代趕不上。君不見中國內地近十年來各省巿的公共及私人美術館百花齊放,年輕人對於藝術設計知識的渴求,都能夠透過龐大的藝術書籍出版和海量的網絡共享資源得到滿足。今日當我們仍然在嘲笑湖南某機電工人山寨了一輛馬力只有幾十匹的林寶堅尼,明日又有幾個新進時裝品牌和年輕設計師打進了巴黎時裝周。

我剛剛從深圳蛇口參觀了由設計互聯營運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回來,這座藝術中心的本體建築是日本建築師槇文彦的槇綜合計劃事務所在中國的首個項目,其開幕首展是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策劃的《設計的價值》展覽。V&A博物館於1857年由維多利亞女王設立的時候,正是承接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掀起的風潮,以裝飾藝術和設計作為博物館的定位,以協助推動英國本土工業產品為目標。《設計的價值》展覽剛好於上海世博後的這個當下舉行,適逢深圳正從世界山寨工廠轉型為國內高科技與品牌研發中心,可說是別具意義。與V&A正館的常設展覽相比,這次展覽的規模當然不值一哂,但對當地年輕設計師而言卻足以發揮啟蒙作用。更重要是策展人竟刻意將深圳的山寨與仿製品納入展覽的其中一部份。若然這個民族真的能夠勇於承認、接納過去的缺失,繼而拋開包袱昂首闊步向前邁進,就算沒有一帶一路不用金錢外交,也不會怕被外國人笑沒品味。這才算是真正的吐氣揚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