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是物味(十五):金庸之味

是物味(十五):金庸之味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我的夢想:成為武俠小說作家——嚴格來說是:成為「金庸系武俠小說」作家。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1994年仲夏,新亞書院的味道。

那一天我首次踏足由錢穆和唐君毅創辦的新亞書院。我正式成為了中大歷史系學生。我向夢想邁進了一大步。

我的夢想:成為武俠小說作家——嚴格來說是:成為「金庸系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系武俠小說」這個專有名詞是我作的,純粹為了突顯他的武俠小說特色:融合真實歷史而創作。真實歷史包括了甚麼?自然是真實地在歷史出現過的人 & 發生過的事。但當這些人與事被轉換、重組和整合成一個學科(以及一本本Textbook)後,就只是一堆人名年份和資料,一堆已過去的人名年份和資料,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死背爛背。由初中到高中,我不討厭但也絕對談不上喜歡歷史科,因為歷史科不是最乞我憎的一科(最乞我憎的是地理科)。

是《射鵰英雄傳》改變了我對歷史(科)的觀感。原來南宋一代除了是「靖康之難」的後遺,衍生了「直把杭州作汴州」這一句嘲諷,以及一大堆外族入侵的前因後果以外,還可以隱藏著另一個世界的想像:在這個想像的世界裡,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後來在《唐伯虎點秋香》演變了東淫西賤南鹹北濕出來……),有九陰白骨爪、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有各種恩怨情仇,但更最重要的是有好郭靖俏黃蓉結伴闖蕩江湖,期間郭靖Keep住有奇遇Keep住習得新武功Keep住儲經驗值……以上設定,根本就是一隻RPG。只不過這隻RPG被金庸置放在真實的歷史中,但真實之中又存在了大量虛構和改造。

我完全著迷於這種既真實又虛構的歷史演繹。

看《射鵰》,是中五會考過後暑假的事;升上中六,我開始煲埋《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雪山飛狐》、《鹿鼎記》……估不到,歷史真的是會重演,初中時的我曾因為狂煲衛斯理而(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寫科幻小說而真的去寫科幻小說,這一次狂煲金庸小說的結果,自然是(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寫武俠小說而又真的去寫武俠小說——但可能人大了成熟了(畢竟讀緊預科),我沒有再貿貿然(超現實地)挑戰長編,反而(務實地)先從短編入手。

人生中首個武俠小說(其實也是我人生中首個小說)《決鬥五峰山》,終於在中六上學期完成,並分成上下兩回,在當年(由我和同學積極游說阿Sir容許我們合辦)的中文學會刊物《青苗》連載。而為了向《射鵰》致敬,我刻意把故事背景Set在南宋。

人生中第二個武俠小說(其實也是我人生中第二個小說),繼續刊登在這本(假公濟私的)《青苗》。這一次,時代背景Set在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時,故事Focus在一對同門師兄弟的矛盾:一個是捕快,一個是俠盜;捕快一心為朝廷做事,俠盜一心為闖王效力……最後一戰,發生在一條窄巷(我認我有抄考《男兒當自強》最後那一幕);至於故事名字,則是……《飛天神鼠》(我不會認我有抄考《雪山飛狐》)。

我不知道我畢業後,這本由我和同學一手創辦、讓同學發表創作的刊物還有沒有出版下去;而只知道當我真的入讀了中大歷史系,一廂情願以為可以豐富自己歷史知識,為日後寫「金庸系武俠小說」做好準備時,我竟然對歷史喪失晒興趣,Shit

我甚至沒有睇晒所有金庸作品(更遑論學大部分金庸迷般把某套小說翻炒N次),因為已經把所有時間都預留給村上春樹。村上春樹那種懶理傳統敘事方式的小說,令我終於寫下了人生中第三個小說《少年》,參加「青年文學獎」……(但這是後話,兼與本篇無關,按不不表。)

返工後,開始睇古龍,才發現古龍筆下的人和江湖更令我著迷……但返本歸初,如果中五那個暑假沒有揭開《射鵰》,或許我不會早有預謀地去辦那本刊物,不會的起心肝去完成那兩個短篇武俠小說,不會有寫「金庸系武俠小說」的志願,更不會報讀歷史系,自然也不會在1994年仲夏踏足新亞書院……

我的記憶裡,還存在著那一天的溫度,那一個因為夢想成真而異常亢奮的月巴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