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歐文傑,相信最多人想起他有份參與導演的《十年》和《樹大招風》,這兩部電影令他連續兩年出現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領獎台上。他首次獨立執導的新作《非同凡響》,以特殊學校為背景,氣質上其實更接近他早年贏得「鮮浪潮大獎」的短片《聖誕禮物》。該短片描述基層家庭的小女孩因為學校聖誕聯歡會要交換禮物,學母親去「執紙皮」賺錢,卻被同學譏為「乞兒妹」。而《非同凡響》的名校女生,被老師派到特殊學校參與課外活動,接觸來自基層的特殊學童,也同樣凸顯了階級差異與歧視態度。
名校與特殊學校的對比,同時透過徐老師(谷祖琳飾)的內心掙扎反映出來,她出身名校,也渴望到名校任教,卻只能在特殊學校找到教職。然而電影明顯是借特殊學校,批評主流教育的功利和死板,學生為了考試競爭變得自私,老師面對校長施壓要催谷學生成績。即使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孔老師(歐錦棠飾),亦被描繪成與時代脫節的中年大叔。在主流教育下,思穎(余香凝飾)本來只是個成績平平的學生,珈豪(岑珈其飾)甚至是邊緣學生,反而在參加特殊學校活動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了自己的獨特性。
作為一部由社聯委約拍攝的電影,歐文傑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作業。電影最大的優點,是演員的表現。由職業演員與特殊學童同台演出,難度不小,更凸顯導演塑造角色的成功。思穎、珈豪和特殊學童珈朗(謝珈朗飾)之間的互動尤其好看,買手錶和焗蛋糕等細節做得既生活化又能襯托出人物關係的轉變。廖子妤的客串演出完全是融入了戲中世界。而余香凝飾演的思穎,更是把她在《骨妹》的張揚霸氣,收斂成一個缺乏自信的高中生模樣,微弓著背,戴著大眼鏡,溫馴內向,有點呆呆的,演得相當入型入格。
余香凝在《非同凡響》的演出,絕對比她在《逆流大叔》的演出更好。老實說,《逆流大叔》並沒有把她的角色寫好,只是利用了她的青春和美貌。《非同凡響》則是善用了她的可塑性。前幾年很多人在說香港演員青黃不接,《非同凡響》令人看到了幾位新演員的潛質,只是他們演出的機會還不夠多,如果他們能遇到更多有心的導演,在演藝的路上也許可以走得更遠。《非同凡響》也肯定比《逆流大叔》拍得認 真和細心。《逆流大叔》不過是穿了本土外衣的離地喜劇,假裝勵志,口說重視團隊精神最後竟安排從未參與集訓的小妹濫竽充數,口說反抗卻其實左閃右避始終沒有面對問題癥結,它充其量只是《新紮師妹》大叔版,而且論節奏和喜劇感還不及《新紮師妹》,男角寫得幼稚,女角寫得更差,大概因為港片積弱多時,竟被吹捧得過了頭。
《非同凡響》亦並非沒有缺點,聽過一個說法是嫌它像港台電視劇。也許是因為電影著意帶出「正面訊息」,為了使訊息易於消化而變得直白,不夠令人回味。更可能是因為劇本火候未夠,有些東西本可以用畫面和情節交代,卻用了對白直接說出來,尤其是徐老師向丈夫解釋自己心態轉變的一番話,就大可省略。儘管如此,同樣談教育,《非同凡響》就比早前上映的《大師兄》貼近現實。同樣談智障,也比《黃金花》更關心人物的實際處境。歐文傑透過電影表達出對社會的不滿與盼望,仍是他一貫的創作主題,不是趕時髦的本土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