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WISDOM > WISDOM > 飯盒是一場運動|香港首個永續食物製造廠

飯盒是一場運動|香港首個永續食物製造廠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一到午飯時間,就覺得非常痛苦。」IDA 說來一臉悻悻然:「完全找不到可以放心去吃的東西。」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IDA 是食物代理品牌「喜筷」負責人,主要搜羅世界各地有機、公平貿易食品;品牌於灣仔設有零售店,顧店時那頓午飯,往往只能在附近茶餐廳或快餐店亂七八糟地解決,一如大量無啖好食的打工仔。

「那些吃素的同事更悲慘,每日只能番茄炒蛋,要不就是羅漢齋!」好歹作為一個努力推廣天然有機健康食材的人,她只覺納悶:我在吃什麼?

千祈唔好慣。頹飯吃了太多,怨念漸漸發酵成念頭:城市人可不可以拒絕多肉多油多鹽多味精,終於享有一份優質午餐?結果2 月底,一場規模雖小但意義重大的良食運動宣告展開——本地生產的素食便當午餐,三餸一前菜,佐以米飯,瓜菜來自十數個本地有機農場,無味精,每天有A、B 餐選擇。

food2.jpg

看看餐牌,菜式比想像中豐盛:前菜包括油醋車厘茄、味噌青瓜、韓式泡菜等,餸菜有焗甘筍番薯紅菜頭、豆醬蜂巢豆腐、芝麻醬菠菜、味噌川椒南瓜、黑椒鹽煎薯片,無肉,卻成功避免千篇一律地寡淡。

除了新界有機菜, 便當中的米飯選用有機茉莉香米及糙米, 或是生物動物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 有機紅米;調味的糖、鹽、味噌、醋、川椒等,都屬有機或公平貿易食材。材料中不含五辛,至少一個餐點沒有菇菌,照顧不同需要的素食者。

這樣一個三餸飯,讓人下定決心跟快餐店的頹飯說再見,同時難得附帶社會意識:所有便當以飯壺連保溫袋盛載,類似那些年的按樽服務,客人需繳付$100 按金,用膳後下次把飯壺退回便行,外賣過後,不留垃圾。

如此不惜工本的飯盒,售價難免嚇人?

答案是每個定價 50 至$60 左右(素湯另加$20),一般打工仔負擔得來的價格——不過「喜筷」並非餐廳,飯盒早上由中央廚房烹調後,暫時每天正午送到三間小店(上環、灣仔及觀塘),以飯票形式訂購。企業也是目標顧客。「如果一家大公司集齊四十個飯盒,我們也會提供直接送飯服務。」IDA 補充。

構思與食材同樣新鮮的有機便當,只是眾多計劃的第一步。負責製作便當的食物製造工場,叫「喜點廚房」,香港第一家強調永續發展及本土製作,並積極研發健康食材的工房。素食便當是首個重點項目,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工場亦推出了幾款以新界有機農產(蘿蔔及薑)製作的賀年糕點應市,小試牛刀。

吃得好固然是「喜點廚房」成立的最大理由,但背後還有更大野心:支援本地農業,同時連結小型及個體戶生產者,看看能否織出一個網絡,創造更多可能。

形容這是一場可圈可點的運動,沒有誇大其辭,因為這中央廚房已經醞釀五年,並非一時衝動的傻勁。

過去五年來,「喜筷」除了代理食材,亦不時嘗試走多一點,當生產商製作加工食物,點子頗有意思:試過把非基因改造的有機黃豆交給豆品店老師傅,研製日漸失傳的鹽滷豆腐;做豆腐豆漿剩下黃豆渣,破格地製成營養十足的餡料,邀請社企合作,焗製廚餘月餅;也曾經因為大家愛吃雞尾包菠蘿包等港式麵包,跟烘焙達人合作,用有機麵粉及天然酵母,創作健康變奏版⋯⋯每次也像一個好玩實驗,利用食材代理商的身份與方便,與不同單位交流合作。

一腔熱誠,怎料換來是洩氣。

「其實好難。」IDA 語氣輕鬆,依然聽得出背後沉重:「師傅有的是技術,但一般甚少關注食物來源,要他們理解食材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就難上加難。」最慘烈的經驗,是跟大型食物工場合作炮製蘿蔔糕,新界農民得來不易的有機蘿蔔,師傅每條狠狠地批走四成!

「他們也不是故意浪費,但外面工場有自己一套做法,是習慣,而那不易改變。」IDA 嘆口氣:「如果理念不同,勉強師傅用我們的食材和配方,出來質素也不會好到哪裡。」

痛定思痛,她發覺惟有設立自家廚房,由選購食材到製作,一條龍地實踐永續原則,方為理想。

兩年前春天,他們著手籌備「喜點廚房」,最初想法有點單純, IDA 甚至說那是不切實際——計劃找一千個志同道合的人,每位付出三千元,組成一個聯盟,共同租用廚房,日後出品能以折扣價優先購買;最特別是盟友能夠參與廚房發展方向,譬如製作哪種食品,採購哪些農產等,大家定期聚頭,有商有量。

「想法非常簡單,把屋企廚房放大一千倍,麵條調味料米飯豆品,你都知道來源與製法,而這些食物對社會有一定影響。」IDA 說,構思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類似,分別在參與度更高,甚至擁有一定決策權。

未幾,他們辦了約十場討論會,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加入,可是反應未及預期熱烈。

food3.jpg

「大部份人以為我們在眾籌,有點猶豫和保守,信任度明顯不高。」

計劃未能啟動,但他們並沒放棄,選擇回到相對傳統做法:找私人投資者注資,在火炭租下三千呎廚房,申領牌照,先投入運作,開始製作年糕、有機午餐飯盒等——假如口講無憑,那麼就用食物來說服你好了。

食物工場尚在起步,有人已經忍不住擔心:租金吃人,不如把領有認可牌照的廚房分租出去,既可讓個體戶生產醬料麵包曲奇,同時幫忙分擔一下?

IDA 及團隊想做的顯然更多:「香港的確許多有意生產食物的人,但他們對食物安全、社會責任甚至包裝等概念未算相當了解,將來我們打算把整個配套和知識分享出去,廚房才有SUSTAINABLE 的可能。」

最終極願望,是香港能夠有更多自家生產,家庭式的企業化的,遍地開花;當力量漸漸成熟,或者就有機會反客為主,支撐因發展收地而疲憊不堪的農業。

「希望能夠從基本做起,改變香港的消費和生產模式。」IDA 這樣總結。當政策無視食物自給自足的必要,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儘管微小,愈顯得舉足輕重。


喜筷

HOOK: WWW.FACEBOOK.COM/HKCHOPSTICKS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