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抵都有逃出牢籠追求自由的天性,你看疫情一緩和,香港各個山頭和郊野公園立刻堆滿了人,此時才知道香港人原來困不住,這麼「熱愛」大自然。當生活只剩下四幅白牆的一個空間,我們方才發現自己如斯渴求戶外新鮮的空氣、綠色的視野,以及大自然的能量。既然人走不出去,那就讓自然走入生活。SEVEN TSANG(曾秀儀)是植物藝術家,種植稱得上藝術,因為她所做的不是機械式地在每個角落佈置植物綠化空間,而是著重每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繫,再由此創作植物藝術裝置,真正讓人與植物同處,融入生活。人與大自然,本是共生。
或者只是我的感覺,喜愛植物的人就是有種氣場,溫和、爽朗、樂觀、充滿正能量,默默地感染身邊的人,SEVEN就是這樣的人。訪問當日明明下雨,心情陰鬱,但聽著SEVEN分享植物堅毅蓬勃的生命力,倏地豁然開朗。「大自然本身就有療癒的力量。」她說。SEVEN正職從事視覺陳列設計,因為喜愛植物,七年前成立品牌AWKWARD BLOOMS,在閒餘時間種植、創作,別人開店總會想個優雅別致的名字,她卻偏偏叫AWKWARD,怪異的美,不是人人明白吧?「我喜歡或我所做的東西總是偏離了NORM,我會形容是帶點EDGY,不是大眾預期的風格,所以當初就直接叫AWKWARD BLOOMS,其實是忠於自己。」
有幾AWKWARD?別家賣花草植物,當然品種愈多愈好,AWKWARD BLOOMS卻獨獨只賣空氣草。成立品牌初期,SEVEN會因應顧客要求種植,無奈香港人生活忙碌,無暇亦無心打理,多肉、觀葉植物最後還是枯死,引發SEVEN去找一種適合香港人的植物,那就是空氣草。她解釋:「空氣草有好幾萬個品種,無論是在缺水的沙漠、石頭的縫隙、樹葉的底部,只要吸收到水氣就能生存,加上空氣草是到晚上才擴張毛孔吸水,非常適合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放工、吃完晚飯後噴水便可,相對容易打理。」獨沽一味,其實是出自她尊重並愛惜自然的心:「人與大自然是平等的,植物也是生命,當你帶一個生命回家,是要好好照顧,跟它相處。」
她視每一棵植物為獨立的生命,所以她每次創作植物藝術裝置,總是謹慎思考植物於空間內的作用,以及它與人之間的連繫。她說起之前曾為一家三口創作了名叫《METAMORPHOSIS》的作品:「當時是一對夫婦找我,因為孩子出世所以搬家,想在家中佈置植物。新家樓底很高,而且有了小朋友之後一定有很多雜物,我不想再佔用地上的空間,於是我用玉蘭枝和空氣草做了一個像雀巢的裝置,從天花板延伸出來。他們專登搬新屋就是為了孕育小朋友,這個雀巢就像是個祝福。」又例如她的另一個作品《DRIED OUT PORTRAIT》,當時有朋友開設咖啡店,本身喜歡植物,便邀請她為新店創作,她想到一般咖啡店都用海報、黑膠碟佈置空間,呈現店主的生活方式,但她的朋友喜歡植物,於是便啟發她用樹枝和空氣草去造一幅畫,讓人看到作品便感受到自然氣息。「如何將大自然引入空間,並變成與自身有關係的東西,是我每次創作都思考的問題。」她說。
人、自然、空間一直是她的創作命題,當中迷失斷裂的關係也啟發她創作了《THE PLACE I LIVE》的植物藝術裝置,作品分為SUBMERSION、DEPRIVATION及RESOLUTION三個部份,她直言頭兩個部份是對城市的控訴:「香港經常在水泥地上種樹,SUBMERSION正是控訴這個社會對待樹木的方式,玉蘭枝從水泥中生長出來,像是在求生掙扎;至於DEPRIVATION,當中的玉蘭枝和空氣草被推迫至作品的最側,是在斥責香港只著重發展經濟,綠化空間永遠在城市規劃中的邊緣位置。」而來到最後一個部份RESOLUTION,則是在控訴過後對香港人的寄望,大片水泥中只留有小小的狹縫,空氣草卻依然從中茁壯生長,代表了香港人在逆境中依然展現強韌的適應力。她將舉辦《共生SYMBIOSIS》展覽,藉著這些作品,希望人們重新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植物、植物與空間,當中的連繫與共生,才是LIVE IN GREEN的重要課題。
共生SYMBIOSIS植物藝術展覽
日期:10月29日至11月9日
場地:中環鴨巴甸街三十五號元創方A座S5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