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亂,黑白錯置,細菌橫飛。箇中滋味,點滴在心頭。但世間紛亂,是否一切早已在三世書中書寫?本地創意設計龍頭活動DETOUR說,就讓我們從過去獲取力量,再向前行,尋找「新」與「舊」、「未來」與「過去」之間的底線。或許更直白的是說,新舊之間,亂事之中,唯有創意不負。
SHIH WEI CHIEH 《如果時間是可穿戴和折疊的》
ADONIAN CHAN 《闇》
MUN WONG《共時性》
這次名為「DETOUR SPECIAL」的特別活動,的確是非常特別 —— DETOUR自2010年舉辦以來,向來是年末歲晚趕上12月設計周的活動,但這次在9月PMQ展出的,均是因2019年這一屆取消,失去展示機會的遺腹子。但造反無罪作品有理,在DETOUR 2019策展人梁展邦MICHAEL LEUNG的策劃下,參與的創意人來自香港及海外,STUDIO SWINE、陳濬人、KATOL、劉智聰、楊禮豪、黃新滿等位位皆星,連同KaCaMa DESIGN LAB與OB/IK SOUNDWORK,及WARE所打造的兩個大型互動裝置,齊齊回歸PMQ作展。
以「NEW OLD. OLD NEW.」為題,源於希望「發掘設計中『新』與『舊』互相啟發的元素,從舊創新,以體現及延續香港一直以來『新舊並存』的精神。」但對於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香港而言,在今天再談「新」、「舊」,似乎又有了另一種意味。
「展覽的立心是希望大家可以對身邊的事物、自己及外來的文化,均探索更多,抱持一個更開放的態度。不論是當下、近代還是更久遠的歷史,愈了解便愈明白現在的自己 —— 或現時身處的狀態是如何形成,從而有能力尋求一個更合適的未來。」MICHAEL說。初初訂立題旨時,作品尚未出現;作品實貌加上經歷世界和香港的許多事情,無疑會令他的想法有一定改變。「見證大家在同一題旨下的不同作品演繹,令我更肯定DIVERSITY的重要性。一個健康的社會及創作環境,需要有不同的元素形成,才可以令大家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富希望和更加有趣。」
以多元對抗單一
多元性的重要,在於能夠從不同人的不同經歷學習更多,以不同角度豐富看法。與之相對的,自然是一種單一、一窩蜂的看法角度 —— 「單一」可說是創作的最大阻力。「NEW OLD. OLD NEW. 說的,其實是如何在不同的時間和人身上,發掘一些適合現在和將來的事情。新不一定是好,舊不一定要保留,沒有事情是絕對;最重要反而是大家擁有分辨好、壞的能力,及當中的討論過程。」MICHAEL相信,人需要進步,社會亦如是;箇中的討論和探索,正正需要多元和創作。
由此角度下,不難發現DETOUR SPECIAL中的作品,很多均是對現有概念,或舊有事物的重新探索 —— 由香港多媒體設計所WARE所打造的《CHROMARMONIC》,利用濾鏡放大光的特性,打破固有的視覺體驗,營造一場重新探索光之互動的視覺感官表演;研究字體的平面設計師陳濬人,則從他鑽研多年的香港地道街頭字體:香港北魏真書作為靈感出發,選擇以「闇」字製作霓虹燈裝置,以表達對當下社會狀況的反思 —— 「闇」的字面意思與發光的裝置形成反差,扭曲的字體更加突顯「闇」與光共存互證的矛盾。同樣以字體和街頭元素作出發點的還有KATOL,擅作手繪招牌的他將不同年代的街頭招牌元素和英文字母拼合重新展現,感受不同時空的城市藝術性。
而說到從舊創新的創作,一定會想到劉智聰和舊課本 —— 「舊課本」已經成為劉智聰的招牌。從年少時開始收集舊課本的他,如今不斷從這些舊日智慧中獲取靈感,成為對應當下時勢的新創作。他今次的展品便開宗明義喚作《借古創新》,將風格懷舊的舊課本圖片製成影片,並為每張圖片配上獨特卻相應的文字,如當中的「思想搖籃」四字,在現今環境實在叫人聯想翩翩。
由KaCaMa DESIGN LAB及OB/IK SOUNDWORK所創作的《聲駅》,則以舊日的「卡式帶」為媒介,重新發掘聲音的力量和魅力。作品裝置如同一個聲音實驗室,參觀者可進入錄音室空間,利用不同混音效果打造自己的個人化卡式帶,在裝置中留下自己的聲音/故事;大家亦可以在裝置附設的長椅坐下稍息,靜下來聆聽這些由眾多陌生人共創的聲音故事。已幾近從今日社會消失的卡式帶配上人類自有永有的「聲音」,成為是次展覽中最為互動的一件作品。
ANTHONY KO 《活躍的人造物》
MAGAZINE P 《OBJECT OF USE: MAKING USE OF OLD. IN SEARCH OF NEW.》
KaCaMa DESIGN LAB《聲駅》
集合國際與本地設計單位
DETOUR SPECIAL中最叫人雙眼發亮的參展名字,無疑非STUDIO SWINE莫屬。筆者早在多年前便十分留意這個由日本建築師AZUSA MURAKAMI和英國設計師ALEXANDER GROVES組成的設計單位,欣賞他們以獨特美學演繹文化、歷史及經濟面貌問題的設計手法 —— 如作品《HAIR HIGHWAY》(2014),以頭髮為媒介探索它在美容行業以外的功能,遠走中國追蹤其工業過程,成品卻是一套以頭髮製成、極美如琥珀如玳瑁的精品家俬器物。《SEA CHAIR》(2012)和《CAN CITY》(2013)則更貼地關懷當今社會的環保問題 —— 前者探討太平洋的巨型塑膠垃圾帶,將與漁民合作回收的海洋浮膠製成椅子;後者則從巴西聖保羅的街頭收集鋁廢物,製成一系列充滿物料製造痕跡和原始美感的鋁製家具。他們近年的作品更走向概念性,最為人熟悉的應該要數在2017年米蘭家具展首發的《NEW SPRING》大型互動裝置。作品與服裝品牌COS合作,以詩意的巨型現代感櫻花樹產生的氣泡互動,探索不同感官觸覺的反應:當氣泡接觸皮膚便會爆破,卻會停留在參觀者戴上的特製手套,突顯多重感官和衣服物料的界線,在場人士皆玩得不亦樂乎,享受一段單純地發掘耍樂的時光。
這次他們展示的《黎明粒子》作品,乃他們稱為「星曆科技(EPHEMERAL TECH)」創作項目的一部份。他們選擇以實體媒材觸動參觀者的感官,以此回應一個愈來愈被電子屏幕、投影和LED燈等視覺刺激所充斥的世代。「可以預視的是,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將超越我們熟悉的介面,成為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一部份。」二人如是說。
他們特意利用霓虹燈這項已存在超過一百年的技術,原因在於它雖已幾近式微,但仍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創作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在香港的城市中曾佔有重要的一席位。可惜現時在香港從事製作霓虹燈的人已愈來愈少,因此我們希望以一種新形式來呈現霓虹燈和『新與舊』概念。」為了此作,他們特意與本地霓虹燈師傅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呈現玻璃管內柔和的多彩色雲 —— 一種只屬於霓虹燈的美感。「透過將藝術和科技結合打造新體驗,探索人類和自然的真義,一直是我們的創作目的。我們亦希望透過今次的作品,能夠令人重新發現霓虹燈的美,從而作出復興或保育。」
KATOL《WET PAINT》
LIO YEUNG 《TODAY TOMORROW》
LAU CHI CHUNG 《借古創新》
在最古老場地,呈現最新創意
除了作品自身,今次展覽的所在—— 前中央書院地基,亦是一個對應新與舊意味的場所。未必太多人知道PMQ除了曾經作為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在130年前亦曾經是中央書院作育英才的所在。作為香港第一間提供西式現代教育的官立中學,其著名校友名單赫然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名字,來頭實在不小;而中央書院作為傳播知識之地,與PMQ今天推廣創意的目的亦不謀而合,因此特別被MICHAEL選作展覽場地,讓滿牆遍地的粗糙岩石地基作為作品背景,呈現香港創意界在疫情後最新的作品和思考。這不但乃PMQ開館以來首次的創新嘗試,亦可以想像為作品佈置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歷史地基與中庭的互動裝置、樓上工作室的微型展覽結合,共同組成一次對於「新」、「舊」、「創意」三者的全方位探索。在百業停擺的今天,不要說以設計為核心的展覽買少見少,連一般工作生活也大受影響,不少創意中人均是手停口停。能夠讓本地設計界有一次完整概念下全面的展示機會,或許正是這次展覽的另一層最重要意義。
「我也從古老作品中找到真理之源,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回到過去,而是為了發現超越時代的本質性法則。回顧不是反覆,而是為了新生做準備。」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的至理明言,或許是我們這場探索的最佳總結,亦特別適合此時此刻。無需贅言,就讓作品來說話吧。
WARE《CHROMARMONIC》
STUDIO SWINE《黎明粒子》
DETOUR SPECIAL
DETOUR SPECIAL DETOUR 2019 焦點作品
日期:9月18至27日
地點: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