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BOOMBOX; BIGGER, BOLDER, BRAVER

BOOMBOX; BIGGER, BOLDER, BRAVER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九十年代以後,這些歲月突然一去不返,時代被馴服,然後世人忘了野獸的名字叫Boombox。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七十年代,黑人小子在美國街頭扛著一台巨大的野獸招搖過市,以震耳欲聾的低俗音樂與舞姿,宣示對自由的嚮往。八十年代,香港的新青年追著西方來的文化浪潮,照樣扛起一台,不負青春地走上街頭、公園、沙灘,引起騷動。九十年代以後,這些歲月突然一去不返,時代被馴服,然後世人忘了野獸的名字叫BOOMBOX。

這天來到位於深水埗OPENGROUND的二樓,一場關於BOOMBOX的展覽正在密鑼緊鼓。分成兩行的BOOMBOX一字排開:動輒超過十公斤重,巨型喇叭,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按鈕,當時的人會帶著它們出街播帶「焚機」,如未經歷過確是難以想像。收藏者與展覽主理人DREAMS自言無緣碰上它們最火紅的日子 —— 生於1984年,懂性時已是遍地CD。直至他摸著機械上每一寸凹凸,看見節拍在喇叭的震動間吞吐,才知道現在聽音樂的方式是如此扁平。

photo-1.jpg

有BOOMBOX,才有今日的HIP HOP

DREAMS將展覽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邊從歷史文化說起,一邊細數設計外型。以防有人不知道,他長話短說:「BOOMBOX正式的名稱是PORTABLE RADI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會叫卡式錄音機或手提錄音機,在美國黑人文化的圈子才普遍稱為BOOMBOX。」背後歷史的確與黑人文化密不可分。DREAMS本身是一位GRAFFITI WRITER,因為鍾情HIP HOP音樂,鍾愛愈深,愈想追求一件實體去連結這份情感與價值,而BOOMBOX是理所當然的選擇。「我會說,不是HIP HOP創造了BOOMBOX,而是BOOMBOX幫助了HIP HOP的發展。」

誕生於紐約貧民區的HIP HOP音樂,原是黑人青年社群的窮人娛樂。他們以最少的資源 —— 街頭和嘴巴創造音樂,本能地扭動關節跳起最原始的舞步。由於完全自由即興,說唱內容體現了言論自由和思想的純粹表達,像電流的舞蹈獲得史無前例的關注,對新一代黑人的吸引力甚至蓋過了毒品與槍枝。

Photo-2.jpgPhoto-3.jpg七十年代初冒起的BOOMBOX一下子成為HIP HOP的最佳代言 —— 巨大觸目的外型,爆炸霸道的聲響,讓黑人敢於藐視一切的作風得到伸張。而DREAMS提出更重要的一點:「是BOOMBOX令音樂由個人的事,變成一件能夠帶出去、與人分享的事。在CASSETTE出現之前,音樂人如果想錄製音樂往往只能在專業錄音室以黑膠錄製,所費並非一般音樂人可負擔。由於大部分BOOMBOX都有錄音功能,而一般人亦會利用BOOMBOX去錄取電台播放的歌,製作自己喜歡的PLAYLIST在街頭大肆播放,有些DJ也會製作MIXTAPE去販賣,在炫耀個人品味的同時,亦推動了HIP HOP傳播。」

香港的「焚機」青年

八十年代的香港都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張狂歲月。青年連群結隊在街上跳霹靂舞,路過的人會停步圍觀或嗤之以鼻,但音樂還是不會因任何人的目光調低聲量,某程度就是他們放大自己,FIGHT THE SYSTEM的一種方式。越洋而來的BOOMBOX要迎合香港的寸金尺土,沒有歐美那樣重型。聽歌的類種不限於HIP HOP,常會有人提著一台跑到沙灘播流行曲,卻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的玩意。「其實我很想找回更多關於這段歷史的資料,可惜香港留下來的相片或紀錄不多,不像美國當時就有大量街頭攝影師的關注。」

bill_nunn_do_the_right_thing 2.jpg電影《Do The Right Thing》(1989)之中,角色Radio Raheem無時無刻手持的Boombox是Dreams夢寐以求的款式。

04a80b2dd03c1d25a979db59ea0e82ae-2.jpgLL Cool J曾手持「JVC RC 838 (1978)」拍照,至今成為了收藏者的經典款。

正因為迷上BOOMBOX的原因是如此實在,DREAMS的收藏方向亦絕不含糊 —— 曾在HIP HOP文化的代表性事件中出現過的款式,他都想盡量收集回來。例如是2013年12月《ROLLING STONE》封面,EMINEM拍攝中所持的那台「SANYO MX620 (1981)」;在電影《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中,JOHNNY DEPP用來製造聲效欺騙母親的「GENERAL ELECTRIC 3-5259A (1982)」;曾出現於美國HIP HOP團隊GANG STARR「FAMILY AND LOYALTY」MV中的「SANYO MR9550 (1978)」;還有被愛好者視為是「KING OF BOOMBOX」,出現在LL COOL J 1985年大碟《RADIO》封面的「JVC RC M90 (1981)」。雖然愈是知名的款式愈難求,但背後的故事又的確令這些機械更加鮮活迷人。

Photo-4.jpg

炫耀是BOOMBOX的本性

至於說到設計,DREAMS亦有明確的追求 —— 他只收藏1984年,即其出生年份以前的款式。剛好作為分水嶺,他發現在此前推出的BOOMBOX較多使用金屬面板,甚至木材,但之後轉用更為廉價的塑膠,卻失去了他眼中最眩目吸引的閃亮元素。為了展示BOOMBOX極為多元的設計變化,他挑選了由1974年至1983年這十年間出產的獨特設計,按年份一一陳列。「最初出產的BOOMBOX並沒有外露的大喇叭,是直到1974年SONY放大了喇叭設計,令外型更吸睛,也滿足了用家的炫耀心態,其他品牌才開始跟隨。」而BOOMBOX由原本只有收音機、播放及錄製卡式帶功能,後來又推出了所謂能夠「帶過帶」(即複製卡式帶)的雙卡座(DOUBLE-DECK)設計;還有結合隱藏式電子琴、內置可拆式WALKMAN及黑膠唱盤等特殊功能。至八十年代後,BOOMBOX變得可大可小,市場上出現更小巧且色彩更鮮豔的款式;而作為當時電子產品生產大國,可以發現大部分精彩設計都是來自於日本。

Photo-5.jpgPhoto-6.jpg雖然是情有獨鍾﹐但DREAMS並不想神化BOOMBOX,「都是一個聽音樂的工具。我個人是喜歡它的空間感,比CD或數碼多一份原始味道,而且聽歌時有很多聲效可以調節,不像數碼一切都是預設好一種『最佳狀態』。」

自從歐美在十年前又再流行起卡式錄音帶作為音樂載體,令尋找二手機的過程更為艱難。DREAMS也是幾經掙扎才願意公開四分一的收藏作展示,但只能眼看手勿動。「其他人跟我珍惜它們的程度不會一樣。每部收回來的機,我都會逐步拆開、清潔、修理,讓它盡可能接近出廠時的狀態⋯⋯」不過正是因為如此珍惜,才更要讓下一代認識這個文化,就如展覽的名字「KEEP IT ROLLING」。最後,DREAMS還預備了一個彩蛋不讓媒體報導,獨留給親身前來看展的人。

Photo-7.jpg

KEEP IT ROLLING BOOMBOX EXHIBITION
日期:即日至9月27日
地點:OPENGROUND 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