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夏季奧運會,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舉辦的首屆,於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舉行。當中,以活潑多變的奧運吉祥物棕熊 「MISHA」,為這屆遭多國杯葛而稍微冷清的奧運會喚起點點暖意。蘇聯作為主辦國,非常重視吉祥物的地位,這也是奧運中首次以主題公園風格的「卡通人物」展現友好一面,奧組委除了為擬人化的MISHA熊設計各競賽項目的動作造型、並發行大量紀念商品販售外,MISHA於莫斯科奧運開幕與閉幕的表演上擔當重任 —— 可以看到熊人歌舞的「真人騷」。
SOUVENIR COLLECTIONS
美國當年並無參與莫斯科奧運,惟早已開展的籌劃與宣傳,還是有美國生產的MISHA毛公仔於英美販售。比較本頁的設計提案,可以看到兩者造型的不同:原案是東歐民間故事風格的角色、另一個看上去像主題樂園的卡通人物,特別的是毛公仔生產商DAKIN的標誌也是「啤啤熊」。
MOSCOW THE OLYMPIC CITY
社會主義陣營的集體宣傳與人海式總動員,可見於莫斯科奧運開幕式上巨形MISHA汽球,觀眾席上的巨幅拼圖以至本頁進入莫斯科的中央列寧體育場的MISHA集團體操,俱為表演者與觀眾席賓客「共同合作」的安排,達致震憾視覺效果。
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二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也是首度於社會主義國家開展的奧運。上月筆者介紹了後續一屆的洛杉磯奧運,因1980年一屆的申辦國只有洛杉磯與莫斯科 —— 當中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間通過奧運的角力與較勁,讓國際奧組委於比較繃緊的國際關係下完成此兩屆的夏季與冬季運動會。
因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所引起的國際社會指責,1980年於莫斯科舉行的奧運受到以美國為首的一眾國家杯葛。雖然有歷來最大的賽事規模(與高度的設計水平)惟在西方社會的聯合抵制下,未能真正予觀眾認識。通常奧運是歌頌國家強盛與展示實力的機會,惟莫斯科有著「最少參與國」的記錄(參考數據:西德慕尼黑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分別為121與92國),在81個進場國家中部份只派出持旗手而無運動員參與下,對照1984年洛城的140國(此屆則有18個社會主義國家和部份中東國家抵制拒絕派員參加),地緣政治讓公平競賽與運動競技的本意受制於國家關係之下,惟美感樣式與傳意設計的優劣與進步與否,則未受疆界所劃分與影響。莫斯科於提升吉祥物形象方面,從郵政、交通、廣播媒體與宣傳各項俱確立了新進展。
左圖擷取自1980年奧組委編集的官方報告書,創新的MISHA與優美的徽章之外,描線較圓潤、由NIKOLAI BELKOV設計的競技項目PICTOGRAMS放置於地圖上,就像知名的莫斯科地下鐵的網絡一樣,奧運會場館也是從紅場為中心往外伸展,與德國和加國不同,主辦單位把「奧林匹克公園」看成整個城市。
THE OLYMPIC MISHA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吉祥物,RUSSIAN BEAR“MISHA”,是童書繪本作家VICTOR CHIZHIKOV筆下的角色。MISHA是童話故事裡棕熊的名字,與俄語裡熊「MISHKA」的語調相近(蘇製紀念品上標示)。最正宗的MISHA造型便如後頁海報裡般以水彩手法繪畫,可看到熊身體棕毛邊緣淡化暈開的手繪效果。牠身上的五彩腰帶與奧運五環亦是主題之一,在部份運動項目的造型裡,MISHA會穿上紅色綴上五環徽號背心,以運動員的姿態出現,這種表現方式脫離了之前西德WALDI與加拿大AMIK的單一造型,變得更活潑更多變化。
MISHA活潑的神態許是承接於1976年奧地利INNSBRUCK因斯布魯克冬季奧運會的雪人吉祥物,兩者皆為站立式兼具配飾的卡通角色,但下方紀念旗上設計莊嚴亦具幾何美感的大會徽章,則全屬社會主義樣式裡紀念碑般的漂亮範本,這個由VLADIMIR ARSENTEV設計,匯聚五環線條「拱照」著中央紅星,展現了1949-56年間於市內興建的史達林式建築 —— 尖塔與摩天樓為蘇聯首都展現的印象。
SOUVENIR COLLECTIONS
莫斯科奧運的紀念品以社會主義圈生產和發行的擺設、郵票、紀念幣與印刷品為主。從這枚紀念旗標籤上多番修改的價格推斷,極大量的紀念品於會期後積存,粗糙成品現今回看反有種質樸興味。
銀色印刷的奧運宣傳海報,呈現出莫斯科一屆的重點設計元素:吉祥物與漸層曲線,此處以IL-62圍繞的氣流表現,呼應了五環的色彩。
作為蘇聯的國立航空AEROFLOT,自1923年起始,「蘇維埃航空」的藍白塗裝也是此社會主義大國的唯一航機景象,AEROFLOT其時擁全球數量最多的航空器,其中內嵌引擎的噴射客機TU-104,早於1956年已投入服務,較「西側」的波音707更早。
OFFICIAL OLYMPIC CARRIER
1958年,隨著美國波音B707與杜格拉斯DC-8相繼投入營運,國際間民航往返進入了噴射客機時代,「JETAGE」開啟了全新的跨國旅遊體驗,洲際遠程直航普及化,航空業以至機場客運皆提升至新階段。
民航機體與航線,也基於其時美蘇冷戰的國際情勢而區分成東西兩大陣營。文首提到的兩大客機生產商外、康維爾CONVAIR 880 (990)、英國的元祖噴射機體COMET以至VC-10,皆表現了英美為首,跨大西洋航線的聯網。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圈,同樣有著相應的載客量與續航力的機體,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圖展示的圖波列夫設計局的TU-134與154兩大機種,對照於「西側」的中程727與707的運航模式。1978年蘇聯籌辦奧運時起始,最大也是唯一的國營航空AEROFLOT 機隊便於此兩機體上漆上「OFFICIAL OLYMPIC CARRIER」紅字與奧運徽章。
圖中的AEROFLOT TU-154B奧運塗裝與空中服務員手持的奧運吉祥物MISHA熊,展現了蘇聯以至東方陣營予國際社會的友善面向。雙發噴射式引擎的TU-134與三發機TU-154,流線型機體與具科幻味道的尾翼孤線,造型突出其時的革新與未來感,唯從機首的透明視窗痕跡,仍可見設計是由TU-104以至其本源的轟炸機藍圖演變而來;另一國營的飛機製造廠伊留申設計局研發、1963年的四引擎ILYUSHIN IL-62 則曾被指是工業間諜複製了英國的VICKERS VC-10 —— 雖則設計與應用範圍有顯著不同,但也反映出兩大陣營間的技術競爭與互不信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更把蘇製機體另命名: IL-62為「CLASSIC」,其外型可見對頁海報上的剪影。圖波列夫兩機種則為「CRUSTY」與 「CARELESS」 。
TUPOLEV TU-154B-2 AEROFLOT AIRLINES / CCCP-85412, 1980.
TU-144的開發年代適值東西方冷戰時期、蘇聯除對美國進行登月競賽外,英法集團的超音速飛航亦是蘇維埃政權所希望超越的計劃,加緊趕赴下的「東側白鳥」技術與穩定性被受質疑,甫於PARIS AIR SHOW曝光便因失速墜毀、開發技術被指從「航空間諜戰」獲得英法的設計藍圖,「盜作」傳言甚囂塵上、但也增添了TU-144的傳奇性。
SOVIET FLEET
AEROFLOT作為蘇聯唯一國立民航,長年運營間出現過多種「年代別」塗裝、名稱皆以斯拉夫民族的CYRILLIC西里爾字體標示:意謂AIR FLEET的「АЭРОФЛОТ」從螺旋槳引擎的元祖時期漸漸發展至1980年代的英語書體「AEROFLOT」 。標誌設計從本國模式至迎向國際,可洞見蘇聯自1980年奧運的轉變。
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BOARDING PASS 登機證套摺。吉祥物MISHA熊與極具結構感與社會主義建築氛圍的紅星大會徽章(此處更呼應了五環色彩),對西方社會都有著設計新鮮感。
唯1991年冷戰結束,鐵幕時代下堅牢一體的AEROFLOT瓦解至眾多航空子公司、由蘇聯解體至獨立國家聯合體時期自莫斯科到極東的海蔘威,航機仍以AEROFLOT原來的藍白塗裝運營,唯加添了獨立的標誌: KRASAIR、DALAVIA、DONAVIA、MAVIAL MAGADAN —— 到最後,機隊投入了AIRBUS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的機體,至更新成俄羅斯紅白藍彩緞綴飾的銀色塗裝,始奠定了AEROFLOT重生後的新面貌,繼續承傳橫跨歐亞大陸的空中航路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