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國際風格的設計語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在不同文化,國籍和語系之間尋求共通點,找出一種淺白易懂、方便依從和執行的設計準則,讓受眾易於理解的標示方式便是奧運設計美學的基石。1972年在慕尼黑,OTL AICHER與團隊給奧委會帶來了至今仍廣為採用的PICTOGRAMS。4年之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第21屆夏季奧運會,在傳承這種簡明洗練的視覺元素之餘,亦把三種設計基本色「黑白紅」作一次漂亮的詮釋。
COJO
COJO為法語「LE COMITÉ ORGANISATEUR DES JEUX OLYMPIQUES」的首文字,是加拿大政府為籌劃奧運而開設的委員會,也是左方大會標誌的名稱。當屆主辦地點、位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MONTRÉAL是法語城市,所有出版物與紀念品同時有英法兩種語言標注,皆依照大會所定下的標準製作。1976年一屆最重要的分野,除官方發行品嚴格統一的設計外,由門票、慶典彩球以至餐飲杯都給劃一地印上COJO的「品牌標誌」。這種把奧運會辦得像萬國博覽會或大型嘉年華的方法,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方式,直接啟發了兩屆之後的洛杉磯奧組委,全面以商業模式運作,大量販售紀念品與尋求各式贊助,成了首屆「賺錢」的奧運會。奧運也成為一次促進主辦城市發展的能源,往後的主辦權便成了各國爭相羅致的目標。
SOUVENIR COLLECTIONS
1974年起COJO以營銷與籌建兩個角度推出紀念品發售,除紀念幣外也包括印上吉祥物的產品,與1972年不同的是此屆全數為官方授權生產,故所見都是統一的造型與字體規格。本頁的AMIK MELAMINE科學瓷小碟、印有主場館預想圖的塑膠盤子、紀念旗與置物等收藏物品裡都可看到共通的設計脈絡。下圖為官方海報上的AMIK配色,原為紅色的彩虹間配合了COJO的全數指定色。
AMIK THE BEAVER
1972年在慕尼黑,OTL AICHER與ROLF MÜLLER團隊帶來了首款夏季奧運吉祥物OLYMPIA WALDI,加拿大在傳承其優雅的尾巴線條外,亦沿用CREST紋章式去展現設計,只發表了一個造型。筆者很喜歡這一頭名叫AMIK的吉祥物河狸,代表了蒙特利爾的勤奮與活力,簡單的圓弧線條與身上的紅色緞帶,構成了「紅黑間」與「45度斜角」兩種設計主軸,共通於所有出版物與產品之中。
由GEORGES HUEL設計、以五環配上「M」(MONTRÉAL)字母的大會主體標誌COJO、與印刷品採用的柵格系統與指定色概念,俱為慕尼黑奧運裡擷取的經驗。運動標誌-場館圖-指定色這三種設計元素沿用於觀眾門票上,留意下方入場時的截角,恰好呼應45度斜角特點。
COAT OF ARMS
AMIK是最後一款純圖案的吉祥物,其後的MISCHA熊(1980年莫斯科)與奧運鷹SAM(1984年洛杉磯)演化成各種運動姿態的「卡通角色」,謹兩屆之內由動物進化成人的過程,讓WALDI與AMIK更顯珍貴。
OFFICIAL MASCOT AMIK MONTRÉAL 1976 OLYMPIC POSTER
DESIGN: YVON LAROCHE, PIERRE-YVES PELLETIER & GUY ST.ARNAUD, GRAPHICS AND DESIGN DIRECTORATE, CLIENT: COJO 76 PRODUCTION: RONALD, BRITON TIMERMANN(RBT LTD.)
OFFICIAL POSTER
除以運動照片作主體的競技項目海報外,也有以平面設計為主導的宣傳海報。左起:以五環匯聚表達歡迎的訊息、飄揚的旗幟、綴上花與襟章的背心宣揚自由、和平與愛、以及表達人文和建築的主場館三面圖。預售海報的收入皆作籌建奧運之用。
雖創新了各種募捐形式,惟主場館的興建費用仍拖跨了蒙特利爾一屆的賬目,因造價飊升與施工不善,欠款連同利息要三十年才付清。相較起動輒億元造價的社區天橋、與超支百億仍未完工的項目,香港對一個場館觸發的財務困難感受應該很深。
OLYMPIC STADIUM
1976年奧運的地標建築物,是這座以懸臂支撐穹頂的主場館。可容納70,000名觀眾參與開幕盛會,下方為COJO發行以科學瓷製作的主場館微縮模型,包裝盒印有建築的俯視與各立面,配合紅黑兩指定色的基礎構成。
REGULATIONS SHOWCASE
共計20冊收納於紅色書套的賽例合集由PIERRE-YVES PELLETIER設計,依照各項奧運項目分類,刊載相關的場館資訊和賽程資料。每本小冊子用上運動圖片,再以書脊上的紅色間區分 —— 從上至下漸次降低組成一道貫穿全書的斜間。伸延至封面的紅間上標示英法雙語的項目名稱。
全套書平置排列便能一睹設計師的巧思。兩個設計重點:斜間轉接到封面照片間裁剪得宜,精彩的畫面分割(見籃球、劍擊和手球)、紅間鮮明的連結元素增強了構圖美,這就像給雜誌封面置標題時位置拿捏的技巧,使整套書冊有著統一感。
左圖可見卡盒的截角亦呼應AMIK身上緞帶的設計語言,同時展示出封面的COJO標誌。各細節間的巧妙配合,即使施以最少量的用色與設計處理,效果仍媲美1972年彩虹間與全PICTOGRAMS矩陣的提案。
REGULATIONS MONTRÉAL, CANADA, 1976 ,COJO LOGO DESIGN BY GEORGES HUEL ,ART DIRECTION BY PIERRE-YVES PELLETIER
CATALOG CODE / SN. CA B1- B3, ISSUED ON / 17 APR 1974 (SEMI-POSTALS) ,PERFORATION / 12½ ,PRINTING / OFFSET LITHOGRAPHY ,THEME / 1976 SUMMER OLYMPICS, MONTRÉA
METALLIC RAINBOW
筆者在搜集奧運郵票的過程中,認識了加拿大籍設計師、 BELIEVEINDESIGN的CREATIVE DIRECTOR BLAIR THOMSON。他對於1960-70年代簡潔的企業標示系統、特別是加拿大政府刊發的宣傳印刷品有深厚認識,與其討論1972與1976兩屆奧運平面設計風格的共通之處,結論是兩者一道傳承,展現於指定色和遵從柵格系統之中。
名為「GRAPHILATELY」的INSTAGRAM為BLAIR「策展」的郵票清單,與其後由英國獨立出版社UNIT EDITIONS編集的《GRAPHIC STAMPS》(2017年出版,與IAIN FOLLETT合著)皆是簡明設計郵票的精彩選輯。
1974年加拿大郵政以附捐形式發行的三枚組套摺,採用啞金色為主體,配以英法雙語說明:留意左下角滿有動感的楓葉圖案,紅藍兩色(與疊蓋產生的紫色)的細密線為加拿大郵政「飛翼」標誌配色。
上方面值10+5C全版票屬募捐郵票,附值為資助建設奧運的募金。全數三款早於1974年由加拿大郵政發行,設計元素以象徵獎牌的金-銀-銅三色為背景輔以彩虹漸變色COJO。英法雙語左右齊行的版式呈現出國際設計風格之美。全版郵票邊銘上靠齊扎孔線的設計資料說明字更顯出對細節的注重 —— CORNER BLOCK四方連首日封便能展現此特色。
VISUAL IDENTITY
COJO為加拿大奧運標示系統的樣式,「承襲」了德國的一套:以簡明圖案作為國際共通的語言為標誌,沿用各運動競技動態的PICTOGRAMS外,設計總監PIERRE-YVES PELLETIER與RAYMOND BELLEMARE於官方報告書內詳列了由場館、道路網以至選手村的標誌系統。建基於1967年蒙特利爾主辦EXPO67 萬國博覽會的經驗,「國際通用」的圖案標示系統早已完備,融合此屆奧運的斜間元素便趨完滿:貫穿所有奧運設計的斜間,見於交通路線指示的範例,本頁大圖中全數副色調的彩虹展示牌完美地連結到相同骨幹的SPORTS PICTOGRAMS,比較起下方人物剪影式的傳統過路標誌,可見精準設計對城市觀感(與悅目度)的提升。
紅(加上黑與底色白色)組成的主色外,還輔有經微調的七種副色系統,用於各宣傳品,而展現於路牌與場館指示的各種圖標,則自EXPO67的籌劃經驗之上發展出來。
OLYMPIC PYRAMIDS
蒙特利爾還有一組滿有現代建築造型的奧運選手村,現代建築的自由平面、連續窗戶與呈相對的階梯狀樓層合於天然採光功能之餘,與知名的積木建築「HABITAT67」同樣有著鮮明突出的外觀:總建築師ROGER D'ASTOUS與LUC DURAND同樣貫徹以斜間作為建築的主線條,而微細的程度更見於選手房間內也有階梯式的床鋪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