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於西德慕尼黑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常被譽為最佳一屆奧運會設計提案,由OTL AICHER與ROLF MÜLLER夥同HFG ULM烏爾姆造型學院出身的“GRAPHIC TEAM”所組成的設計團隊強調理性與系統的設計,為「奧運」確立了全套嚴謹的視覺範例 —— 從統一字體配色字體與版式、到先導性的圖像傳意,以至首創的吉祥物意念,俱立下楷模。
CATALOG CODE / MI. DE BL7 (SOUVENIR SHEET) ISSUED ON / 05 JULY 1972 (EXPIRE ON JUNE 2002) PERFORATION / FRAME 14 PRINTING / OFFSET LITHOGRAPHY FACE VALUE / 165+80PFTHEME / 1972 SUMMER OLYMPICS 西德郵政為慕尼黑奧運發行了三組郵票,當中以本頁的小全張最具設計感。圖中顯示了奧林匹克公園的全景,以鳥瞰角度展示了運動場館主體與週遭的建築群。小全張包含4枚附捐郵票,郵資面值旁為附值作為福祉用途。右方面值70+35為電視塔,是該屆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
SILVER SKYLINE
筆者很喜歡慕尼黑奧運的指定色,OTL AICHER與設計團隊背負了一個使命:藉本屆奧運將德國從往日的黑暗走出來。為了減卻1936年柏林奧運的負面印象,把令人回想起納粹德國的紅黑兩色抽起,為慕尼黑奧運選了繽紛的橙、黃、草綠、深綠、天藍和深藍,加上銀與白色,把彩虹般的新生德國展現給世界。夏季奧運首度出現的吉祥物“OLYMPIA WALDI”身上的彩間便源於此,這頭姿態優雅的臘腸狗 (DACHSHUND) 是整個設計系統的重要一員,牠和一整套標示功能與競技項目的PICTOGRAMS皆源自同一套構思,始自1967年的設計提案。
THE ELEMENTS OF THE VISUAL IMAGE,設計提案圖選自官方報告書。
UNIVERS 55 AS TYPEFACE
值得一提的是此屆對字體應用的執著。大會標示系統選用由ADRIAN FRUTIGER(1928-)所創建的無襯線字體UNIVERS,而非在1960年代國際風格盛行時、常見於商業海報與廣告的HELVETICA字體。仔細察看下,其時坊間製作的慕尼黑奧運紀念品與書刊上,慕尼黑(德文MÜNCHEN)等名稱偶仍「誤植」了HELVETICA或近鄰的AKZIDENZ GROTESK字型。於尊重設計樣式的角度,雖無阻觀者解讀但「有礙欣賞」。由此,判別該屆奧運紀念品的「正統」與否,按樣式、字體與配色等設計元素作準則,便成為現時收藏家圈子間的樂趣。
下方的大會指定色圖譜特別強調天藍與白色,以此兩色構成的菱格紋為慕尼黑所在地、位處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邦(BAVARIA)傳統紋飾,從球會拜仁慕尼黑(FC BAYERN MÜNCHEN)徽章可見。全數色彩傳意謂之「新生德國於巴伐利亞的奧運」。而筆者尤為欣賞當中的銀色:無論作為灰色諧和格調應用於場館地圖背景,或是作為海報上白色字體的底襯,以此金屬色油墨所印製的大會海報與官方印刷品都提升了設計與視覺美感,專色印製也增加了原品的珍罕性。本頁大圖首日封底部的天幕場景,便是以銀色熨印而成,比較下頁大會建築特刊上的銀色油墨,便明白銀色(MATT SILVER)消減了「禁忌色」的功能、避免了深淺灰色的和諧格調連想起黑色。
SUNBEAM EMBLEM
這幅由COORDT VON MANNSTEIN(1937-)所繪畫的太陽紋章,成為1972年奧運的大會標誌。呈螺旋型遞增的幾何圖案,象徵新生的德國,配合垂直嵌線與UNIVERS 55字體組構成總體標誌,應用於所有官方資料如首日封與上方出版物。
OLYMPIC PARK
位於慕尼黑市中心西北方的奧林匹克公園,是聯邦德國為舉行奧運比賽項目而策建的大型建築群,以主場館作核心,以「天幕」連接其餘兩座游泳與室內競賽場館,輔以發送即時訊息的新聞中心與一座具標誌性的電視塔。名正言須,奧林匹克公園是以大量綠化與融合天然的坡度地形而育成,環繞湖區的建築群至今仍管理良好,是到訪慕尼黑的必到休憩處。而整個特意為1972年奧運所規劃的還有遠端的選手村,與北方臨波羅的海的基輔市(KIEL)的帆船比賽港口和場地。
出身自花園城市斯圖加特的GÜNTER BEHNISCH任總設計師,橫貫奧林匹克公園的天幕帳篷則是建築師FREI OTTO的精心構思,為筆者最喜歡的設計。以支柱架起的合成玻璃帳篷漂出有機體的動態,這道天幕技術於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萬國博覽會(MONTRÉAL EXPO 67)內德國展館中應用,其嶄新的綿延構造,復於慕尼黑發揚光大。
奧運留給巴伐利亞邦民一個寬大的田園都市,而始於其時所倡議的「綠色奧運」,亦是在平面設計之外另一嶄新意念。左方兩本建築特集介紹了奧運場館「天幕」的結構和工程報告與奧運公園的規劃方案,列出施工過程的照片與平面圖則,此組封面設計亦依從大會風格。
擷取自官方報告書,奧運公園的建築物、標示板與環境佈置在指定色的妝點下展現出活力,將設計意念融入環境中。
ROUTE MAP IDENTITY
所有宣傳慕尼黑奧運的官方地圖和指南,俱以統一的圖表與標注說明,而用色與地圖的設計更是簡潔利落,有種機能性的、幾何學的美感。對比1964年東京與1968年墨西哥城的平面圖集中顯示主幹道與場館位置,其餘地區皆留白的習慣,1972年便展示了嶄新的方式。
以總體設計所提供的元素施行於地圖,天藍色標示水域,把縱橫交錯的網絡歸一於灰地和白道的二元格式裡。經刷淡的原地理圖,如同本頁OLYMPIC PARK的總覽圖,主要用於標示地點,再綴上PICTOGRAMS應用(右上圖)。
因應PICTOGRAMS 45度斜角的框架,右下以斜線劃分的道路網 —— 像1930年代起被廣泛應用的鐵道路線圖。由此,斜線的走向和運動項目的符號一脈相通:兩者組合後更彰顯出此屆視覺設計予人的嚴謹理性。
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於奧運會期所派發的袋裝路線圖,透過拉扯會期列表部份選擇日期,孔洞內PICTOGRAMS位置便標示出該天競技項目與場館所在地。
REGULATIONS
右列圖為慕尼黑奧組委另一種出版物,為每項運動編印的資料規章,詳列每個項目的賽程,場館資料與比賽條文。130×240MM縱長書度,約是旅遊指南袋裝尺寸。這種便攜式、刊載比賽場地和項目資訊的系列,呼應漆於場館牆上的SUPER GRAPHIC和DIN A0尺寸的連刷海報牆,共同拼湊出亮麗奪目的一環。
全系列統一的封面設計,以色彩區別每個項目之餘,亦是日程表,由8月26至9月10日的16格,以PICTOGRAMS標注賽事日期,充滿節奏感與一致性。
此套封面將PICTOGRAMS輔以不同配色的組合,現今回看雖是色彩互換搭配的簡單操作,惟這種將所有成品都歸納一同的守則,較1968年墨西哥城只統一標題施行得更徹底,也一掃之前諸種式樣的繁雜感。
RAINBOW PALETTE
慕尼黑奧運與相關活動的簡介章程,於場館建設時的1960年代末開始出版,均遵從總體設計,以PICTOGRAMS作為世界共通傳意符號編集,並作出統一的正方形尺寸。這種看似簡單、純以字體與色塊組構的設計語言,起了先導的示範作用,讓官方出版以至坊間發行、林林總總的印刷品都有了範式可依從,「奧運設計」的定位由此而生。其嚴謹性令往後奧運會的印刷品加添了設計層面上的搜集價值。
1972年呈現了德國嚴謹工整的設計美學與井然有序的邏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便以這種視覺識別設計為藍本再發展,亦為1984年美國洛杉磯發展出更商品化的展示方式。本篇介紹了嚴謹遵從的指定色與字體、OLYMPIC PARK先導性的「綠色奧運」場館規劃意念、與真實動感融合攝影具藝術性的運動項目海報後,下回將重點回顧其總體設計案與吉祥物WALDI為往後奧運美學所產生的影響。
圖中嵌入的天藍色小冊子為綜合指南,由大會標誌意念、奧運公園地圖以至每項運動的簡介等也有收錄。散落的幾個火柴本是會期間販售的紀念品,印有每項運動的PICTOGRAMS,背面為大會標誌,共有紅橙藍綠4色。
POSTER SERIES
相較起場館地圖與主題海報的高度設計感,20種奧運項目的海報全以選手競技的動態為主題,以運動照片為骨幹復以色彩配置將全系列統一起來:如攝影師ERICH BAUMANN鏡頭下的KAYAKING,便把划槳激起的水花捕捉下來,銀白色的亮麗畫面展現出動感與比賽張力。
如同上期介紹的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此屆組委亦非常重視會期間舉行的文化活動,左圖的宣傳海報嚴謹地應用大會字體與配色,可看到巴伐利亞傳統節慶服飾的人物與文化圖騰,在套入指定色後皆融合於總體設計,而此種以橫色間區隔標題與資料內容的格式,亦見於大會開幕式的場刊封面與頒發予參與者的紀念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