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OF FAME AND FAITH:NEW YORK IN THE 80'S - 90'S

OF FAME AND FAITH:NEW YORK IN THE 80'S - 90'S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這是一個追夢的故事,在一個nothing is impossible的時代。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80年代的紐約,教人念念不忘。一飛沖天的時尚、藝術、音樂,還有無盡的party與club scene,現在看來,都是可一不可再。那是美國文化史上最後一段尚存高雅、低俗之分的時光,人們熱烈追求自由,art movement由藝術館走進了曼哈頓的artist studio與夜店,文化圈子把不同種族、階級的人愈拉愈近,混雜的downtown scene開始主導時尚與品味,人人都在討論新興的理論或運動⋯⋯其時的紐約就像個不斷膨脹的泡沫,躁動而危險,但也充滿著各種可能;名符其實,是個任何人都想咬一口的大蘋果。

_MG_7244_1.jpg攝影師Paige Powell在1980年來到紐約,趕上了這個熾熱的時代。出身於俄勒岡州,本來過著平靜生活的她,同樣抵受不了文化衝擊的誘惑,隻身遠道而來。她的故事就如那個時代的寫照:毛遂自薦投身《Interview》雜誌,成為ANDY Warhol的親密夥伴與好友,躋身至最重要的藝文圈子,這是一個追夢的故事,在一個nothing is impossible的時代。

想成名,去紐約

Success is a job in New York,這是紐約人當時的普遍認知,每個來到紐約的人,都不會想空手而回。而Warhol可謂作出了最佳示範 ── 出身於賓夕凡尼亞州的勞動階層,一步步向上爬,他從不掩飾對於名利的追求,他的名言是賺錢是一門藝術,工作是一門藝術,而能夠賺錢的商業就是最好的藝術。所以他選擇在40年代末隻身來到紐約,這個任何人都可以成名的地方,以絲網印刷、重複的金寶湯、The Factory、The Velvet Underground唱片封面上的香蕉征服了那個本來高高在上的藝術圈子。

Paige Powell在1981年開始,直至1994年、Warhol辭世後7年,一直為他所創辦的《Interview》雜誌工作。這麼多年後說起加入《Interview》的經過,她還是會心跳加速。當日一大早跑到位於Union Square的Warhol工作室「The Factory」,門後只有幾位《Interview》雜誌的員工,她戰戰兢兢地問:「能否給我一份採訪工作?」「我們並不需要人手做採訪,所有採訪都是Andy負責的。不過,我們需要廣告銷售員。」Paige Powell於是搬出自己唯一的銷售經驗 ── 在Washington Park Zoo推銷大象糞便,為它重新包裝,還舉辦pop-up store!沒想到這特殊經歷倒為她贏得了工作,差點忘了,那裡是「The Factory」。

_MG_7206_1.jpg

_MG_7201_1.jpg唯有她的鏡頭,Warhol從不防備

Paige Powell後來成為Warhol其中一位最信任的工作夥伴,不止置身於一切流行圈子的中心,也嘗盡紐約地下文化與紙醉金迷的夜生活。70年代起,Warhol就開始了頻繁的社交生活,身邊總是圍繞著當時得令的藝術家、名人、it girl,穿梭於名人飯局與前衛夜店,而Paige Powell從不缺席。其時,她總是拿著相機,隨時捕捉眼前發生的大小事。

那時候的確隨時都有趣事發生。文化圈子比現在要小得多,《Interview》雜誌的受訪者與讀者都互相認識;如果想結識任何一位畫家音樂家或作家,走進Studio 54或Le Cirque就很大機會得償所願。就是因為圈子很小,直接的文化交流激盪出不少火花,及後對美國的品味、音樂、藝術、文學、娛樂都產生了歷久不衰的影響。

Paige Powell總是靜靜地觀察。她從不吝嗇菲林,就算沒有特別的目的,她的快門都是按個不停,彷彿不想錯過眼前每個瞬間;而Warhol從不提防她的鏡頭,即使在1968年遇刺後他已變得極為敏感。Paige Powell在1994年離開紐約,身上帶著超過10萬張從未曝光的照片,直至遇上熱愛懷舊的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兩者在今年合作出版了攝影集,這些珍貴的moments才得以帶到大眾眼前。

攝影集以Paige Powell個人命名,分為一書四冊,結集了1984至1992年間的影像,其中很大部份聚焦於她自己以及Warhol為中心的藝術家、名人,以及朋友圈子。「Beulah Land」像是紐約生活的濃縮結集,名字源於1984年她為東村一家同名藝術酒吧所展出的影像藝術裝置;「Artists Eating」是飯桌上發生的軼事、趣事、荒唐事(事實上多不勝數);「Animals」更為個人,關於她喜歡的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此外還有一本附書「Paige Powell」,收錄了她的個人生活。

_MG_7213_1.jpg

關於有趣的人們

不為賣弄攝影技巧,刊出的照片中,大部份都是即興拍攝的snap shot,隨意卻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多姿多彩的社交圈子與人際關係,而翻開此書,定會訝異當時各類文化創意早已走得如此接近。事實上,這也是在網絡時代降臨前,人與人積極交流的最後一個時代,一個圈子既可以有街頭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街拍攝影師Bill Cunningham,也會有流行女王Madonna;極簡藝術家Brice Marden、前衛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時裝設計師Stephen Sprouse與詩人Allan Ginsberg會坐在一起吃Thanksgiving大餐,從事各類創作的人們聚首一堂夜夜笙歌,寂寂無名的年輕人與名人出現在同樣的場合,文化交流真正地不分界限。

但那些歲月已然遠去。Andy Warhol在1987年病逝,Paige Powell身邊的好友也一個個相繼因為濫藥、愛滋病而離開,90年代來臨,紐約需要更像個大都會的美麗糖衣,那些光怪陸離卻生機勃勃的景象終究在時代的步伐間一去不返。80年代的紐約,雖然是如此脆弱又短暫,但它曾經映照出來的光芒,始終叫人無法忘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