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Sir Peter Cook:建築容許生活有更多可能

Sir Peter Cook:建築容許生活有更多可能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我們與創辦人之一Sir Peter Cook,探討他對於建築的看法,以及回溯他跟香港的淵源。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60年代是個躁動的年代,世界各地發生不少社會運動,但同時間,戰後經濟開始重新上軌道,流行文化爆炸,很多舊有社會制度和思想被摒棄,在藝術和設計等範疇思潮迭起。在英國倫敦,有六名年輕建築師,組成Archigram,在流行文化的洗禮下,大膽設想未來城市,會行走的walking city,可以「彈出彈入」的plug in city等,那突破傳破的想像,以及對科技、生活和未來的構想,影響至今。我們與創辦人之一Sir Peter Cook,探討他對於建築的看法,以及回溯他跟香港的淵源。

1966年,《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4月號的雜誌封面為:London:The Swinging City,60年代的倫敦,是戰後歐洲最年輕、活潑、時尚的「搖擺之城」。普遍家庭的收入和消費力上升,由年輕人帶動的流行文化當道,一洗戰後社會的頹廢。人們穿起Mary Quant的迷你短裙,聽The Kinks、The Small Faces、The Rolling Stones、Beatles,那是個自由奔放的年代,對未來充滿樂觀主義的氣氛。

134-253-PC08.jpg實驗性建築組合Archigram也在60十年代成立,他們透過辦展覽、漫畫、繪圖、只有一張紙的同名「雜誌」等方式,發表六位成員Peter Cook,Warren Chalk,Ron Herron,Dennis Crompton,Michael Webb和David Greene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並對快速改變中的社會和生活方式作出回應。例如,Instant City是漂浮在空中的熱汽球和飛船,偶爾可降落到近郊或偏遠的地方,舉行臨時嘉年華;Walking City則是核爆後的紐約,巨型機械蟲,可以攀山涉水,移動到不同地方,更可跟其他「蟲」結合成更大的城市。

這些作品當然沒有(或尚未)在現實中出現,但「紙上談兵」或意念的影響力,有時比起實物更深遠,不少建築師深受Archigram啟發,如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負責的巴黎龐比度中心那外露的結構,充滿機械感的設計,就被認為是明顯受到Archigram的影響。

139-002-PM04.jpg評論之前請先看作品本身 

流動性(mobility)是Archigram創作中的重要概念,始創人兼建築教授和評論家Sir Peter Cook,從小是半個「現代遊牧者」,經常跟隨父親到不同城市生活,「我居住的通常是中型城市,家外總有一棵樹。正因要不斷搬遷,而要極速適應新城市,並漸漸建立起一種直覺和敏感度,很快就評估到哪裡是有錢人住的區域,哪裡有飛機模型舖、炸魚薯條、雪糕店等。」

觀察不同城市的細微處,成了他的習慣,例如最近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留意和拍攝當地的街邊車仔檔。「我對流動店舖情有獨鍾,它們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特質,例如瑞典的熱狗檔設計簡潔,甚至有點沉悶;維也納的有大大個霓虹燈牌:德國的通常結構精準和穩紮。」

Cook第一次到香港是1969年,經驗豐富的他,卻被嚇到了,他笑言:「我住的酒店很差,剛好又遇著颱風將至,街上每個人都很吵,老實說,那經歷有點可怕。但那可能是因為我早幾個星期到過東京,所以對香港的印象難免有點不公平。」

114-010-OC02.jpg

Peter Cook‭, ‬Instant City‭, ‬Archigram 1969

沒想到,這個當年叫他留下恐怖印象的地方,多年後的今天,竟成了Archigram的作品存檔的歸宿。今年3月,西九文化區M+美術館正式宣佈,以180萬英磅購得Archigram的完整存檔,共兩萬件作品,包括繪圖、模型、影像、短期印刷品等。M+早於2013年開始接Archigram,並於2018年確認交易,但卻被英國當局因這批作品的歷史重要性,而被扣留不得出境,最後經文化部長Jeremy Wright放行,因M+可以將這些原來由私人保存的歷史資料公諸於世。

Cook認為讓人們親眼看到真品極度重要:「很多人寫關於Archigram的學術論文,但他們都無從入手,因為他們甚至沒有認真看過那些繪圖。我是個picture person,我很喜歡畫畫。我討厭藝術或文學歷史學者,總是評論作品的象徵意義或政治隱喻,而非探討作品本身,但作品正是背後思想的呈現。就好像,眼前有一杯咖啡,他們不去喝它,卻去講咖啡在西方世界象徵什麼,come on guys⋯⋯我們應該看那是一件什麼東西,它有什麼用,以及它如何改善或違反現存的東西。」

063-001-OC02.jpg建築應鼓勵多元

M+非駐館策展人陳伯康曾撰文指,香港是個Archigram之城,城市中複雜交錯的基建網絡和巨型結構、空中天橋、高速扶手電梯等等,跟幾位建築師構想的流動性強、高科技、到處可見巨型建築結構的城市有不謀而合之處。「我在1970至1972年的作品深受洛杉磯、東京和香港三個城市影響。當時的香港未有太多的巨型建築物,比較funky。現時香港也嘗試在無盡沉悶的巨型住宅中,加入藝術設計、市集等,正如一個三文治,不能只有包(基本設施),而沒有餡(文化、內涵)。」雖然如此,但Cook認為香港的建築師簡直是全世界最商業化:「香港建築師彷彿很希望去討好別人,而且節奏太快,有時候需勸他們慢下來思考。」

人們經常問,如何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Cook的答案是:「我們要容許和鼓勵變化和多元,人是貪新厭舊的,容易感到苦悶(bore),而我們就要去unbore他們。」正如他所提出的Plug-in City,由多個可抽走和插入的組件併砌成巨型結構,組件由起重機運輸和組裝,組件可以隨意加減更換,配合講求靈活和急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這些組件應是多元,而非一式一樣的,如舊香港一樣,當你轉個街角,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1970年,日本的「代謝派」成員之一、建築師黑川紀章,在東京設計中銀膠囊大樓,正是以吊車把預製模組房間併湊而成,把這前衛概念實踐出來。

104-013-DC01.jpg

‭ ‬Control and Choice Dwellings‭, ‬Warren Chalk‭, ‬Peter Cook‭, ‬Dennis Crompton‭, ‬Ron Herron‭, ‬Archigram 1967


雖然Archigram的作品被形容為天馬行空,但Cook指他不相信烏托邦,他笑言:「在我們的作品中也是有扶手和廁所的!」但如果他可以任意設計任何東西,他想設計一棟服務式公寓:「排水渠可以從地下伸出來、隨意擺放馬桶、把BB床吊在天花板⋯⋯我們可以設計幾款模型讓用家自己去砌去玩,如九款不同的馬桶⋯⋯」隨口便有如此多奇特主意,果然是Cook,他補充:「我最感興趣的是建築如何容許生活有不同可能性。」 

今年由Prada冠名贊助的Design TrustGala 2019,他將會跟另一名Archigram成員Dennis Crompton設計一個體驗性的室內場景,探索他們多年來的創作核心:移動城市、行走之城、暫時性建築等等,教人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