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時代的圖像IV】連結人心的小誌

【時代的圖像IV】連結人心的小誌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這次訪問特意請來四位小誌製作人──含蓄、ANGEL、小丁和FORREST,分享小誌在反送中,以至在社會運動的角色。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連結人心的小誌

比起報紙、電視等只能記錄BIG ANGLE的傳統媒介,小誌能在洪流的資訊下自由穿插,並從人性的角度填補留白的地方。誌,能分拆成「言」和「志」,意思是用書面的形式記下內心的想法。這次訪問特意請來四位小誌製作人──含蓄、ANGEL、小丁和FORREST,分享小誌在反送中,以至在社會運動的角色。他們用紙和筆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並收錄在一本A5大小、只有十多頁的小冊子中,用簡單直接的圖像與讀者接通,使內容迅速進入讀者的內心。小誌雖小,卻絕不容小看。 

5.jpg當我們以為創作人是為了治療讀者才製作小誌,但其實前者藉此自我治療。我手畫我心,每一本小誌的插圖、風格、用字、排版、選紙,都是創作人個人意志的呈現。關注學童自殺問題的藝術工作者含蓄,參與612金鐘集會後便製作了《事後情緒事》小誌並放上社交媒體分享,一天內就有五千多人轉載。他筆下的公仔看似木無表情,但面對事情發生,他們卻會用心聆聽和互相依靠,猶如典型的香港人,外冷但內熱。很多讀者視含蓄為「樹洞」向他分享心事,他提到收到不少人私訊:「當第一位香港人決定以死明志,當時我收到最多的短訊是『點解唔係我?』、『點解係一個後生仔?點解我咁老,無屋企人,份工又唔掂。』」自以為熟識情緒問題的他坦言:「我以為自己慣咗,但原來唔係。」一人之力,卻背負著不少責任。後來含蓄情緒也出現問題,要到越南休息四天,卻因為放不下心事,用兩天畫出《彼此守護事》。當他在INSTAGRAM分享自己的經歷時,網友卻留下窩心的訊息:「謝謝您付出的一切呢,也請好好照顧好自己啊(擁抱)」、「你也可以輕輕把情緒放下,跟讀者說也是很可以。一起繼續做應做的事。」素未謀面的人們因為同一幅畫而互相支持,含蓄續說: 「梁烈士跳下來(的現場),有人貼咗我的畫,然後相擁而泣。當每人用各自的方法把事情傳出去。這是一件好事。」當讀者感觸落淚,或者會心微笑,情緒轉化就成了讀者的出口。無論是創作還是閱讀,小誌亦發揮一種治療的效用,並細心把傷口包紮好,讓傷者可以靜靜療傷。

3.jpg同樣以反送中運動為主題製作小誌的,還有從事藝術教育的ANGEL;6月12日身在金鐘的她,走過每個角落,並用五官記錄眼前發生的人和事,整理後就收錄在《LET'S GO PICNIC!》中,其中一頁她用器皿收集海富M記的氣味和夏懿道的催淚彈味,難以想像這充滿童真的畫風下,正敘述一件多麼可怕的事v。ANGEL說:「當我決定做(小誌)時,同時在整理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從中我也在調整自己。」ANGEL另一本小誌作品是《LET’S BREATHE!》,有靜觀習慣的她續道:「除了在WHATSAPP和FACEBOOK分享(小誌)外,現場見到有人手震、好緊張,我都會同佢哋一齊靜觀。」被問到為什麼當時反應迅速,他們異口同聲回答創作是為了抒發個人的無力感;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要緊記香港人一個都不能少。

1.jpg畫下小歷史

這次反送中見證文宣設計百花齊放,有別於以宣傳資訊和訊息為目的的海報、傳單、長輩圖等文宣創作,小誌卻擔當起聆聽者的重要角色。本身是書籍設計師兼獨立出版社SOFTDPRESS主理人的小誌製作人小丁說:「ZINE的限制就是沒有限制,沒有自我審查,沒有商業考量。ZINE是一個很好的發表媒介,當有另一個人幫你去做,有些事情就已經改變了。」小誌人性化的一面,令它變得更立體,含蓄說:「ZINE和傳單是兩回事,前者是讓人閱讀,可以回家看。ZINE的閱讀節奏就如情緒的節奏,我一開始會用幽默的畫,然後到入心的說話,說話的節奏和語氣也是循序漸進。這是一個閱讀的狀態。」

比起機械大量印刷的報紙和雜誌,同一份油墨味,小誌卻多了份創作人的溫度;雖然發行量有限,小誌卻能提供足以化成行動的燃料。小誌製作人兼ZINE_COOP主理人之一的FORREST,除了收集小誌,亦到處參加世界各地的獨立書展覽,把香港小誌傳揚開去。6月ZINE_COOP出席新加坡書展時,便特意擺放反送中運動的小誌,FORREST說:「比起網上的二、三手資料,他們可以從我們拿到第一手資料。(書展)讀者的反應很好,因為大家本來都會看ZINE,現場有本嘢可以立刻同你簡介(事情)。你找到適合的讀者,而他們真的很關注,這就成全ZINE的威力。」在7月時,ZINE_COOP和加拿大的Hotam Press在溫哥華舉辦《自由──Hi!香港社運小誌》展覽,展出五十本由參與抗爭的藝術家、作家、社運人士及公眾自製的小誌,包括最新創作的「反送中」小誌和早期社運的舊作,把香港社運史視覺化和簡化,呈現給溫哥華社群。

2.jpg小誌的起源能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在芝加哥發行的科幻小誌──THE COMET,ZINE的名字也是來自FANZINE一字。當中不得不提90年代的RIOT GRRRL MOVEMENT,在當時仍然是男性主導的MUSIC SCENE中,她們鼓勵女性組BAND、發行小誌,使她們的聲音被聽見。

4.jpg雖然現今科技網絡發展一日千里,但小誌這種近乎原始的印刷品卻始終不被淘汰沒落,因為不論今昔小誌都畫下了小眾的身影。因為題材和形式不受限制,小誌能在社運中填補不同角色。主流新聞往往只能講述事情的BIG PICTURE,但小誌卻把別人遺忘的拾起來,並從自身的角度記錄當刻的感受。含蓄回應道:「外面人看到的只是媒體,但呢度你看到的事物是很人性化,這些事在媒體上看不到的。」香港人都在經歷一場空前的社運,我們卻不能忘記每人的經歷和感受各有不同。小誌以人性和微小的角度記錄,成為情緒疏導的出口。再者在出版自由受損、白色恐怖瀰漫的時代,小本製作和印刷的小誌反而能自由地流通和傳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