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時代的圖像III】園境師歸位 MAPPING超進化

【時代的圖像III】園境師歸位 MAPPING超進化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園境師對於公共空間有一套獨特的看法,所以要在這個時刻走出來告訴大家,公共空間其實和政治息息相關。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園境師的願景

在這次抗爭浪潮中,還有一班熱心時政的園境師推波助瀾,他們在6月初成立「AT-GRADE 2.0 園境 · 願景」,將測量、繪圖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豐富、生動的資訊圖,叫人看得笑中帶淚。「園境師對於公共空間有一套獨特的看法,所以要在這個時刻走出來告訴大家,公共空間其實和政治息息相關。」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AT-GRADE成員接受電話訪問時說。

AT-GRADE 1.0是在雨傘運動之後成立的,「當時許多專業團體都在開始思索,究竟自己的『身位』可以到什麼?」於是一班關心時政的園境師趁著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契機成立了「AT-GRADE園境 · 願景」,希望以園境師的角度和視野出發,鼓勵政制改革、土地政策、公共空間、生活質素等議題之討論與交流。直到今年,逃犯條例修訂危機觸發浩浩蕩蕩的百萬人大遊行,再次召喚了這班園境師。「如此大爭議的逃犯條例,並沒有太多專業學會發聲給政府。我們覺得專業人士不該這麼冷漠,我們不必倚靠園境師學會,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發聲,告訴市民知道我們專業人士的想法,我們有責任保護市民。」AT-GRADE團隊到底有幾多人?他們賣個關子,只透露成員之中有70後也有90後,年齡經驗有別,但目標一致。事實上,全港園境師也不過二百幾十人,與其他空間設計專業相比算是少數,但他們勇於發聲的力量,實在有燎原之效。

1.jpgMAPPING 2.0

AT-GRADE這次 「歸位」,還進化成「2.0加強版」,主打資料詳盡、選材獨到的INFO-GRAPHIC,不做「標題黨」,「我們想做的效果是,你看到幅圖會停下來,再CLICK入去看高清版,裡面的內容會令你思考多幾日、一個禮拜,甚至幾個月。」

今次反送中運動開拓了很多條表達訴求、動員和行動的方式的新路線,比如連登用戶發動的「627到中環律政中心觀賞建築風格深度遊」。這個行動啟發AT-GRADE梳理社會運動與公共空間和建築物的關係。連夜趕工之下,他們總算趕及在7.1大遊行前夕上載《中環金鐘添馬艦.香港坐行衝終極天書》和印刷實體版在本土研究社街站派發。「我們包裝成閃閃書的形式,讓人知道原來平時經常行過十分熟悉的地點,背後有很多故事。有很多細節未必有人會串連起來分析,但正是園境師擅長之處。」這份別出心裁的遊行攻略,從戰前的殖民政權權威皇后像廣場,談到2011年佔領中環匯豐總行、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對80後的啟蒙,再到雨傘運動佔領夏愨道和連儂牆,由此可見民眾與政權在空間使用權和主導權上的角力拉鋸。

他們還以園境師角度,質疑政總建築群是否還符合當初「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繫」設計概念以及「通達開放、聆聽市民聲音」的初心,「『門常開』對出,表面上有一大片好像很舒服的草地,但觀乎不同國家的主要政府建築前面,通常都是給民眾集會的廣場,比較嚴肅,而不是香港這種看似CAREFREE的草地。空間可以很EMOTIONAL,這片草地的功能是否用來冷卻遊行人士的怒氣?政總建築群沒有多少地方給人聚集,群眾唯有散去,我不知這是否設計原意,但結果所見就是這樣。」

出完閃閃書,他們又發掘到新的切入點——無處不在的監控系統。「我自己遊行時留意到有很多監視設備,但其他人卻未必知道,像政總明明有天眼,但為何大家仍然可以好開心咁野餐?不是要鼓吹犯法,至少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公共空間中無形的監控。」他們像平時工作落SITE做SURVEY一樣,到添馬公園、金鐘站和海富中心實地考察,逐一記下天眼的位置和數量;這恰恰是園境建築基本課LANDSCAPE ARCHITECTURE 101: MAPPING。「天眼數量比我想像中多,沒想過商場和地鐵站原來有如此大量的天眼。」一幅一目瞭然的《天眼追蹤》地圖,便清楚、具體地說明了監控網絡。

2.jpg7月4日金鐘天眼地圖發表不久,廣東省剛好頒佈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年行動計劃》,提及3年內把「信用評分系統」引進香港,觀塘和啟德發展區亦有50支「智慧燈柱」啟用,隨即引起全城天眼監控恐慌。AT-GRADE先後發佈的金鐘及九龍區遊行《天眼追蹤》,就像及時雨一樣被PUSH到連登討論區,足見其先見之明。7.14沙田區遊行之前,更有人自發製作沙田站和新城市廣場3樓的《天眼追蹤》,令他們喜出望外,大受鼓舞,「我們不過是拋出幾粒種子、幾點水花,就已經把訊息散播出去,達到漣漪效果。」

得知7月7日九龍遊行以西九龍高鐵站為終點,他們便決定以「基建」為下一個文宣主題,因為除了公園設計,基建工程也是園境師的主要工作範疇,「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口岸,還有很多大型基建都和中港融合有關,」團隊把三大基建圖畫成港版《清明上河圖》——《閃閃書零貳之復刻版: 大中華交通指南》,他們笑言園境師若在古代也算是做官的人,所以要借畫抒情、針砭時弊,「《清明上河圖》看似盛世,其實是描繪了亂世之前百姓如何生活,這正正是我們身處的狀況。」《清明上河圖》之精妙在於刻畫各行各業、神態各異的老百姓眾生相,他們也從原畫中挑選多個小人物,配上反送中抗爭者的對白,例如「跟我一齊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的江湖藝人、「我係和理非」的儒生和「勇武抗爭唔係鬼」的武夫、「物資到」的車伕等等,讓人不禁會心微笑。「將古代的畫面和現代對話結合,大家望到都會覺得,其實歷史在不斷重複。」他們從古文經典左抄右抄而成的題跋,細數「建華初年乃東方之珠盛世」如何演變成今日的「胡椒一噴三百枝」,同樣精彩絕倫。3.jpg

專業去政治化?不了

「我咁辛苦,儲咗咁多年錢,好努力先有今時今日比較安穩嘅生活,你點解破壞我呢個生活呢?依家我收成期呀嘛!」立法會保險界功能界別議員兼財委會主席陳健波情急之下的這番自白,言猶在耳。當陳健波眼中只有「收成期」,同為專業人士出身的AT-GRADE成員卻恥與為伍,「有很多人以為專業人士都在『收成期』,畢竟讀了那麼多年書,才做到『偽中產』,總算衣食無憂,會傾向追求安穩。但我們認為,讀了那麼多年書,不是為了『收成期』,而是要貢獻社會,肩負起一些責任。」由6月至7月不過幾十日的光景,每日都有事情發生,甚至連明天如何也難以預計,AT-GRADE坦言每次出圖都只是見步行步,「做得幾多得幾多」。打從學生時期開始他們便練得一手做圖設計好功夫,「我手畫我心」不難,難在「有心」,MAXIMISE以自身專長發揮在社運之中,並把握機會向大眾推動園境設計教育。「其實搞咗咁多嘢,只想告訴大家,我們的專業身份並不特別,而是大家都有發聲權,每一個小市民都有些『計仔』,不論他們是否專業人士。此時此刻,大家都可以發揮所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