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良師益友John Wu穿針引線之下,終於能與這位香港殿堂級品牌設計師會面,雖然在不同媒體中早已得悉他不同作品概念及設計思路,但閱覽無數訪問卻不及一刻短敘。
茶席中久違了的社交禮儀
訪問到午飯時間,我們問Henry喜歡吃什麼,他二話不說想去飲茶。我們一行十數人,剛好坐滿一圍,而事務所男女各佔一半,過往公司或大多喜歡男女分開的坐法,女的開懷暢談、男的各自看手機。
這都大概是現今社交日常合理之事。但當Henry坐下,便提出一定要一男一女分隔的坐法。當同事問道有沒有什麼原因時,他只是輕輕說:「It’s just an art direction」,聽罷同事們只有一笑置之而跟隨。但這簡單禮儀對我來說就成功解決了團隊們經常男女分開的小問題,雖然只一頓簡單午飯,但總希望大家能夠互相交談多點,那怕八卦無聊事到討論創作等。
設計師該有的火候
雖說Henry年屆八十,但每當我們談論到現在香港設計存在的問題,他總是火氣十足回應。Henry形容他是一個批判性的設計師。他會很明確表示什麼是Bad taste,並且批評政府近年各樣設計等,雖然肯定沒有人會拍案叫絕,但就甚少會有如此「級數」的設計師會出來以批判角度來批評,或許這樣說,現在香港社會已經比較少肯站出來說實話的人,我不是想說我們或新一代設計師沒有火候,而是希望道出如今我們一代專業設計師好像失去了應有對美學上的批評能力,而大多設計師好像變成一般的「塘邊鶴」,大家因怕言論一傳千里,所以都比較小心行事,更何況是德高望重的Henry,在往後能做好設計之餘又肯以批判性評論業界將會少之又少。
流行與經典之間
在訪問間Henry亦有帶同他不少歷年作品,不少到現在還是十分「襟睇」,除了大家熟悉如匯豐銀行及馬會等品牌形象外,令我最感受良多的是Henry在80年代替惠康自家品牌「特惠牌 No Frills」的一系列品牌形象。從字體到包裝設計,當年建立那基調理論上到今天也能保持摩登時尚,如果產品質量能配合,甚至能打造成有如「無印良品」的層次。但奈何是in-house設計的人不懂基本Adaptation的原則、或是沒有很明確的品牌指引,到往後的包裝已經遜色很多,甚至叫作草草了事。
而關於流行與經典這話題,基本這是我與年輕設計師經常閒談的話題,在我而言,年輕設計師們大多很熟悉流行設計風格,但就往往對經典設計缺乏認知。我想大概與年輕人沒大關係,只是時代轉變了,現今社交媒體每分每秒地渲染各新鮮事物,即食文化不經不覺令人太容易對身邊事情生厭,相反在形形色色經典的設計中,談得上經典風格上大多比較簡潔而紮實,反過來說就是不會太過花巧新鮮;相反跟隨著流行方向設計則相對容易吸引眼球,如近年流行的某種排版風格或圖像設計風格等等⋯⋯因此在今天要在社交媒體資訊泛濫下創造一個經典品牌的形象相對困難得多,換個角度說,當今天各大品牌也無緣無故紛紛改變原有經典形象下,市場上還需要經典品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