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CULTURE > CULTURE > 台北雙年展:自然與民主

台北雙年展:自然與民主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那邊廂的金馬獎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這邊廂的台北雙年展卻悄然開展。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02_亨利克.赫肯森-Henrik-HÅKANSSON.jpg那邊廂的金馬獎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這邊廂的台北雙年展卻悄然開展。或許國族問題總是特別容易牽動大家的情緒,但這些議題卻與電影無關;相反較沒人留意的藝術作品,其實指向更切身貼地的問題,關乎於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這一屆的台北雙年展,主題是「後自然」(POST NATURAL),為期近4個月的展覽將會展出來自世界各地19個國家及地區,共42名參展者與參展團隊的作品,並在第一階段的論壇活動裡,探究了包含「公民權自然化」及「民主化邊界」等議題,啟發大家想像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

02_亨利克.赫肯森-Henrik-HÅKANSSON.jpg


今屆的台北雙年展再一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舉辦,也是北美館經過了長達9個月的閉館整修後,正式重新啟動的首個大型展覽活動。是次展覽由台灣藝術家吳瑪悧與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題是「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旨在探究人與自然之間,交互且緊密相聯的生態系統結構,將雙年展作為社會實驗的平臺,藉以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打開跨學科的討論與全新可能。為實現此策展核心觀點,兩位策展人邀集了多元的參展名單,包含視覺藝術家以及非牟利組織(NGO)、社運人士(ACTIVIST)、影像工作者、建築師等,以此打造跨界對話的論述場域。

吳瑪悧表示這次策展與近年台灣熱切討論的能源使用、環境污染有相當的關係,而這樣的議題不僅是台灣的課題,更是國際關心的重要議題。她也提到此次雙年展的四個關鍵字:「後自然」、「後人類」、「後殖民」和「後博物館」,「如我們從後自然來談,當然會涉及到人類和科技的演進,和環境形成的歷史成因,其中美術館已經不同以往我們熟悉的博物館角色,創作者嘗試處理機制與環境的關係與課題。」

08_菌絲網絡社會-Mycelium-Network-Society.jpgMANACORDA則表示展覽的核心便是以生態系統作為譬喻,「所有的生物相互依存,生態系統其實提供最寶貴的學習對象,藝術家用不同的創作方式來提案,企圖打破人和非人的界線,藉由非人類的視野更能提出改變的可能。」這次策展計劃讓美術館有許多機制性的開放,會和社會環境議題有更密切的結合與整合,包括以學校、建築工作坊、生態實驗室等形式,讓展覽如同生態系統般,都是持續成長的,或是能夠形成新的知識累積,「展覽是一個開放系統,開幕後更是展覽的延續,未來是可以共製的。」兩位策展人表示希望藉由此次雙年展,將各種界線拆除,「真的拆除後我才有可能創造生態系統,自然是緊密地存在我們四週的,美術館也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社會脈絡共同存在的,我們要用這樣的角度思考,對話才可能產生。」

其中特別為大家介紹幾件精彩的展作,它們分別是《顛倒的樹》、《菌絲網絡社會》,以及《歸》。由瑞典藝術家HENRIK HÅKANSSON創作的《顛倒的樹》:這個作品位於美術館入口大廳,藝術家把一棵樹倒掛在天花板,並在地上設置了一面大鏡。當樹木被物化成一件雕塑,鏡子和倒映構成了一個無盡反射的MARCEL DUCHAMP鏡像空間,更成為了一種隱喻,諸如生與死、具體與抽象、組織與混亂等對立狀態,卻同時帶有相互連貫而非永不相容的特質。

《菌絲網絡社會》則是一項藝術家集體計劃。菌絲體是真菌細胞線狀網絡的總稱,負責分享和處理訊息,菌絲網絡社會為台北雙年展製作了一個大型菌絲網絡模型,展示其傳遞訊息的能力和與其他植物共生的行為。該裝置以真菌產生的棒麴黴素(PATULIN)分子結構為原型,由17個長有靈芝菌絲體的透明壓克力原子和特製的感應器、發射器、接收器所組成。這些電子設備偵測到活體菌絲原子內的物質變化後,透過無線電頻率傳輸信息;信息被空間化並轉化為可在裝置中體驗的聲音。 

17_蕭聖健-HSIAO-Sheng-Chien.jpg出身於台南的藝術家蕭聖健,以他的童年回憶創作出《歸》這一件聲音裝置藝術作品。在他小時候放學行經的路邊,樹上和電線桿上總停滿了麻雀,吱吱喳喳,好不熱鬧。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幅過去再自然不過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於是他利用了動力機械的設計,用「樹」為創作題材,再用電線的圍繞,營造出樹影變化的氛圍,搭配著悅耳的鳥鳴聲響,讓觀賞者在現場彷彿回歸了大自然的歸屬,而中間緩慢的轉盤則是對於「時間」的意義。

1.Henrik Håkansson, Inverted Tree (Reflected), 2018, Elaeocarpus sylvestris, steel, mirror glass, stainless steel, steel wire, wooden panel, hygrometer, irrigation system, misting system, dimensions variable © the Participant and TFAM

2.Mycelium Network Society (Franz Xaver+Taro +Martin Howse+Shu Lea Cheang+global network nodes), Mycelium Network Society, 2018,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1000×800×360 cm © the Participants and TFAM

3.Hsiao Sheng-Chien, Return, 2018, kinetic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 the Participant and TFAM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