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低調的VINCENZO DE COTIIS(文森索.迪科蒂)向來甚少接受訪問,幾乎不願意在鏡頭面前曝光,因為他希望大家能把焦點都集中在其作品之上,相信THE WORK SPEAKS FOR ITSELF。而且相對於結果,他更享受創作的過程。確實,作為全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也是近年意大利最潮的室內建築設計師,DE COTIIS的個性其實更接近藝術家。出道30多年來,從來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創作,從不妥協、從不將就,甚至拒絕大量生產,這使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顯得份外高冷珍貴。所以DE COTIIS的家具,難以只用一種風格或流派去分類和定義,《THE NEW YORK TIMES》說是「當代新經典設計」,《WALLPAPER》則形容為「工業式優雅」,而在大師自己眼中,它們都是「具功能性的雕塑」。
家如博物館
要了解一個設計師的風格和喜好,最佳的方法莫過於直接拜訪他的住所。DE COTIIS的家位於米蘭市中心MAGENTA區,離DUOMO大教堂只有十分鐘路程。這是一棟興建於18世紀的宮殿式公寓,坐落於安靜的小街上。只要穿過中庭,走上由麻石製成的樓梯,便會到達這位國際級設計師的豪華住所。過去米蘭的工匠都喜歡在MAGENTA這裡開設工作坊,他們的工藝品曾吸引了很多貴族慕名而來。或許這種歷史氛圍也同樣吸引著DE COTIIS,只是長久以來,他都沒有找到適合的地方。「直至兩年前我終於發現了這所公寓,立即便買了下來,並且很快速地只花了六個月,就完成了這所老房子的修葺工作。我一直都喜歡這種保留了原始風貌的舊建築。對於這間舊公寓,我可真是一見鍾情呢。」
走進這間近300平方米的老房子時,或許大家都會感到驚訝,因為作為一名室內設計師,DE COTIIS基本上沒有對這裡進行重大的結構性改動,甚至沒有進行任何「設計」,任由房子處於「破落」、「耗損」、「粗糙」、「失修」的狀態。但這一切卻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極簡自然美,尤其是當陽光從一排九個古色古香的百葉窗照射進來,搖搖欲墜的拱形天花、半剝落的淡色牆身、超過200年歷史的鑲木地板,竟讓房子變得份外柔和溫暖。「我花了最多的時間,就是把前屋主那些巴洛克風格的裝飾移除。包括多年的油漆、浮誇的假天花、醜陋的絨毛地氈等等。我讓這間房子回復到它本來的面貌,因為這些原始的東西已經足夠美麗了。縱使你會覺得它陳舊,但它事實上就是陳舊,而這些陳舊的肌理能讓我感到平靜和快樂。所以,這些不完美對於我來說,正正就是最完美的地方。」
DE COTIIS唯一的改造,就是把房子裡所有的門拆掉。「我喜歡真正開放的空間。這裡本身就有很多私密的角落,所以它不需要門。我也喜歡這種混亂感,它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一種經過設計的策劃,在混亂中存在著井然的秩序。」並在不同房間當中,放置了他的PROGETTO DOMESTICO系列家具。例如在玄關,50年代意大利藝術家MASSIMO CAMPIGLI的雕塑,被安置在由他設計的DC1402A桌子上;在書房有黃銅鑄成的DC1514書櫃,以及由再生木材製成的DC312壁櫃;餐室裡則放了一張以玻璃纖維與黃銅製成的DC1505長餐桌,但配襯的卻是來自威尼斯的古董椅子;廚房以巴西大理石為基調,配襯他的黃銅吊燈……DE COTIIS說,這些家具就是他以當代的方式,來介入這間老房子的方法。「我的願景是傾向於藝術多於設計。在這裡,空間首先出現,然後我在裡面放置不同的藝術品,這就像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我的故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重新佈置,把家具搬去不同的地方,以表現出我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明白到,這間老房子不只是DE COTIIS的家,更是一張可以任由他發揮創意的畫布,在上面描繪出他所喜愛的風景。
結合粗糙與精緻的家具美學
從這間古老大宅所呈現出來的環境氛圍,我們大概可以理解DE COTIIS對於不完美、有機形態、物料肌理,以及自然光線充滿著嚮往,當然,這些追求也能充份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最佳的例子就是上述提到的PROGETTO DOMESTICO系列。這個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件家具都是由兩種各走極端的高低物料構成,一種是粗糙的再生物料,例如是循環再造的玻璃纖維、回收的皮革、再生木材;另一種則是精緻且珍貴素材,例如是來自法國的大理石、威尼斯MURANO生產的玻璃。而DE COTIIS個人就特別喜歡將玻璃纖維和黃銅一起運用,「玻璃纖維和黃銅,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就跟人一樣,你可以感受到它的年齡,充滿了人性。所以,我的作品可以說是從來都沒有完成,因為隨著時間,它們正不斷地進化。」
一塊有歷史的木頭、一件上了銅鏽的金屬、一張破舊的皮革,對於他來說都是充滿魅力的不完美,因為當中紀錄了時間的流動,背後彷彿存在著一個又一個沉默的故事,勾引大家作無限的想像。而將光滑與粗糙的兩種物料組合在一起,那種來自物料本身的肌理和顏色,配合光線拆射出來的光澤流動,則顯得格外動人。這便是DE COTIIS多年來願意投放大量時間創作PROGETTO DOMESTICO的原因。「而且看著它們的顏色和肌理,會令你想起大自然。」他說自己的創作風格,某程度上是受到浪漫主義時期印象派的繪畫影響,使他也希望能將所有眼前看到的東西,包括光線、物質、顏色,變成感覺,全部都放進作品裡去。因此他還提出了一套很獨特的設計理念,就是「反設計」。「所謂的反設計其實是我創作思考裡的其中一個過程,因為我總是先從物料開始思考,之後才是形式,調整形狀主要是為了配合物料。所以這些家具最後所呈現出來的幾何形態和線條,都是有機的,並不是完全由我去設計去創造出來的。這就像雕塑一樣,我只是將它的生命形態呈現出來。當然作為家具,它們仍然是有功能的,所以我會把它們稱之為具功能性的雕塑。我相信藝術作品和功能作品,本質上並沒有分別,重要的是兩者的內在聯繫,一張桌子有人會在上面吃飯、有人會在上面看書,所以人們如何跟它發生關係才是意義之所在。」
以當代藝術的視覺觀念,表現出物料本身的形態和美學,使到這些具功能性的雕塑,都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並且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幾近永恆。而DE COTIIS對再生物料的應用,也回應了這個世代對於環保的需求和必要。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設計似乎又要處理另一個問題。因為現在很多人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部電話,就能滿足到工作及生活上的各種需要。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愈趨模糊的當下,我們對實體物質的需求似乎已經沒有從前那麼大。再加上 AI 人工智能的世代即將來臨,在新科技面前,像PROGETTO DOMESTICO這樣的手工藝品會否已經開始變成一種懷舊?「無可否認,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愈來愈方便,製作家具的方法也不斷地在進化,未來一定是屬於科技的。可是,科技始終是工具,仍然需要人去運用,仍然需要人去創作。而且物件本身並不只是物質,它還會帶來體驗。尤其是家具,我們的生活就是不斷與身邊的物件發生關係,這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存在的形式。而隨著我們的世界和生活一步一步電子化,我們反而會愈來愈需要一些更有趣、更有詩意、更美的物件,來溫暖我們的生活。而工藝品或藝術品,正好擁有這一種溫度。我相信它們都是有靈魂的,當你觸摸到這些物料、這些邊緣、這些質感、這些 HUMAN TOUCH 都會讓你感到親近,都是科技沒法給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