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自眼鏡世家,人人都以為戴美兒(Emily)身為廠三代,應該是嘴裡含住金鎖匙出世,衣食無憂;只是大家都沒仔細看,她鼻樑上的一副眼鏡,正正就是令她拒絕安逸生活,改變她命運的重要記認。
「小時候媽媽拿公司生產的眼鏡給我戴,都是出口歐洲的外國品牌,我天生鼻樑較扁,眼鏡常滑下來,令我非常煩惱。」到長大才發現,亞洲人的鼻樑普遍都不高,於是她心裡暗自決定,假若有天眼鏡由她來製作的話,就一定要把鼻托的部分做好,製造真正適合香港人戴的眼鏡,不用再去承受設計帶來的不適。
外公於60年代創辦本地品牌「珠江眼鏡」,在荃灣設家庭式小廠房生產眼鏡,爸爸在80年代接手後工廠北移;Emily讀書時成績屬中上,家裡人希望她讀business之類的科目,好等將來幫忙經營至今50多年的家族生意。「我喜歡時裝設計,也對art and design這類的學科有興趣,那時候剛好看到有blogger去英國讀書,我就決定,好,我也要去讀。」喜歡設計手作的她選修了鞋履設計,回港後曾到大公司任設計師,豈料遇上獨裁老細,被插手干預設計自主,她寧願退出,另覓出路。
全港首創手造眼鏡工作坊
思考去向的同時,手作市集、DIY workshop剛剛在本地冒起,坊間不少人開班教人做皮革、整蛋糕,Emily一時狂想:手造眼鏡應該都有得做啊!在大量生產工業化出現之前,所有設計品都是人手工藝,於是她向外婆取經,準備好纖維板材、小線鋸、挫刀、沙紙,以最「土炮」的方法製造眼鏡,工作坊至今仍是全港首創只此一家,經朋友一傳十、十傳百,受歡迎的程度也是Emily始料未及的。
參加工作坊的人數眾多,那些阿婆級的眼鏡款式如「電視框」、「大圓圈」因復古風潮再度流行,於是Emily創立自家品牌Genic Eyewear,開始限量生產手造眼鏡。別以為隨手切兩個圈加兩支臂就輕鬆完成,為了做好一副近乎為亞洲人度身訂造的眼鏡,Emily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不同人臉型的輪廓,眼鏡的重量及大小,與眉目的距離,鼻樑托的高度及闊度,鏡臂與彈簧鉸鏈的配合--眼鏡要成為使臉容更好看的裝飾,是一門大學問。
生意考量也是設計
由於製作需時,又不想囤積產品,Emily想到一條生產方程式:每個設計系列只推一款,每款設3色,各製作3副,即每次一次過做9副眼鏡,售完即止。「既加快了銷售,又可即時回應市場潮流,對我來說也是設計、製造及營銷的全盤訓練。」店舖最初在幾個大商場做pop-up,也進駐過K11 Select,品牌創立至今6年,開始為人熟悉。目前選址旺中帶靜的西洋菜南街樓上舖,店舖起名「上物」,意即上好之物,與手作皮革的朋友合租,除了自家手作以外也加入來自日本、歐洲的設計精品,以選物店作定位,附設手作及cafe空間,增加利潤機會之餘,更希望Genic Eyewear有更舒適的展示空間,和客人好好交流,了解四眼人士對眼鏡的要求。
執著所以堅持
「我的創作初期比較面目模糊,都是在傳統款式上稍作更改,現在回頭看會顯得幼稚。」六年間,潮流已翻天覆地改變,眼鏡款式由以前粗、黑、方框的「方大同款」,到今日啡、幼、圓身的「張志明款」(余文樂飾演的電影角色),她直言花上很多時間才摸索出自己個人風格。香港市場較細,奇特造型款式的接受度也比外國較低,Emily選擇讓自家設計傾向走復古、文青路線,「目前最好賣是簡約、講究線條的款式,例如是金膠混合架,或是板材的mix and match。潮流興黑色,我卻喜歡在黑色之上作出變化。」她拈來一副玳瑁色眼鏡,看似平平無奇,滿腦點子的她總是喜歡在設計上進行實驗,「我找師傅陪我一齊癲,試過很多製作玳瑁色的方法之後,發現原來用最古老方法、最複雜工序出來的成品是最好看的!」為此她跟師傅研究日本玳瑁色的作法,誓要把元祖級的玳瑁色重現,「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膠片遮蓋金屬架,再噴色即完成。而古法玳瑁色技術則是,用一張『花紙』包住金屬架,然後焗色,纖薄的花紙受熱會收縮包緊框架,看起來色塊幼細也具質感。」既然是古法,原材料花紙也開始絕跡於本地,最後Emily要由意大利廠進貨才成事。
另外,她在市場策略上也下了苦功,不但找來視光師拍攝短片,向大眾介紹挑選眼鏡的知識,也花不少時間為眼鏡產品拍攝宣傳照片上載;更定時舉辦工作坊,去年更獲香港設計總會邀請,跟不同領域的設計師crossover,希望將100% 本地人手製作的眼鏡向更多人推廣。Emily笑言,爸爸見她一天到晚「玩facebook」,花半日影相,又接受傳媒訪問,曾叫她「踏實」一點,不可好逸惡勞浪費時間。時代變,「踏實」的定義也變,Emily深知道,品牌要在今日市場上站得穩,前面的路一定更難走。
「上物」於去年四月開幕,還有兩個多月就滿一年,在一舖難求的香港地生存,Emily笑指自己像游牧民族,每年搬舖,也只好順其自然。「舊時人人皆知做眼鏡一定會賺大錢,因為成本很低,只要找到大廠牌如高級時裝品牌訂單,很容易就賺個盤滿砵滿。」從工業回歸工藝之路,她早已沒有賺錢的打算,反希望像爸爸所說的,踏實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也希望香港人能更重視及支持本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