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一種相遇,不但一拍即合,而且相逢恨晚。來自不同背景的PATRICK,ALEX,KENT和TRIS 4人在34天內由零開始,實驗一次設計教育與工業家的跨界合作,製作出一組DESIGN IN HONG KONG 的傢私系列--由一張小茶几及兩張坐椅組合而成,設計啟發自最原始的點、線、面結構,成品在去年底DESIGN INSPIRE展覽中大受好評,更將在未來數月內移師到意大利展出。
系列命名為「拍」,是為4人的首次伙拍,他們都堅信,只要用心發展本土設計,終有一日可與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設計並駕齊驅,料延伸產品將會陸續有來。
T:TRIS KEE
A:ALEX KING
P:PATRICK TIN
PAKT系列是如何開始的?
T:這個傢具系列叫「PAKT」,是由我們四人的英文名首個字母組成,中文叫作「拍」,是「一拍即合」的意思。我們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來自不同背景:PATRICK是個「過氣」IT人(眾笑),離開打工生涯後選擇自己創業,現在是個經營傢具公司JM STYLE的企業家;KEN 與ALEX是百分百根正苗紅的PRODUCT DESIGNER,各自有擅長的產品專項;而我自己是建築師,現在算是半隻腳踏進了產品設計的領域,我跟ALEX 都是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裡任教的老師。
人人都會認為學院派就是隱世、只顧做自己RESEARCH的人,我們不喜歡被這樣標籤,加上一心想要向世界推廣香港設計,不如就試試造傢私吧。於是就去找有營商實戰經驗的工業家洽談,慶幸找到PATRICK合作。不瞞你說,為了趕及參與年底的DESIGN INSPIRE展覽,由設計草圖、打樣版到生產,我們給出的製作時間只有34天,在如此緊逼的時間做到完美的成品,也多得PATRICK願意給我們專業意見,跟我們並肩作戰。
可否介紹一下PAKT系列的設計意念?
A:我們從很簡單的DESIGN THEORY出發:點、線、面,到底這元素是否真的可以應用至真實的產品設計及開發之上?
設計初期,我們讓修讀FURNITURE DESIGN MODULE的學生參與TREND ANALYSIS的過程,思考未來的傢具將會有何可能性?人體工學、形式、物料上是否會有突破?從中也可以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
系列包含的櫈與茶几,只要仔細看,整個結構都是由點線面組合而成,以設計角度來說,系列中每件傢具不但可以更換不同物料、顏色的檯面,更可透過重複或連接而延伸,組合或個別使用都有不同效果,用家可以按需要CUSTOMIZE,也符合所有不同大小的空間場合使用,例如LOBBY、酒店、家居甚至商戶。日後市場成熟的時候,還會繼續追加延伸系列,讓新舊款式可組裝在一起。
製作及生產過程中有遇到甚麼困難?
P:為了保留美觀線條,設計支架非常幼身,要符合一般茶几的承重量必須用夠硬淨的材料。因此採用了實心不銹鋼,經多次測試及鍍金過程才得出最後大家都滿意的FINISHING。而這塊檯面則選用人造石(CORIAN),最初工場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切割出完美圓形的方法,更一度考慮將它改成半圓,但設計師的「點線面」概念中,那個圓「點」是不可取代的元素,在一番堅持下終於找到解決方案。
我敢說這作品的完成度相當高,這有賴設計師跟我的密切聯繫及團隊精神。傢私上所有焊接口都是隱藏起來的,造工非常細緻。這次合作我認為完全體現了香港人的「快、靚、正」精神。
在工業4.0世代,你們認為工業將會以何種形式在香港發展?
P:香港已經好難做到工業,即使做加工都難,廠房用地、工人成本、原材料供應以及運輸費用都是重大難題。所以現在應該集中火力去發展R&D(RESEARCH AND DESIGN)以及PM(PRODUCT MANAGEMENT),做好這兩個專項就無往而不利。香港資訊流通,也跟外國緊密聯繫,我們擁有此優勢,一定不比內地輸蝕。透過到海外參展、市場策略推廣、與媒體合作報導,總有機會找到我們的市場,例如鄰近的內地及東南亞地區。我視這項目為一次很好的示範,讓院校的學生,有志投身創意設計行業的人看到這是可行的。目前已經有酒店希望將此系列在LOBBY展示,我們更打算接下來會到意大利參展。
T:我們不得不接受現實,再工業化的意思並不等於將工廠搬回來香港,還原7、80年代那種密集勞動式的工業生態,轉型是必然的。前瞻一點去看,設計師的角色也不只是創作,而是要全盤地管理自己的設計。
設計學院的課程設計如何貼合目前的市場需求?
T:我們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是WORK-READY,可以加入任何公司、任何崗位即時適應工作。另外,針對某些自發性較強的學生,可能有志創立品牌,成為設計創業家,「DESIGN AND ENTREPRENEURSHIP」這一課就為他們度身訂造。我們更在此新校舍籌備全新的INCUBATOR計劃,讓畢業生參加,舉辦活動、NETWORKING,一代接一代的去教育及傳承下去。
未來傢私設計的潮流趨勢將會是甚麼?
A:上年我在倫敦看了很多作品展,我認為簡約設計會繼續大行其道--就設計而言,我會從作品上盡量拿走多餘的,那麼剩下來的必然是最好的部分。另外就是物料的創新,無論是木材、金屬的後處理,新物料的研發,彈性與觸感的改造,光線折射的變化,都是非常微小卻重要的細節。
T:我覺得離不開科技及可持續物料的應用。科技方面例如是RAPID PROTOTYPING(RP),目前還未普及應用在傢私製作,但我們會開始試。另外,你聽過有人用3D打印造了一間屋出來嗎?我相信也一定可以打印傢私的,如果成事,將可以省卻很多試驗及工序,大大節省時間和物料。
物料方面,除了很普遍的木與金屬以外,我們還有很多選擇。譬如是紙皮/瓦通紙,以ORIGAMI的方法折疊起來,結構計算夠精準的話,就可以承載人體的重量,製作成檯或櫈;又例如是日常用的膠樽,你如何將它UPCYCLING變成新物料使用?我們都會引導學生去發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