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2076 > 2076 > DAYS OF BEING OBSERVANT 極繁工程 陳冠中

DAYS OF BEING OBSERVANT 極繁工程 陳冠中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打從2020年起,大家從此對「零公里」有更豐富的想像,字裡行間讀出多一層意義。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北京天安門廣場正陽門下,兩座石獅之間鑲嵌了一個由青銅合金鑄造的「中國公路零公里」標誌。該標誌在設計上,參考中國文化天圓地方、外方內圓的概念。圖案中央寫有阿拉伯數字「0」,並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中國公路零公里」的標誌象徵著中國公路的起點,亦意味著北京的重心點。打從2020年起,大家從此對「零公里」有更豐富的想像,字裡行間讀出多一層意義。

因為,陳冠中傾注多年,觀察研究、整理資料,構想下筆,三十萬字重量級小說《北京零公里》面世了。

a2.jpg1976年,陳冠中與丘世文、鄧小宇及胡君毅創辦《號外》,其後參與過文化界不同工作。自從長居北京後,醉心寫小說。約在10年前,陳冠中已決定寫一部以北京為重心的小說,「我希望寫一部極繁小說,述語是MAXIMALIST NOVEL,完全是MINIMALIST NOVEL的相反。」北京的歷史實在線索繁雜,無論資訊量與跨度都非常大。在這期間,他寫下另外三部關於北京的小說,分別是2009年的《盛世》、2013年的《裸命》以及2015年的《建豐二年 新中國烏有史》(牛津出版社把這三部小說合輯為《中國三部曲》),直到2018年年頭,才正式落筆寫《北京零公里》。

「自從有了書名後,我更能確定自己會集中寫北京核心地區 —— 二環內,那是舊北京城的範圍。現時大家談起北京,很可能會想起朝陽區、海淀區等等。但很久很久以前,北京城就是指二環內,明、清的都城都是指那個地方為主。另外,我也想過把小說叫作《北京零點》,零點、GROUND ZERO(原爆點),後來還是決定叫《北京零公里》。」

a1.jpg書名在他的內心醞釀十年,直至2018年頭正式下筆。「我看了很多關於北京的小說,自從西方的小說形式傳入中國後,北京幾代人都寫過北京,最早是旗人寫北京,清末民初,旗人的生活已經很艱難,第二批是30年代的京派小說,雖然國民政府於1927年把首都改遷至南京,大學仍然在北京,聚集了不少文人,他們自稱為京派,與海派有分別。這一班京派小說家大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而是住了幾年,就開始寫關於北京的小說。同時,仍然有北京本地人寫的京味小說。改革開放後的新時期,再次出現一批京味小說家與京派小說家,京味小說的代表,譬如鄧友梅、陳建功,事實上他們非本地人,而是學老北京寫北京,另外的新京派小說家,譬如:王朔,他是跟做官員或軍人的父母入北京,住在軍區大院,在北京長大,他們把自己對北京的感覺寫了出來,一下子很受歡迎,作品既非老旗人的作品,行文也不文縐縐,還有北漂小說,但90年代後,卻愈來愈少人寫北京。可能是新京派實在太成功,難以突破。」陳冠中有條不紊地梳理關於北京小說嬗變,他對北京小說相關的觀察可見於他的散文。《北京零公里》是其經過多年沉澱,轉化資料,集大成的小說。

a3.jpg有人記得的活貨

陳冠中挑戰北京小說,《北京零公里》不走京味或京派的路,自覺是一個「非本地人」(香港人)寫以北京為重心的小說。這部份「極繁小說」分為「內篇」、「外篇」、「秘篇」三部份,「內篇」與「外篇」圍繞余氏兄弟。陳冠中在《北京零公里》構思一個好比陰間的活貨哪吒城,由立志做歷史學家的弟弟余亞芒「有一句沒一句、時而顛三倒四東拉西扯、時而喋喋不休沒完沒了」(P.4)解說活貨哪吒城。陳冠中說:「北京死了非常多人,除了是歷代皇朝兵家必爭之地、天災人禍外, 枉死的、運去北京凌遲的人也非常多。書寫死亡已是歷史書寫的一種。」陳冠中在活貨哪吒城裡設下維度,記憶得以延續「生命」。只要陽間一日提供能力,如像亡靈的活貨得以賴活。通常,一開始來到哪吒城的活貨能量很大,隨著年月流逝,活貨的氣息愈來愈薄弱,絕大多數的活貨都是能量全失之輩,只有非常少數,像余亞芒一樣,即使三十年過去,能量仍然源源不絕。很快,我們知道余亞芒的死因 —— 他是八九民運的亡魂。「陽間這個季節、每年的春夏之際、一直到年中6、7月、是我們這個群最活動的季節、說明世間還有人以群之名在紀念我們、談論我們、托裙之福、大庇於此、我們每一個成員都分到了能量補給、過去三十年如如此……」(P.5-6)

活貨哪吒城有一個得意的邏輯,「燒什麼就是什麼」,在陽間燒衣紙,在哪吒城收到的就是衣紙。紙紮品對活貨來說,完全無用。余亞芒沒有句號(內篇全書用頓號)介紹活貨哪吒城後,談起魔方圖書館(即是陰間圖書館),順理成章解釋為何余亞芒隨手拈來一大堆北京的歷史,歷代的焚書,譬如1900年義和團為了燒毀英使館,率先燒毀了當時比鄰的翰林院,以至中國最大的圖書館變成一個廢墟、文革初期大規模燒掉的書刊文獻等等,那些在歷史上飄散的書頁和木灰在魔方圖書館裡,還原本貌,備受余亞芒珍而重之,述說歷史。「內篇」裡,陳冠中參考王軍《城記》,描述北京作為一個城市在1949年以後所經歷的改造。《北京零公里》的「內篇」大幅書寫北京的殺戮,甚有祭文的況味。難怪他在寫「內篇」時,曾想過以「城祭」為題。余亞芒是個大小通吃的史家,在尋覓實證的過程,不會放過一切線索,尋找索隱,引發聯想。這一點跟陳冠中運用歷史寫小說有點像,他掌握事實,進行推論、聯想。像余氏兄弟的的名字來源,1968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訪問北京,送來一籃芒果。現實的毛不愛吃水果,轉手把芒果送給工宣隊,人們還誇張得向芒果鞠躬。因為芒果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有特殊地位,陳冠中特意把兩兄弟命名為思芒和亞芒。

a4.jpg「外篇」的主角余思芒與弟弟一樣是個「貨」,弟弟是活貨,他則是吃貨(形容愛吃、貪吃之人)。「內篇」與「外篇」儼如一個上下對倒的設置,既相連又不同,近乎相反。一個在陽間;一個在陰間,一個重視形而上學;一個注重口腹之欲。余思芒年輕時的志願是改變歷史,耳濡目染影響弟弟余亞芒,對於弟弟的死難辭其咎,決定專心於吃,做一個「饞人」,在京城大報小報寫食評,寫到成為網紅。「外篇」首先登場的是「余思芒前傳」,由微信公眾號《饞人余思芒》責任編輯編撰、整理,書寫余思芒成為饞人之路。

「秘篇」是由外星人書寫的〈智人歷史考古研究院後設敘事所報告〉,行文煞有介事,合情合理,偶有科技術語支撐,由古埃及法老遺體木乃伊、歷代中國君王尋找長生不老靈丹妙藥,猶太教、神秘主義,再寫到列寧之腦。蘇聯解禁後,揭示蘇聯秘密地保留列寧之腦。「秘篇」是最早寫下的篇章,他回憶道:「我做北京的資料搜集時,同時看蘇聯相關的書。除此,胡志明、史太林、毛澤東的遺體都保存下來。當蘇聯掀起全面批判史太林浪潮時,史太林的遺體也被挖出。毛澤東也怕自己的LEGACY被人推翻。由此作出聯想。」毛澤東兩次出國,地點都是蘇聯。陳冠中推論,像毛澤東如此級數之人,造訪莫斯科紅場,有機會知道列寧之腦被保存一事。「秘篇」串連多個毛時代的迷思 ——「為何毛澤東全面推動火葬,死後的遺體卻永久保存呢?大將羅瑞卿為何選擇到西德醫腳呢?」,虛設了「毛3.0」的世界 —— 保留毛澤東之腦。


餘下內容刊載於《號外》九月號(527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