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2076 > 2076 > 我真係恭喜你呀 黃綺琳

我真係恭喜你呀 黃綺琳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如果「成功」的定義就是代表得到了什麼,這一刻的黃綺琳,總算是成功了吧。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金都》其中一場戲,Edward在金都大堂向莉芳求婚,旁觀者比當事人莉芳更開心興奮,紛紛恭喜莉芳。莉芳搲頭,你哋恭喜我啲乜?莉芳這下疑惑,來自黃綺琳本人。「每次有人同我講恭喜,我都要Load幾秒,才知道別人恭喜我什麼。別人覺得我值得恭喜的事,其實我自己未必感覺得到。」

實不相瞞,那天訪問前,我本來真的想先恭喜她。

5.jpg不是客氣,不是恭維,更加不是虛偽,而是真心認為,此時此刻的黃綺琳,很值得被恭喜 ——《金都》為她贏得不少獎項,包括金像獎新晉導演(即使沒機會親身上台領獎);她編劇的《歎息橋》,亦有迴響。如果「成功」的定義就是代表得到了什麼,這一刻的黃綺琳,總算是成功了吧。

成功之前。未畢業,已加入HKTV做編劇,做到一份想做的工作,但做了年幾,電視台一直不獲發牌;辭職後,做了Freelance幾年,「乜都接,短片呀、網上的Training Video呀、好古怪的編劇Job呀,乜鬼稿都寫,因為不敢推。」有個Job,寫電影劇本,出糧時,「要我揸住兩疊Cash影相,證明出了糧。」

至少有工開,有工開才有收入。冇工開的日子,就匿在屋企,睇漫畫,「阿媽見到就會話:快啲搵工嘞,搵份政府工啦。那幾年,完全唔知做乜。覺得成個氣氛好失敗,社會好失敗,政府好失敗,行業好失敗,自己亦好失敗。」

期間見過一份電影編劇的助手Job,「用電話Interview的,對方問我幾多歲,我答話廿七歲,對方說:『嘩,廿七歲呀,咁你真係好鍾意呢行喎……』可能對方覺得,廿七歲這個年紀,不應該還做助手。」

但那幾年接到的工作再怪,至少,都同拍嘢有關。「我真係唔識做其他嘢,屋企人迫唔到我。」她有個大她三年的哥哥,「在阿爸阿媽眼中,阿哥是個正常人,好黐家,同女朋友拍了十年拖,結婚生仔,超級模範家庭。可能因為他做了正常人嗰Part,我就不用咁正常,唔使跑數。」

不正常,自小就開始。當一般人會去諗怎樣才算成功,細路女時的黃綺琳則會諗:有什麼是女人點成功都做不到?例如世界盃,點解大家討論的都只是男子組?又例如,點解沒有女教宗……不斷數,數了一堆無論女人幾勁都做不到的事。「我不是說要去挑戰,只是想先知道自己有什麼Limitation,然後同自己講:唔,咁我唔使咁努力嘞。」她當時所幻想的成功是這樣的:「娶好多老公返來,間屋好大,個水龍頭開出來的,是燕窩。」

從事創作後,黃綺琳渴望的成功境況是:「無論你做什麼,別人都覺得你做得好,例如林若寧將『大了十歲』寫了做『十了大歲』,啲人都會以為他專登,仲錄埋音,咁咪勁囉,這就是我追求的創作成就!」可能你不知道,黃綺琳其實也是填詞人。

「大個了,實際了好多,會覺得成功就是不斷做到自己想做的已經足夠 —— 不是講Achievement,而只是覺得,下個月有嘢做就好了。」

因為媽咪教落,先諗最差,咁做人就一定會開心。小學時,她參加玩奧林匹克數學比賽,考完後同媽咪講:「我答啱好多呀,唔知會唔會有獎呢?」媽咪卻潑冷水:「你一定冇獎。其他考的是喇沙人,名校來的,人哋有Training,你一定唔好覺得自己會有獎。」結果,她真的有獎。「於是我覺得,只要諗到最差,那麼任何時候都會是喜事。」

這種性格,在她出來工作後,也會表現出來。「例如《金都》,外界好似好認同,我就會諗:係咪因為同情香港人呀?又例如,之前攞了一個內地的影評獎,但同場明明有陳哲藝《熱帶雨》,人哋咁勁喎,但都揀我,一定是鋤強扶弱啦……總之,我會幫自己諗好多解釋,亦即是林日曦所講的,防禦性悲觀性樂觀。」

返本歸初,當日揀理科(以致黃綺琳後來入中大修讀生物系),是因為約定俗成的「讀理科=成功」觀念。「中學時得一班理科,考頭三十名的人,是不可能不揀理科的,除非你個人意志好強烈,但我不是這一類人,於是人云亦云地,揀了理科。後來讀生物,覺得真的不適合自己,之後副修新聞,好決心要轉行。」黃綺琳開始由被動變主動:我究竟想要什麼?

就像莉芳,曾經不斷妥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佢連唔想要嗰隻龜呢句說話都講唔出,在這樣不斷妥協的情況下,不可能成功。」到了差不多結局,才開始有勇氣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本身好失敗,但到結局,開始唔失敗。」

所以成功其實可以是:「知你自己想做乜,再努力邁向你想做的事上,而不一定是Achieve到某啲嘢。做到自己想做的,即是自由。」莉芳離開金都,得到自由。

所以黃綺琳其實一直都成功 —— 由當日加入HKTV開始。

所以我還是要講一句:黃綺琳,我真係恭喜你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