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2076 > 2076 > NEO · MUSIC 用電線造音樂

NEO · MUSIC 用電線造音樂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模組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歷史,比起其他傳統樂器,前者還是初生之犢,距離普及化還要走一段路。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1968年,音樂家WENDY CARLOS利用MOOG SYNTHESIZER重新演繹巴哈的歌曲,並收錄在《SWITCHED-ON BACH》。發佈後反應轟動,BILLBOARD公佈唱片銷量超過一百萬。沒有人想到一部外型酷似超級電腦的模組(MODULAR SYNTHESIzER),組件(MODULE)例如聲音振盪器、過濾器和放大器等經過電線接駁後,竟能發出動人音樂。模組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歷史,比起其他傳統樂器,前者還是初生之犢,距離普及化還要走一段路。

_MG_7885.jpgHAPPY ACCIDENTS

模組的一大特點是它基本上是一部自成管弦樂團,除了傳統樂器如小提琴、鼓聲,亦有不同聲音效果,例如模仿人喉嚨發聲。憑一部模組,用家就可以在家中的BEDROOM STUDIO作曲和演奏。模組的用家大概分為兩組 ── 有和沒有音樂背景;後者沒有相關的知識,更不懂PITCH和SCALE,ANIMATO AUDIO的創辦人JUSTIN笑言:「這不需要用五線譜,只要接駁線路,按一個掣就可以發聲和作曲。」現在電腦有不少作曲和後製的軟件,比起插線扭掣這些原始方法,後者的吸引之處在於線路的配搭層出不窮,出來的結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當你做每一樣嘢,都有可能有HAPPY ACCIDENTS。原來我(把電路)插入這裡,雖然與我預期的結果有出入,但效果仍十分有趣。它和任何樂器一樣,人和樂器可以有一個對話。」這些對話更可以化成一條條電腦編碼,「有些模組讓用家在表演時進行LIVE CODING,輸入一個個CODING。」利用電腦軟件創作音樂,最大的限制就是軟件本身;相反,模組配搭下所發出的聲音,是千份或是萬份之一的機率。後者帶來的驚喜實在是不能相比。

_MG_7886.jpg從HIGH-END到小眾市場

60年代的科技仍未普及,一部MOOG SYNTHESIzER就索價七萬多港元,所以當時模組只出現在大學的實驗室和頂尖錄音室。JUSTIN說:「ROBERT MOOG 和DON BUCHLA開始做SYNTHESIZER時是5U。3U是歐洲科學工具用的標準,DIETER DOEPFER就根據這個模式,在1995年製做出EURORACK。」5U走到3U,亦意味著科技普及化下,成本隨之下降,加上網上資訊發達,現在模組玩家更可以自行DIY,「有家法國廠叫MUTABLE INSTRUMENTS,創辦人一開始就把SOFTWARE、SOURCE CODE,甚至板的設計全都放上網。我想他希望別人會去改良他的產品,而不是直接抄襲。」這位公司只有創辦人一名員工,他曾在訪問表示只要KEEP HIMSELF BUSY,公司規模就不會擴大。現在模組的市場可謂百花齊放,有網上地圖收集世界各地的模組生產廠,由中日台以至歐美,選擇一覽無遺。小眾市場沒有主流市場的壟斷,良性競爭令市場可以健康發展,並真真正正讓消費者有得揀。

_MG_7890.jpg香港先鋒

作為熱衷玩家, JUSTIN成立ANIMATO AUDIO也是理想當然的事,「當我開始接觸模組時,我需要從世界各地訂組件。如果有一間模組專賣店的話,有興趣的人就可以更容易接觸這件事,亦方便他們買組件。而且實體店舉辦工作坊和表演,讓社群的人更容易聚會和交流。」

作為香港第一家模組專賣店,JUSTIN形容「香港的模組市場雖然小,但亦正在增長。我希望這店鋪能幫助模組的區域發展。」ANIMATO AUDIO在去年10月舉辦香港的第二屆MODULAR MEET UP;鄰近的中國亦在去年9月成立MODULAR COMMUNE,每兩個月在北京舉行模組和電子樂器的交流活動。

_MG_8103.jpg走進上環的實體店,雖然面積不大,設備卻十分齊全。除了天花和玻璃窗用上隔音板,店內亦設有特技燈效和電子螢幕,加強觀眾的視覺享受。ANIMATO AUDIO亦是POWCADEMY的一份子,更會在POWCAST直播場地演出。(編按:POWCADEMY於2017年成立,至今已在26個城市成立「分校」,致力在網上推行聲音和音樂的交流。)大概因為模組的社群十分罕有,令群內的用家不得不走出地區,在網上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_MG_8153.jpg關鍵在於品味

模組能發出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聲音,「60年代的聲音,就算現在聽也不會覺得舊,這是很奇怪。在這個科技化的社會,(有些)科技或許會過時,但科技本質是不停改變。這些聲音好像永遠也是這樣。雖然它很SOPHISTICATED,同時也是基礎的聲音。它是用緊一個波形,一個SIN,是不變的。」JUSTIN笑言:「未來串流服務是希望所有音樂是由ALGORITHM製作,沒有人參與,那就可以省回版權費!但我覺得不會發生,因為聽音樂是聽人的(感情)。我相信人工智能技術上可以做到你覺得好聽(的歌),而且和你喜歡聽的音樂是幾乎一樣。但你是否真的喜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在SPOTIFY你按一個PLAYLIST,但很難記住你聽過什麼歌。我相信未來是如何把數據、科技和人的元素混合,令這件事變得更成功。」

_MG_8115.jpg訪問後JUSTIN耐心地示範模組的操作,重覆插線和扭掣的動作不禁令我好奇「到底模組是音樂還是科學?」JUSTIN笑了一聲,再回答說:「我認為仍然覺得它是音樂,因為音樂是超越科學。最終要看我們如何利用科學去製造音樂。」這更引伸到創作和科技的問題;當科技加快我們的創作過程,按一個掣就會有一百個SOUND TRACK可供選擇時,問題關鍵就不再在於ABILITY,而是人們眼光和品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