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2076 > 2076 > 她 #MORE THAN A HASHTAG | COCOONICS

她 #MORE THAN A HASHTAG | COCOONICS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我不鬆手,它就不會離開我。還沒有COMFORT ZONE,就已經跑了出去。」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fb04.jpg

是老土的。面對1997年出生,還只是一個大學Year 3的學生及Beatmakers COCOONICS虛繭(陳靜),真的只能說句:青春總是美好,豬仔嚟喇! 

絕無貶意。在《香港詞人系列:鄭國江》一書,作者涂小蝶對《IQ博士》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一、IQ博士則卷千平遇上美女時會忽然變成俊男。卡通片經常倏地插入與劇情完全無關的畫面,如烏鴉在半空橫飛並高呼「傻瓜」,打斷觀眾的投入感。這有意無意之間,營造出德國戲劇家Bertolt Brecht的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之味道。二、主題曲與傳統卡通片的主題曲斷裂(Rupture),既沒有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體來寫作,也沒有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歌詞甚至好像沒有一個特定的題旨,或依著起承轉合的條理創作。每個段落亦沒有明確的排序、內容和意義,句子之間的意思也沒有特別的關連。重組歌詞,不是不可以。忽然冒出一句「豬仔嚟喇」,這句唸白放在任何段落中均無影響。拋開學術詞 ,比如碎片式創作,平白一點又撇除風格、美學判斷來看,「豬仔嚟喇」與DJ或Producer表明身份的Beat tag有什麼分別?誰能再說玩Beat就是矯揉造作,貪新鮮、懶型,依附Vaporwave或Post wave後的浪潮?

COCOONICS創作的Beat,雖是尋常,但正是非古典也非主流媒體會派送的音樂。一首〈Piece using voices〉更是非一般人可接受的練習,以人聲的取樣拼湊一條Track,真的比插入「豬仔嚟喇」或是烏鴉高呼「傻瓜」更跳脫,更有間離效果。揉合「Boombap與Chill beats」、「開著恰當的玩笑」、「Jazz混Hiphop是氣氛的燃料;如果你信得過我就來。」青春,真好。立身處世、說話毫無顧忌,Young Force是也。

201805184248.jpg

為何將自己稱作COCOONICS?

是因為很喜歡《蟲師》那套動畫。動畫內的蟲師會透過一個繭(COCOON)溝通,每一個繭都是一對。

在那個世界,繭不是一般的繭,蟲亦不是我們所謂的蟲,是一種怪物或是生物的統稱。蟲師就是去處理這些生物,令到這些生物能夠與人類相處好,不要讓奇怪事發生。我很喜歡這個概念,便將繭用作成自己寫影評、樂評時的筆名。我覺得那個Blog,又或是整個過程就像是將對作品的理解放入一個繭內。如果你覺得與我是一對,你那邊便會有共鳴,就會振動。你明就明,不明就不明。


曾接受過傳統音樂訓練,對吧?可以分享你的音樂歷程,比如,聽什麼,應該也有階段性的變化?是從何時開始接觸現時這種音樂風格,或是創作的方式?當時以什麼工具或以什麼方法或去做?

我自己本身是彈鋼琴的。一開始接觸音樂,其實是察覺不到喜歡什麼,甚至到考取ABRSM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考試時,才知道什麼是Jazz Blues。其實我也是由聽Bossa Nova、Mandarin-pop過渡而來,然後是猪野秀史等等,再也回不了頭,一直在找不同的音樂來聽。而認識現時這種類型的音樂,大概是在初二的時候,在我們初中的一個網絡群組內遇上。那是由一位師兄建立,他是廣播站站長,有自己的Blog分享音樂。我覺得很好聽,就不斷找這種東西來聽。一直都聽慣了,之後覺得自己也可以嘗試創作。我大概在四年前就整了第一個Beat。因為很簡單,可以用Garageband,但我第一個Beat是用Beat maker做,即都是ipad,其實很Accesible。平時有聽開,所以會整。沒有說一定要有什麼成就。只是聽開,所以想整。我都可以整,好聽就可以整。因為我這種音樂是Sample base。


看見妳什麼事都衝去試,不懂的也衝,不怕失敗嗎?

我點都有方法!一定做到!SP404都是試著做。會不會淆底(退縮)?其實是不可以淆底,如果我淆底就沒有了機會。我本來也是一個很喜歡表演自己的人,很希望自己Impress到人。別人給了一個機會,儘管我未試過,但我都可以啊!想做就要去,我本身就喜歡接觸新事物,還沒有Comfort zone,就已經跑了出去,亦習慣性Say yes,推動自己。

201805184130.jpg

可以總結一下你自己的個性?有沒有察覺比同年走得更前、更快?有沒有想箇中原因?

第一,一定是喜歡笑,然後是喜歡多變及新鮮的事,一定要變。我自己每一日都會總結自己做過什麼,明天會做什麼,有一個個人的Blog。一個月之後要做什麼,半年後又要實現什麼,或者有什麼計劃。我覺得這樣會不斷催生新的事。我本身是很熱情的人,很喜歡寫東西,可以很極端,比如,愛就是愛,寫什麼一生去追逐,寫作可以很浮誇,很中二病。哈哈。


你理解的中二病是什麼?有問題嘛?

中二病的意思,會總是將自己放在很Dynamic的狀態,是一個很極端、黑白是非分明的狀態。有這個病,不一定是壞,做事可能應該是這樣。我現在能夠主修新聞系也是抗爭回來。經過日日喊、日日罵,才可以爭取回來。到現在我也很中二病啊,不容人說不可以就不可以。我覺得我一定做到,所以不容留一條退路給自己。


會不會因為別人對女生已有一些期待或預期,而作一些事?

我是習慣性不懂得拒絕和迎合期望的人。我會好有意識知道自己是女生,「Always perform」,但我不是物化自己,因為我覺得物化的意思是,你只作為一件物件去討好別人。其實,我自己都得到一點滿足。有說法是如果覺得不平等的話,女性應該善用優勢行出來。因為只要她踏出第一步,大家都會覺得她很犀利。我不喜歡這種做法。 我要求是平等。我正好看到一篇文章,她說的是「實際上,物化女性的標準真的不僅僅是對自我當成一個需要不斷修改的、需要符合社會規定的物品。我更覺得,對個人自我要求高的人,也是實際上不自覺地在物化自己,無關性別。如果有對於自己的一些人性的弱點無法容忍,也是把自己當做了一個物品去看待。這就是我回答我在高度自省、自覺自己所做之事時,同時就是在物化自己一樣的理由。唯一的區別在於,傳統的物化女性可能真的只是停留在一些所謂的『女性特質』,或者把女性形象平面化、與消費主義綑綁上。」或許,這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回到我現在在做的,是慢慢奪回我的主體感受,把自我感受為先,這就和懂得拒絕別人背後的原理一樣。其實我的結論是「自我物化實際上和高度自覺是分不開(起碼對社會約定俗成的理解程度,達到了可以以這個標準來重新審視自己)。」

201805184060.jpg

那你會不會懲罰自己?

「懲罰自己」實際上和自我物化後,按照世俗標準修改自己一樣,只是不是同一個標準,而是自己的一套。但也可Argue說這個標準是從社會經驗習得,受社會經驗影響的。我不願放棄這種高度自覺的行為、思考模式,只是在逐漸將這個自省放在對自己感受的回應上,而不是過強到病態,並要有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別人、或別人的要求上去想。


最後,想知道你心底有沒有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女性,為什麼?

水原希子。因為她真是有一種魅力。她予人的感覺正是別人是沒有辦法欺負我,我一定要做到我想做的事。後來看了她在《情熱大陸》的紀錄片,好堅強的交代自己來了日本這個地方,要做什麼,不斷找想法,找人合作,甚至說:「我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這種感覺,我覺得我自己都是這樣。我要的就要得到,不惜一切。另外,其實對我影響很大的是廠牌的經理小餅。大概是第一次看到她的演出,鼓起勇氣上台結識了她,但一直也沒有再交流,直至自己有點成就才再跟她聯絡。她除了是一個DJ,也是演出的Agent和唱片店老闆。在初中的時候,我其實也疑惑自己是否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的朋友說:「你看一看小餅,世界上真是有一些人正在做你想做的事,過你想過的生活,為什麼你覺得自己不可以?」後來又因工作再次在上海會面,是她重新燃起我對音樂的熱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