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若然一個設計師在設計前沒有經過太多商業計算,已經算是型。」
說到有型、物質和內涵,很難不想起本地廣告設計公司Growth Ring & Co的創辨人Kenji Wong。這位古董車、古董錶、古著、舊相機和經典傢俬無一不玩的設計師,把「型」和「藏物」看得既簡單又透徹。「儘管一件物品外觀有缺陷,但你繼續使用它的話,它和你已經是一種型。」
長年戴著Casio電子膠錶(價值港幣二百元正)的我,即刻覺得自己距離有型邁進了一大步。
設計.設局和計算後的型?
Kenji心目中的型,由一條關於00後的Facebook街訪短片說起。「片中的00後說老人家才會玩Facebook,令我發現這一代年輕人在理解型和其他事情上,開始和我們這一代人有更大障礙。」育有一個三歲女兒的他說:「這一代年輕人不想和上一代太過接近,他們會討厭父母輩喜歡的東西;但我一直以來喜歡或覺得有型的東西,均是承襲自我父親,從來沒變過。小時候被當私人司機的他灌輸有關汽車的知識,在家又會不斷重溫占士邦和成龍的錄影帶。」到開始從事設計工作後,Kenji眼中的有型定義則多了一項:「那時會覺得『設計師喜歡的東西』或者『設計師身份』便等於型,到後來發現並非如是,真正有型的是設計師著手做的事,這亦是我現在追求中的型。」
「今時今日,若然一個設計師在設計前沒有經過太多商業計算,已經算是型-哪怕手法和作品未必很美。」他認為在這個Shares和Likes數大過天,就連Instagram那個黃豆大小的用戶頭像也有「行銷策略」可言的年代,設計往往是經過大量精密商業考慮而成。「當然我也欣賞經過深謀遠慮,能看出創作思路的設計。但最不有型的,一定是徒有外觀,得個靚字的設計。」
舊物.使用和收藏
「設計(師)又好,舊物品也好,講的同樣是歷練和智慧。但我跟年輕女同事這樣說,她們會覺得好阿叔。但若然由吳彥祖等明星名人去演繹同一套的話,大家就不會覺得阿叔。」心態決定境界,而演繹決定價值。外人眼中,收藏大量舊物,穿衣和生活風格偏向Rugged Style的他是個戀舊Vintage收藏迷,然而比起「迷戀地收藏」物品,Kenji更傾向「冷靜地使用」它們。
「Vintage品牌常常掛在口邊的經典、職人精神和歷史底蘊,其實非常商業。我當然同意每樣舊事物都有它的故事,但你要明白背後說故事的人其實是拍賣行、傳媒和電影公司。」Kenji曾經問過一個日本傢俬品牌老闆,Antique和Vintage有何分別?「他說,設計師或藝術家『出師有名』的產物,自誕生一刻已是Antique;本身毫無價值,但若干年後經市場和某人推波助瀾後令其價值提升的,則是Vintage。」古著迷推崇備至的「BIG E」Levi’s牛仔褲和勞力士,在Kenji眼中均屬於後者。「夢幻逸品、匠心傑作、工藝精神……你可以用大量動聽詞藻去包裝,但我認為本質上和炒樓無異-物品價值由一連串商業行為賦予,再由市場和群眾接貨。」
隨著年紀和見識增長,加上數次辦公室搬遷,Kenji不斷篩選和檢視自己擁有的舊物品。如同剝去名為「商業故事」的外皮,找回它們最深處的使用價值。「暫時來說,北歐傢俬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東西只在『有人繼續使用』時才存在價值,純粹當成擺設或收藏的話,其實是沒有價值的。難聽點說,就算我結束了兩間公司,我坐的依然是這張Herman Miller公司推出的Eames Soft Pad椅子。」他說,它是上兩代攝影師和設計人的愛用物,在外國拍賣網愈來愈貴,香港反而一張難求,亦絕少人會去「求」。「在香港送給人也沒人要,因為這要看香港市場接受什麼。你見名創優品在香港愈開愈多而且做得住,馬沙反而要出售港澳業務,便知這個地方發生什麼事。」
另一樣在Kenji心中仍有著價值的,是古董車。「90年代前期及之前出產的汽車,誇張點說是預你用一世的,所以很容易找得到替換零件,亦因此而存有收藏價值。但現代生產的汽車其實是逼你每一兩年換一次新款,水撥的感應器失靈也要送廠修理。」多年來,Datsun和NSX等經典型號來又去,但Kenji特別鍾情1994年產的Benz G-Class 300GE:「因為其引擎非常容易打理,隨便一間車房也懂得修理。之後的G-Glass無法再像他般『揸到老』。」
女兒和下一代.東江水很難孕育型男
把一樣物品用到老,然後留給子女再用一世。對Kenji而言亦是另一種有型。他把玩著那隻父親年輕時用過,現在送給他的Tudor 7021/0 Submariner道:「這隻錶如今值幾萬元,但若然你問我遺失了它,還是另一隻值幾十萬的名錶會比較心痛,我一定會選爸爸戴過的它。」
然而文首所說的00後,或是他的10後女兒卻未必肯欣賞舊時代產物-分分鐘不願意接收老爸的寶物。Kenji說自己不想承認,但必須承認,這是地域和教育制度的問題。「中國比香港更容易孕育出型男。他們接收到型男ICON後願意慢慢增進自己,努力拉近自己和對方的距離。反觀香港文化方面有著缺陷,大眾失去了對型男的憧憬,好像只剩下發哥而己。與此同時,其實香港也有很多Potential型男,但主流未必接受到,尤其是年輕香港女生天生傾向『抗拒』-很快便會說自己不喜歡什麼,而說不出自己喜歡什麼;日本女生則相反,雖然會把感受收在心中,但在判斷是否喜歡前會先包容和嘗試了解;西方女生則在成長時已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不太介意其他人覺得自己型不型,反而開始擔心女兒十多歲時會怎樣看我這個父親-她會否見到我便轉身離去?還是也會欣賞我某些方面呢?我和同事開玩笑道,希望她未來找一個想做設計師的男友-最好當然是喜歡我的設計﹗女孩子見到男友喜歡或欣賞什麼,多數也會跟著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