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美麗但沒有靈魂 錢儒雅

美麗但沒有靈魂 錢儒雅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關於快樂的回憶,因為都過去了,沒有用,所以選擇忘記;關於哀傷的回憶,因為回憶後只有更哀傷,所以更不想記住。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錢儒雅曾經在自己的網站博客上這樣寫道:

「大部份關於人和情感的事,我都會忘記。大部份關於知識和技術的事,我都會記得。關於我過去的人生,撇除已經忘記的部份,回憶起來都像是道聽途說的故事。無論那應是歡樂的,哀傷的,抑或憤怒的,我都感覺麻木。我對此沒有感覺。

「有些人喜歡保留票據、信件和明信片。我總是把它們丟掉,或者保存在一個我永遠不會查看的地方。大部份的回憶都是無意義和痛苦的。

「有些曾經和我很親近的人,都會突然間變得很奇怪,所以我已經習慣與身邊的事物割捨,我能夠使自己輕易地忘記他們。因為我從來沒有什麼,也不會害怕失去什麼。我不知道這到底是病態,還是冷漠。

「對於所有出現在我身邊的人,我真心感激遇見了你們,但很抱歉最終我還是會忘掉你們,除了一小部份,但願。」

1.jpg

蒙古族的後裔

儒雅形容自己是個悲觀的人。關於快樂的回憶,因為都過去了,沒有用,所以選擇忘記;關於哀傷的回憶,因為回憶後只有更哀傷,所以更不想記住。

然而,我感覺她的大部份作品的主題,還是關於人的情感和情緒。只是她沒有運用寫實的方式紀錄這些人和事,相反地,她選擇以主觀的、抽象的影像來表達記憶中的某些零碎部份。一方面,她希望觀眾不要把對她的作品的關注點放在她個人身上;另一方面,正如她所說,21世紀的攝影,已經從一種記錄工具變成一種表達媒介。

儒雅在一個美麗而靈秀的南方城巿蘇州出生和長大,所以我直覺上感覺她對於傳統的美自有一番個人的追求。雖然她外表也有如她的名字一般儒雅,其實她卻是彪悍的蒙古族的後裔,是以她在背上有個騎馬射箭的蒙古女人的紋身圖案,是為了提醒自己的身份和血統,並且讓自己變得強大一點。

2.jpg儒雅形容自己在一個非常嚴格和軍事化管理的家庭裡長大,每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都被好好規劃和控制。她除了學習以外便沒有什麼朋友,和家人也不怎樣交流,不怎麼見面。後來她離開本巿進了上海交通大學,唸藝術設計專業,期間有選修商業攝影課,以此為契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有一年暑假她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當交換生,又選修了暗房攝影課,自此對於攝影的熱情便有增無減。

儒雅坦白承認,也許是小時候的情感壓抑得特別厲害,情緒和情感沒有出口,後來找到了一個理想的表達方式,開始進行個人藝術創作,情緒得到空間發泄,創作力自然一下子爆發,至今不可收拾。畢業後她繼續留在上海創作及發展,因為上海是一個擁有活力、充滿機會而相對開放的地方。在自己的創作路上,她最感謝她的策展人JULIE CHUN,因為對方從幾年前認識她開始,就非常關注她的作品,給了她很多的建議,對她的幫助很大。從2007年參與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開始,儒雅便活躍於國內外的不同攝影展覽,於2016年曾入選北京三影堂攝影獎等作為肯定,並一直在觀眾和藝評人的鞭策和鼓勵下蛻變和成長,至今已逐漸步向創作的成熟期。

3.jpg

對愛情的投影

儒雅表示從來沒有太多考慮自己的創作風格,她的拍攝手法從構圖、取景、採光等各方面都比較直接,沒有經過過多修飾,但卻有一種預先佈局的劇場感。儒雅的不少作品都可以打動到我,儘管我不確定她在每個系列中想表達的是哪一種具體的情感,但至少我可以從中看到藝術家內心的某一小個部份。除了較早期的「OUTSIDER」(2011),她拍攝一個穿著紅色長裙、化上濃妝的亞洲女人穿梭在三藩巿街頭,為了表達出「人退守到孤獨的空間裡旁觀世界的狀態」,我認為這系列太具「東方性」,太幼嫩,有點濫情,也不突出。而她後來的作品主要從內在進行探索,擺脫了構圖和技巧上的束縛,表達方式和語言變得更加真摰,畫面變得更加真實,風格上更加自由,反而更容易讓人辨認出那是錢儒雅的作品。

例如仍屬早期的「US」系列(2012年至現在),是以她自己作為主體的雙重曝光的即影即有相片。這輯相片為偏淡的黑白色調,有時展示出有如雙胞胎般的一對重疊角色,有時呈現出強烈矛盾的兩個主次與對立關係,每一個構圖都可以視為儒雅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的心理狀態,仔細留意甚至可以閱讀出其內心某種自我掙扎。

4.jpg「WHAT YOU COLLECT IS PART OF YOURSELF」系列(2018至現在)是拍攝家中的自己及其人偶收藏。原來她從十九歲便開始收藏漂亮而精緻的人偶,到現在已經擁有約二十個。她覺得這些人偶非常美麗,美麗而沒有靈魂和感情,不會痛苦,不會難過,很讓人羨慕。我從這輯作品中看到難以被掩飾的「物化」的意象,我甚至被那種「戀物」的心理狀態所震懾。至於儒雅之所以被這些「物品」所觸動,因為她覺得物品可以予人某種安全感,「畢竟人是會變的,物品不會。不然就不會有物是人非這個成語了。」

繼而是FRAGILE系列 (2019至現在)系列,我認為這是她迄今為止最完整而成熟的一輯作品。為了創作這輯作品,她利用鏡子縫製了一副全是反光面的面具,然後她戴上這副面具,邀請不同的人和自己親吻。那些和她親吻的真實的人,雖然能夠感受到親吻者的呼吸和體溫,從鏡子裡看到的卻全是自己。儒雅說她總是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而感到困惑——當一個人戀愛的時候,是真的戀上了另一個人?還是只是戀上了自己對愛情的投影?抑或,只是享受著那一刻在腦子裡產生的一種化合物?

儘管在作品中她總是戴著面具,與陌生人的身體接觸對她而言也是一項大膽的嘗試和挑戰。然而通過實現這個項目,她終於能夠將這個埋藏已久的困惑公開。未來她還希望將計劃擴充至與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互動,而除了平面影像,她也將作品領域擴展到錄像和裝置等不同媒介,目前甚至正在計劃以公眾表演作為項目的下一個伸延。

5.jpg

畢竟生理性別是女

儒雅的大部份作品都是以自己作為拍攝主體,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有些作品是關於她自己的,但另一部份原因卻是為了方便。「用自己是最方便的不是嗎?」是的,大概只有創作者最了解自己的意圖,可以盡情放膽去發揮和表現。至於觀眾的看法,她倒不是十分在乎,「每個人的看法會很不一樣吧,我沒有特定的期望。只是想和一部份觀者形成對話和交流就好。」

6.jpg對於性別議題,基於她既是女性攝影師也是被攝者的身份,還是引發起我的疑問。但原來她本來完全不會關心性和性別的議題,後來也許因為被身邊的人和環境所影響,部份作品便無可避免涉及到相關話題。不過她始終認為,是否認同這些議題其實無關重要。「畢竟生理性別是女。現在仍然是女性很容易被標簽化的時代,真的沒有辦法。不是很在意。」

至於她對創作所真正重視的,是表達某種說不清楚也不好疏理的情感和情緒,並希望持續通過自己的作品與觀眾進行對話。

7.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