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向大海裡撒鹽 周一辰

向大海裡撒鹽 周一辰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一辰說,攝影不是一扇窗,而是一面鏡子。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很多藝術家選擇攝影作為創作媒介,是基於它能夠如實地反映出客觀事物。然而對於周一辰來說,她早領悟到攝影所呈現的實相並不全面,因而只能作為創作者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或作為藝術家建構獨立敘事的媒介。

一辰說,攝影不是一扇窗,而是一面鏡子。雖然它很像真實,但相機記錄的瞬間並不是實相。如果我們奢求它可以發現或記錄別人的真相,那它只是片面和無力的。照片的誠實永遠是針對攝影師自己而言的,是一種自我的影射。每一幀由攝影師拍攝的肖像,其實都是一幀自畫像。

1.jpg「大量的圖片每時每刻被拍攝、上傳、分享。每一個瞬間都在被記錄、延長和放大。曾經攝影中『決定性的瞬間』變成了無數延續的、網絡狀交織的時間線。或者說屬於這個時代的『決定性的瞬間』已經變為二十四小時無間斷影像洪流中隨時可以進行的一個個『截屏』。我們所有的日常思考、表達,甚至個人身份不可避免的要經過數碼化的轉譯。」

2.jpg

一種自大的徒勞

一辰的作品絕對不是一般的客觀紀實攝影,她了解單一影像所能表達的訊息有限,所以反而傾向更積極地介入和塑造所期望獲取的影像,甚至加入裝置和其他媒介,從而擴展平面圖像的表達能力,藉此構建出完整的敘事,以更充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有媒介都是服務於我的觀念。我想要通過作品探討的無非是關於我的個人身份認知,我處在什麼環境中,週圍在發生什麼,有什麼想不明白的事。比如在數字時代裡我們怎麼觀看,圖像和訊息怎麼傳播,我們怎麼交流等等。用行為表演來創作,是因為我相信身體和作品之間是有直接的聯繫的,我投入能量的多少終歸會通過作品傳達出來。」

3.jpg「UNTITLED」系列是她對自己一連串行為的記錄。那是一系列看似很荒誕的行為,既寫實,卻並不真實。這些相片中,可以見到她站在山岡上,腳下踩著一疊歷史書往遠看,可以看見她在給一片廣袤遼闊的大草原澆水,可以看見她站在池塘中央拿著魚桿釣魚,還有手執著小茶壺給一千個茶杯倒水。原來,她嘗試透過此系列作品表達出一種無力感,或者用她自己的語言來說,在更大的空間裡或者更長的時間段裡,來看我們現在的一種自大的徒勞。

「科技發展和訊息爆炸給我們太多錯覺,突然間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我們確實比以前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但這不代表我們變得更好了。INFORMATION和KNOWLEDGE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4.jpg「DAILY TALK」是「UNTITLED」系列的延續,或者說,它們是同步進行的。在創作「UNTITLED」系列時,一辰投入另一個紀錄日常行為的創作,她開始建立拍攝個人化日常用品和收集整理家庭照片的習慣。初時,她的目的只是記錄日常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便積攢了一定數目的檔案。到了2015年,她終於有意識地對這些家庭檔案、日常用品、個人肖像、街頭快拍等進行編輯,並將這個項目命名為「日談」。

「我希望『日談』這個項目能探討更多個人的思考和行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比起集體記憶,我更想要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個人歷史,它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客觀。我後來的一些展覽會把兩個系列放在一起,令語境更完整。」

5.jpg

只要觀眾感到困惑

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可能會覺得一辰的相片寫實而抽象,嚴肅而幽默,具有批判性也帶點禪機。事實上,藝術家本身也感到難以具體地形容自己的藝術風格,她只希望作品看上去是戲謔的、玩笑般的,但仔細琢磨又感覺不那麼輕鬆。她希望它們有點重量感,不需要誇張絢麗的視覺,只求建立一個完整的語境,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正因為作品本身帶有戲謔、抽象和不確定的特質,一辰並不要求觀眾看到她的作品後產生特定的啟發,反而期望觀眾會產生困惑。這種困惑可能是基於不知道她究竟在幹什麼,不知道她想表達什麼,不知道作品裡的人物、物件和環境之間有什麼關係,或者被觸動了卻不知道為什麼。她覺得只要觀眾感到困惑就好了,有困惑代表在腦海中留有印象。當來到人生某一個節點的時候,或者遭遇了某一趟經歷、體驗了某一個瞬間的時候,可能會突然跟作品中的畫面連接起來,那時候觀眾便會產生對這個作品的自我解讀。

10.jpg「這個解讀可能跟我的創作初衷完全不一樣,但它會使作品更有生命力。因為我也在困惑,作品並不是標準答案。像是我種下一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和結什麼果是不受我控制的。作品有自己的生命。」

一辰在十年前離開中國到紐約讀研究生,之後在當地工作和生活多年,現在同時將紐約和北京當作根據地。紐約是國際當代藝術家的集中地,一辰很喜歡紐約,她喜歡這個城巿能夠讓多元文化共存,也感激這裡帶給自己很多機遇。

對於剛起步的藝術家而言,紐約無疑可以為他們帶來很多機會和關注,所以她的第一個展覽和第一次合作的畫廊都是在紐約,後來她有份成立的藝術小組MIA COLLECTIVE ART也是以紐約作為起點。儘管一辰有很大量的創作都是回到她的出生地內蒙古拍攝的,而在疫情期間她被迫長期逗留在北京,但她感覺自己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紐約,而不管離開多久再回去都不會覺得陌生。

8.jpg現在一辰的角色不只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2014年,她在紐約與朋友共同創辦了非盈利藝術組織MIA COLLECTIVE ART,旨在連結志同道合的年輕藝術家,發起跨主題的多元化藝術對話。在疫情期間,組織以「THE COVID-19 DIARIES SERIES」為題,召集了來自十四個城巿的廿二位藝術家,成功舉行了一系列的網上展覽,探討在這非常時期不同藝術家的日常觀察、經驗和感受。一辰當然是參展藝術家之一,其作品「WE SHARE THE SAME MOON」跳出了攝影的框架,透過不同媒材關注種族歧視和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關係。

7.jpg

源於女性身份視角

一辰表示,自己在剛開始個人創作的時候,沒有考慮過「性別」這個議題。那個時候她希望自己是以藝術家的身份,而不是女性的身份,來探討自身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正如我們從來不會特別強調一個「男性藝術家」的身份。但在後來創作和成長的過程中,她卻意識到她是一個藝術家,於此同時也是一個女性,她的視角和經歷都源於這個身份,這是她作為一個個體獨特性的一部份。於是她變得愈來愈能體會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和困境,繼而開始擁抱自己作為女性藝術家的身份。

「現在有很多的展覽、藝術基金和獎項專門為女性藝術家設立,初衷一定是為了支持和鼓勵女性發出聲音,但我想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有一天不再將女性作為保護和扶持的對象單獨分出來,因為那時候所有的性別都是平等且被尊重的。」

9.jpg最後,我問一辰是否認同藝術必須具備批判性的特質,甚至改變社會的功能,而她又是否會透過作品對社會議題作出介入。她便說,不是所有藝術家的創作都必須著眼於藝術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甚至改變社會,但這並不能否定藝術具有這種力量。她個人認為,能直入人心的藝術作品就是要有這樣的野心,或者說,藝術家要有批判性的思維。

「DAILY TALK」系列的其中一幅作品,紀錄了一辰正在向大海裡撒鹽的一個行為。她如此解釋說:「我撒進去的鹽會讓大海變得更鹹嗎?可能不會。那些鹽對一片海來說太微不足道了。我知道是這樣,但撒下去是我作為藝術家必須要做的。」

6.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