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ART IS LIFE

ART IS LIFE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要讓藝術走近生活,就不得不打破「藝術即離地」的蕃籬。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要讓藝術走近生活,就不得不打破「藝術即離地」的蕃籬。改變藝術的展示場所或許是最直接的方式 —— 例如讓人在購物娛樂的同時,也可以順道看頂尖藝術作品。位於K11 MUSEA 6樓的K11 Art & Cultural Centre於近日正式開幕,佔地逾10萬5千平方呎,多用途文化空間內匯集多位國際藝術家的知名作品,包括草間彌生的《再生時刻》,並將會迎來法國藝術家Neïl Beloufa的首個香港個展《Long Time No See》;而戶外還設有K11雕塑公園展示著多件大型雕塑,讓任何人都可停下腳步悠然觀賞。

118591641_10158738412579120_3348036600318204300_o.jpg(前) 草間彌生 《再生時刻》2004
布料、泡沫橡膠、亞克力、木(共54 個組件)
(後) Mary Weatherford 《Timo 、Danny 、Nasim 和 Mary 共遊龍舌蘭園》2019
Flashe 塑膠顏料、霓虹燈、亞麻布

118768392_10158738412709120_2166317391997049014_o.jpgMary Weatherford 《Timo、Danny、Nasim和Mary共遊龍舌蘭園》2019
Flashe 塑膠顏料、霓虹燈、亞麻布
圖片攝自 Fredrik Nilsen Studio,由洛杉磯 David Kordansky Gallery 提供

118647282_10158738412604120_4161019384215478458_o.jpg禤善勤《樹木》 2019
油彩、畫布

118651668_10158738418329120_8239397322544457905_o.jpgOscar Murillo 《世界候鳥日》2017-2018
油漆、油棒、石墨、噴漆、畫布、亞麻布

焦點展品之一的《再生時刻》是草間彌生在2004年創作的大型雕塑裝置,以布料、泡沫橡膠、亞克力、木等54個組件構成,其代表著人類在現代社會的動盪中必須經歷的種種掙扎,亦是草間彌生在21世紀躍升為家喻戶曉的國際藝術家的一件代表作品。館藏另一亮點落於洛杉磯畫家Mary Weatherford的《Timo、Danny、Nasim和Mary共遊龍舌蘭園》,以大膽抽象風格見稱的她在畫布漆上冷啞光塑料並嵌上霓虹燈,兩種對比素材展現了美國西岸混雜的文化生態,並帶出藝術家自身的經歷與反思。此外,本地藝術家禤善勤的《樹木》藉由錯置的樹枝刻畫颱風過後滿目瘡痍但又生機處處的景象;而Turner Prize得主Oscar Murillo的作品《世界候鳥日》,旨在喚起人類關注鳥類及其棲息地生態的重要性。

118522040_10158738412789120_3522552647215029019_o.jpg118535003_10158738412569120_5437668635148151593_o.jpgErwin Wurm《半大西服(切割雕塑系列)》 2016
鑄鋁、亮光漆

走到戶外,除了欣賞到Katharina Grosse、Erwin Wurm及Tatiana Trouvé的雕塑裝置,其實K11 Art & Cultural Centre的建築本身亦是一件值得留意的作品 —— 由紐約建築事務所SO – IL設計,以300多支不同高度的玻璃管構成的透明幕牆,最高的玻璃管長9米,在分隔空間的同時亦充當大自然的擴音器,將維港海濱的風聲與浪聲轉化為有趣的聲音風景。

118268263_10158738500919120_1113341562348997266_o.jpgJesper Just《奴役》2015
短片

而在開幕期間,貝浩登畫廊亦在此設立了期間限定的pop-up空間,展出Jesper Just的短片《奴役》。影片呈現社會對青春和美貌的迷戀,探討資本主義和商品化的大環境下女性特質與自主之間的張力。《奴役》於2015年在巴黎東京宮進行首映,亦曾於紐約時代廣場放映。作品現已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118483153_10158738412829120_1631679188103367806_o.jpg雖然疫情令今年的藝術圈子格外沈靜,但也改變了香港各處的風景,遊客退減的尖東海濱長廊,或許正是時候讓藝術進駐其中。


Photo courtesy of K11 MUSEA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