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香港藝界疫境自救

香港藝界疫境自救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對於正在經歷新冠肺炎的這一代,「自救」才是新獅子山精神。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經歷過香港經濟騰飛的一代,將努力拼搏當作獅子山精神;但對於正在經歷新冠肺炎的這一代,「自救」才是新獅子山精神。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藝術界也自不能幸免,只是罕有藝術界人士會公開叫苦連天。每年3月的藝術盛景,本就與一直拿不出文化政策與藍圖的政府沒有太大關係。對於政府而言,文化發展或許更多只是錢的問題。瘟疫來了,政府的300億抗疫基金留了1.5億給藝文界,這錢分下去,有的人拿到特別多,有的人卻連餅碎都沒有。當港人全世界搜購口罩的時候,香港藝術界的一些有心之士,也在想辦法自救。ART POWER HK就是藝術界自救的一個方法。

5.jpgVINCENT VAN GOGH, DR PAUL GACHET, 1890

容納百川  正式上線

團結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之後要幹什麼,以及怎麼做。ART POWER HK於3月中旬上線,是一個聯合本地藝術界的網絡平台。從目前的名單可見,參加者有做買賣的藝廊、拍賣行、藝博會,也有非牟利的藝術館、藝術機構和教育機構,規模大小各不相同,這陣容之大也算十分罕見了。除了已有的參與者,平台亦歡迎本地藝術界的其他持份者加入,項目也提到了未來兩個月內的一些計劃,譬如會為各參與單位提供網絡化的支援,幫助它們推廣,包括預先錄製或直播形式的畫廊導賞、藝術家訪談、工作室訪問、網上講座節目等,基本上是把所有線下會做的活動都搬到網上舉行,亦提供了一些活動日程、展覽介紹,也有一些多媒體的內容等。不過,這些東西在展示方式上其實都不算很新鮮,看上去就和普通的藝術網站無異,甚或還不如那些做得很好的藝術網站。

3.jpgPLATO'S SYMPOSIUM, ANSELM FEUERBACH, 1869

互聯網對於藝術到底是什麼?

雖然互聯網早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互聯網革命也革掉了很多行業的命,使各行各業紛紛擁抱互聯網,大有不順應互聯網大潮就只能等著被淹沒的感覺。然而,藝術似乎從來沒有因互聯網而來的轉型焦慮,大概是因為藝術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與實體空間緊密結合,人們前往實體的展覽空間觀看藝術所帶來的體驗,是虛擬的互聯網至今無法提供的。雖然有了互聯網後,人人都可在網上找到大師們的作品,並把它們儲存到硬碟裡,甚至印刷出來,鑲上畫框,恍似擁有了它們,但眾所週知,那擁有的其實只是一個個JPG檔案,一幅幅壓縮後的圖片,無法與真跡相比擬。

面對洶湧而來的互聯網革命大潮,藝術的驕傲就在於,你不在現場,就無法仔細品味筆觸、顏色和線條等各種細節,也難以完全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即使用上先進的VR技術,也幫不了太多的忙。何況藝術發展至今,早已不只停留在平面作品了,有些藝術作品甚至因空間而生,離開了空間就喪失了它原本的意義。那些大型的雕塑、裝置作品,有些甚至具有互動功能,即使要花幾百大洋,仍能令人趨之若鶩地前往展覽現場打個卡。

2.jpgEDOUARD MANET, LE CHEMIN DE FER, 1873

不過,實體空間對於藝術的不可或缺,也正導致了它當下的困境──展覽辦不成了,活動也搞不成了,藝術接觸不到觀眾,畫商接觸不到藏家。

虛擬的展覽空間實已漸多,甚至已經成為許多博物館的基本設施了。其中最出名的當屬GOOGLE於2011年創辦的虛擬博物館GOOGLE ARTS & CULTURE。作為網絡巨頭之一,也是如今互聯網生態的打造者之一,GOOGLE深明如何利用最好的技術,在虛擬空間呈現藝術。GOOGLE ARTS & CULTURE最大化地發揮互聯網能力,但它只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正如你用滑鼠在GOOGLE MAPS上看遍世間風景,卻不等如真的環遊了世界。

8.jpgMAX DUPAIN, ADELAIDE, 1946

再好的虛擬博物館,也只能是實體博物館的補充。虛擬博物館是人們接觸藝術的一種方式而已,其本質還是為了吸引人們到實體博物館去。

根據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17年的一份調查(《U.S. PATTERNS OF ARTS PARTICIPATION》),美國有將近74%的成年人(即是約1.75億人)通過電子媒體來接觸藝術或相關內容──這裡所指的「藝術」包括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其中佔比最多的還是以音樂類表演為主,而視覺藝術類只有14%;「電子媒體」則不僅是互聯網,也包括電視、電台等傳統電子媒體。香港沒有類似的調查,但香港藝術界似乎並不熱衷於數碼化,很多藝廊甚至博物館,都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網頁而已。

9.jpgFREDERIC EDWIN CHURCH, AURORA BOREALIS, 1865

作為藝術月最大的展會,今年的ART BASEL HONG KONG也轉為網上舉行,開了先河。以商業驅動的網絡藝術平台,會比非牟利的平台做得更好嗎?無論如何,相信藝術的魅力吧,等疫情過後,熱愛藝術的人們還會穿上華服,回到實體的藝術空間裡去,正如公共圖書館重開後大排長龍一樣。關鍵是如何熬過這場寒冬,又如何在這特殊時期裡,用具創意和接地氣的方式讓藝術繼續散發它的魅力,吸引更多人愛上藝術。

12.jpgWILLIAM BOUGUEREAU, DANTE AND VIRGILE, 1850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