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孤獨的層次 KIU KA YEE

孤獨的層次 KIU KA YEE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她的作品卻是傾向冰冷、安靜、疏離,甚至帶點孤獨感。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喬家怡的攝影風格也許和她本人的性格恰恰相反。我認識的喬家怡愛笑、多話、開朗,總予人親切的感覺,而她的作品卻是傾向冰冷、安靜、疏離,甚至帶點孤獨感。

家怡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女孩,大專時期在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自己不太感興趣的音效技術課程,但在校園裡卻受到攝影老師的啟蒙,後來甚至考進了老師的母校──位於洛杉磯的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並主修攝影。

yin01.jpg創作不受地理規限

在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讀書的四年,大大拓闊了她的眼界。本來她對於藝術不太感興趣,在那裡她卻主動選修藝術史課程,從中又讓她認識到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並特別著迷抽象大師JOAN MITCHELL的作品。那幾年間,她不斷嘗試和實驗了各種不同的攝影風格,一開始學習EDWARD WESTON的古典畫意作品,然後開始仿傚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路線,繼而又追隨過DAVID ARMSTRONG的唯美時尚風格。最近,她特別喜愛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其大膽、多變而前衛的影像為她帶來了極大的啟發。

剛畢業時,家怡一度感到很迷失、很徬徨。她想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但因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曾經很懷疑自己的能力,加上洛杉磯的天氣太好,讓自己變得很慵懶,同時失去工作的動力。一年後,她毅然決定搬到紐約去,只因為覺得那裡的人很有型很靚,和很有活地阿倫電影的感覺。就這樣,她在紐約一待就待了兩年,並以此為基地,工作以拍攝時裝和人像為主,工作地點卻不設限制,哪裡有工作便去哪裡,不時來回香港和中國內地,同時寓工作於旅遊。

儘管年紀輕輕,從她口中說出曾經遊歷過的地方,讓我感到慚愧。她喜歡背囊遊,最喜歡西藏的自然風光,曾攝下大量精彩的高原相片;她也喜歡自駕遊,曾經和朋友結伴開車到美國中部的鬼城探險,經歷十足十公路電影中的遭遇;她更喜歡到訪「MIDDLE OF NOWHERE」,在不少連名字也記不起的東歐中世紀古城留下了很多足跡。在世界各地的旅途中,她遇上過各式各樣的人,其中一些成為了她鏡頭下的模特兒,由此也讓她建立了一個相當國際化的PORTFOLIO。

000097670008-copy.jpg


Ting-and-Lauren006-8x6in.jpg喜歡有自信心的女人

家怡知道自己不太懂得用文字來表達感情,於是攝影成為了一個有效的工具。她鏡頭下的主角多數是女生,也許她也察覺到自己作為女性攝影師拍攝女性模特兒的優勢──女性的身份讓對方較容易放下介心,也可借此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她認為作品能夠反映出另一面的自己,並且發掘出自己的潛意識,所以她也喜歡自拍,有時候更會想辦法把自己攝進相片裡。

「我的相片中有部份是朋友,有部份是陌生人。我很享受那種從完全陌生,到開始接觸、溝通,繼而成為朋友的過程。我對於模特兒沒有嚴格的標準,多數憑感覺去選,但會傾向選一些個性獨特、性格敢為的人。不一定要靚,但要有自信,才能夠吸引到我。我很喜歡有自信心的女人,有自信的女人最靚。面對一些徒具外表、無法溝通的人,很多時拍出來的效果都不會滿意。」

家怡經常拍攝裸體,有時難免被標籤為女性主義,但她在創作時卻沒有刻意將兩者連結在一起,只是覺得那個畫面很美,才決心按下快門。有次她拍攝一個亞裔美國女生,捕捉了她沒有刮淨毛髮的腋窩。這個現像在美國很常見,但有另一個亞裔女生看了這幀相片感受卻特別深刻,原因是她曾經為這個理由在家鄉受到當地人以奇異目光對待。又有一次她應網絡平台FORMAT邀請參與一個主題為「TERMS & CONDITIONS:」的攝影群展,她為一幅半身裸體作品加上「WE ARE FEARLESS」的標題,也引來了不少評論和迴響,才知道作為女性要做到無畏無懼,原來殊不容易。

000026400008.jpg創作靈感源於自己

家怡承認自己的作品不具備世界觀,創作靈感主要來自自己,所以她喜歡在一些私密的空間裡拍攝,特別偏好佈置簡單的角落,常常採用自然窗口光照明,目的是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真實感。她曾經拍攝過另一位香港女性攝影師WINGLA WONG,那輯相片在後者的家中拍攝,那時她飽受病魔困擾,希望家怡能夠用相片來紀錄自己那段時期的身體狀態。家怡很喜歡其中一幀半裸上身的照片,不久前她在自己紐約的公寓裡舉行了一場名為「BEDROOM」的個人展覽,就用了這一幀照片宣傳影像的主題。

self_05.jpg她說自己的創作動機很多時與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有關。最近,她正在籌備一個很特別的攝影計劃──用相機拍攝自己患上腦退化症的姑媽。由於媽媽在她小時候便離開了,她一直在姑媽的照顧之中長大,雖然與姑媽的關係很親密,但兩者的相處卻不甚和諧。小時候她覺得姑媽性格很囉唆,要求很嚴格,經常強迫她背《聖經》、上教會,長大後家怡變得獨立,於是彼此開始變得疏離。直至有一次父親因病入了醫院,本來不懂得用言語來表達感情的一家人,卻因為姑媽的一句話,霎時地覺得很感動。那時候她才知道,姑媽其實一直都很愛她,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親情。所以最近她每次返回香港,去探望姑媽的時候,都會為她拍攝一些照片,希望將來能夠發展成一輯完整的作品。

如果家怡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她說,那可能是圍繞著一種孤獨感。她形容每個人的情感都很複雜,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其他各種情緒,而孤獨本身有很多種,有很多不同層次。

相信她是希望透過攝影創作,來學習了解自己,去學習面對孤獨。在這個階段,大概這種種領悟和學習,算是她個人的一次成長歷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