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植物界的「兩棲生物」,成長於低微陰暗之處的青苔其實不單是最早適應陸地生活的植物,也擁有超過兩萬種子物種,生活於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中。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到青苔並欣賞它的存在,然後有心之人,都會在陽光灑落其表面的時刻看到閃爍的光輝。
正如性別議題,面對本質主義的敘述以及文化、生物學的定論,其在有機自然廣闊領域中的無定形表達方式,往往被忽視。刺點畫廊最新的展覽「聖青苔」即通過女性或非二元性別的藝術家之作品,探討如何呈獻一個各種性別均可自由發揮的世界。
張如怡,《一株 - 13》,2018。混凝土、色粉、瓷磚、木板、金屬,48.5 x 21 x 20 厘米
從未來酷兒技術的後人類星球和重新編寫遠古歷史兩個方向出發, 藝術家各自展開嶄新的性別敘事。蘇詠寶追溯早期生物,以裝置描繪藻類的細胞圖,將影響其特徵的古老遺傳基因可視化。擅長於利用日常生活的垃圾和平凡物件創作雕塑的陳麗同利用工業物料製成高聳雕塑,形態猶如不斷進化和蛻變的巨型毛毛蟲。張如怡則用水泥製作多肉植物和仙人掌的雕塑,其誘人的花朵通常是乾旱沙漠中唯一的綠點。黃慧妍在作品 《我們對世界的描述實在太粗糙了。》諷刺耶穌基督誕生場景中的性別定型觀念,在《他她它》中重新思考英語世界中性別代名詞所賦予的古老成見。廖逸君與男友合攝了一系列自拍像,其中的性別角色是玩味的、可替代的以及可協商的。充滿生動圖像、感官紋理和全新視野的性別探索之路繼而在此拓寬我們的知識範疇,讓觀者有機會重新思考性別的本質。
黃慧妍,《No One to Talk to》,2019。乙丙烯及水彩紙本,92.9 x 62.5 厘米
聖青苔
日期:即日至2020年1月11日
地點: 刺點畫廊(香港黃竹坑道 28 號保濟工業大廈 15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