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未來小偷

未來小偷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評頭論足的慾望,窺探他人生活的慾望,想以更少的付出獲得更多回報的慾望,不一而足。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現代科技的興起多半建立在人類貪婪的慾望之上。評頭論足的慾望,窺探他人生活的慾望,想以更少的付出獲得更多回報的慾望,不一而足。關於技術未來的理想同時又常帶出日常生活、倫理持續接受被動塑造的啟示:金融投機邏輯的潛伏、技術資源和話語的被壟斷、人與科技錯綜複雜的關係,發展軌跡的不可捉摸。由青年策展人張涵露策展、正在Para Site舉行的《偷單車的人》即從共享單車的荒唐現象出發,關注偷盜和分享之間的界線、勞工問題,並將詰問延伸至今天社會複雜詭譎的體制和系統中,個體的境遇。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43).jpg一種失衡

展覽敘事以卡爾維諾的短篇小說《黑羊》說起。小說描繪了一個人人都是小偷的城市,市民心照不宣,通過每晚盜竊鄰居財產而謀生,各取所需。怎料一位「誠實的人」來臨,由於他不願意偷盜,逐漸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出現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並建立了治安系統。偷盜和分享之間薄如蟬翼的界線如何定義,失去平衡的狀態又招致怎樣的結果?

進入空間,首先看到美國藝術家Andrew Norman Wilson的「ScanOps」系列。從Google Books中截取的書頁意外地捕捉到了原本應該藏匿在掃描範圍之外的手。這些「系統錯誤」的瞬間被定格,彷彿冷酷現實打破由高科技未來和明星企業共同營造的夢幻世界。背後展廳內播放著藝術家的調研影像。曾在Google擔任錄像師的藝術家有一天對園區內配戴特殊「黃色工牌」的員工產生興趣,也因此丟了工作。原因正是這些待遇和福利都比其他顏色工牌僱員少的工人正在為一項「高度機密」的信息數碼化項目做準備——即現在廣為人知的Google Books。或許是觸碰到硅谷大鱷聘用系統的等級制、種族等的曖昧糾葛,他的調研讓公司非常緊張。藝術家用平靜的語調細述他的觀察、和公司領導的週旋以及被審問和調查的過程,讓觀者彷彿親身經歷整個事件過程。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42).jpg兩架單車

展覽標題則借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單車竊賊》(又譯《偷單車的人》)。二戰過後的羅馬充斥著失業和貧困,電影主角千辛萬苦得到廣告招貼的工作,以全家的積蓄換得一部工作需要用到的單車。不料這輛寄託了生活希望的單車在工作第一天就被偷,日子陷入無望。電影標題中的「小偷」為複數,故而留下了關於小偷真實身份的懸念。在今天,或許有著這樣時代精神的單車就是共享單車。展覽由此反思原本被賦予厚望、代表著未來生活方向的技術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消逝的風景:大量用戶的押金無從去向,廢棄的壞車堆積如山。展覽的策展人張涵露解釋:「我的動力在於好奇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鬧劇?為什麽帶著好的企圖和潛力的技術,美其名曰『共享』的東西,它的驅動終端與大多數人毫無關係?」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40).jpg展覽亮點作品之一是香港藝術家程展緯從2017年創作至今的《椅子運動》,他發起這項運動為站立工作者——如保安、收銀員、電影檢票員等——爭取椅子。該項目有一個Facebbook群組「放工後為打工仔撐未放工打工仔」;藝術家也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和媒體為社會不公現象發聲和行動。他的策略包括媒體曝光、「臥底」工作以及發投訴信,利用商家的投訴系統扭轉施壓方向,作為顧客為僱員爭取更好的工作環境而向僱主施壓。這是一種對既有體系的靈活思考和重新佔有,也培養著人和人之間關於生命經驗的共情和關懷。程展緯為工人爭取的椅子就像《偷自行車的人》裡的單車,原本屬於工人的東西卻被偷走了,這個小偷究竟是誰,則值得深挖。為了不讓發生在真實社會空間的「椅子運動」在展廳的環境下被完全美學化,策展人與委任研究員製作了一個時間表,通過梳理椅子運動的經過把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呈現出來。藝術家最近還有一個新倡導,就是改造香港的垃圾桶:通過重新設計垃圾桶頂部的煙灰槽,來減少清潔工人的負擔。

「展覽最初的想法也與近幾年來中國社會從上到下對於技術的瘋狂開發和使用有關,我們每個人與這些尖端技術這麽近,但又那麽遠,技術塑造著日常行為模式,為我們帶來便捷和效率,但是人生命的生動、複雜和創造力卻在這些便捷和效率中慢慢黯淡了。香港目前還沒有進入這麽瘋狂的技術現實,但是它面臨的重大議題是關於系統兼容性,其實也關乎流通、效率和速度,比如『大灣區政策』——它是想打通一些阻礙,使得不同的系統慢慢同一化。」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13).jpg很多基礎設施

本土藝術研究平台展銷場的作品亦值得回味,它是一套幾乎無形卻無處不在的「替代基礎設施」。其代表項目之一「後勤慢遞」原本是一個利用剩餘運力(旅行時能夠攜帶的額外重量)、非職業「慢遞員」(朋友介紹或網絡招募)以及人和人當面交接構成的物流網絡,在全球範圍內運輸和推廣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獨立出版物的舉措。本次展覽的合作首次嘗試用「後勤慢遞」系統來運輸藝術作品,這也是觀眾在現場的標籤上和展覽「圖錄」中看到的HQL編號所代表的。看起來像快遞單的標籤作品信息全是手寫,以回應展覽中關於藝術勞動的探討,意圖將一個展覽的製作過程透明化。

除了創建一套體系來替代傳統的作品物流系統以外,展覽和展銷場和另一項合作就是展覽圖錄。它是兩個功能的聯合:展覽的導覽手冊和展銷場產品目錄,這是展銷場第四本年度「目錄」,其中列出了展銷場過往的慢遞記錄,每個HQL編號代表一次慢遞。因為每次運送慢遞員都會被鼓勵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那趟旅途,所以她們的後勤網絡同時是一個創造力平臺。「通常來說,導覽手冊是一種功能性非常清晰、準確、乾凈的出版物,只有效於那個展覽,就像是常見的基礎設施一樣,容不得一點模糊地帶。但是這一本『目錄』特別曖昧,在展覽開幕時候,很多人拿著書問,作品在哪?這是什麽?但是,如果他們回家後耐心讀這本書,會發現它比任何導覽手冊都要有趣得多,裡面藏著很多秘密和驚喜。兩種出版物同處同一個空間但是保持著不同的功能,這是一個冒險,也是關於『系統不兼容』的實驗。」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21).jpg正在進行中

展覽最後一個空間像是應運而生。張涵露從年初開始籌備展覽,早期與藝術家談及當時在香港感受到的一種不確定感和危機意識,本來計劃以藝術的方式對此進行回應;沒想到6月開始事情進入白熱化,展覽籌備後期伴隨著多次示威、罷工以及抗爭。或許是當代藝術的神奇之處,「藝術家的問題意識和感知力使他們不僅僅能夠回應當下,有時甚至具有

預示性。」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4).jpg展廳的窗戶全部被敲開,是與現實相連的半公共空間。作品並非往常所見充滿藝術美學之作,而是例如香港藝術家工會帶來的抗議物料和創作,以及一些合作項目。空間內設置有座椅、特別選擇的書籍,觀眾可以坐下來看書、聊天、記錄。「施昀佑借用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手寫體的霓虹燈作品《我會好好照顧你》和用一本香港基本法來虛構的《聲明,引自家用機械人香蘭35®(香港)使用手冊第七十四頁》,在構思和製作並被選入展覽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恰好地回應了6月發生在香港的一系列事件。」張涵露說道,「這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特別的經歷,不僅從籌備的後勤工作來說,還在於思考藝術創作、展覽生產以及大規模社會政治事件之間的關聯。我認為一個展覽應該具有對現實做出迅速反應的能力——因為正關乎當代藝術的核心。然而迅速反應會成為一個易被迅速解讀和消費的符號;維持白盒子藝術空間的中立性並為所有藝術家搭建一個平等的平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狀態的把握,對我而言也是一種考驗。」

關於展覽和未來,張涵露希望,「在接下來的展期內可以組織更多活動,持續地去激活這個空間,使得這裡和最初被設計的一樣,是一個能夠承載一些公共討論的地方。」

'Bicycle-Thieves'-at-Para-Site.-Installation-shots.-Photo-Yi-Yi-Lily-Chan-(9).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