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網羅碎片的人 Mandy El-Sayegh

網羅碎片的人 Mandy El-Sayegh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觀者渴求在作品裡尋覓某一、單向的敘事線,她或他注定失敗。因為,儘管作品內藏無數訊息,卻無意提出一種解讀方式。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Mandy El-Sayegh的作品結集來自四方八面的訊息,細節散落各處,其中你很難找到尚未填滿的空白,碎片像一大堆複雜組裝體,混合各類型的物質——報紙、雜誌、書法等等,歡迎觀者在畫面上縱橫、解碼。不過,觀者渴求在作品裡尋覓某一、單向的敘事線,她或他注定失敗。因為,儘管作品內藏無數訊息,卻無意提出一種解讀方式。甚至,Mandy的作品不是讓你讀的,而是邀請你來「看」。

_MG_8845.jpg焦慮與爆炸

訪問前,我在網上找來Mandy的訪問,她面對鏡頭的眼神倔強,不苟言笑,然而在整個訪問中,她不時綻放笑容,態度非常親切。有那麼的一刻,我以為我們坐在pub裡漫無邊際地聊天,而非置身於立木畫廊的小房間做訪問。立木畫廊現正舉行Mandy首個亞洲個展「Dispersal」。

她解釋展覽題目Dispersal的想法。「我心裡想的是爆炸(explosion)迸發出來的碎片,題目也是關於焦慮(anxiety),那是很貼近當下,而且含有普遍性,英國面臨脫歐,而香港正經歷『反送中』運動。」聽她說得那麼自然,忍不住問:「你也有留意香港的情況?」「我身邊有幾位香港朋友,『反送中』也是討論話題之列。」

除了「反送中」運動已登上多個國際傳媒的頭版外,Mandy的背景和亞洲也有緊密關係。 她在198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爸爸來自加沙,而媽媽來自中國。「作為半個中國人,我覺得 Dispersal和我自身的認同很有關係。」

「從小到大,我是一個『收集控』。這不但影響到我的創作方法,更影響我的生活方式。」收集的物品有否特別要求(qualification)?Mandy形容,她的創作方式很講求質感、一種近乎直觀的美學。「我對物品(Object)的高、低之分很有興趣。不過,收集物品要由我媽說起。她作為一個馬來西亞的家婦主婦,很喜歡收集家居用品,怕東西不夠用,家中囤積了不少物品。而畫作在畫廊、博物館等藝術空間出現,被認定是屬於高級的。而畫作本身卻混合了我從四週搜集而來的物品。」在你眼中,物品有高低之分嗎?「我內心是沒有的,但我知道物品被大眾認定的範疇及在世界的位置。譬如,我接受西方藝術教育,經常被告知畫作是西方藝術系統中最高的藝術形式,而在藝術市場中,畫作的尺寸愈大,相對賣出的價錢愈高等等較為獨斷的說法。」

123.jpg

MANDY EL-SAYEGH TBC - Piece Painting (denzel), 2019 oil and mixed media on linen, stainless steel artist frame 88.58 x 59.06 inches 225 x 15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威權與荒謬

Mandy戲稱她的作品為「偽/半檔案」(pseudo/quasi-archives)。普遍來說,檔案是真實事件的憑證,亦有一定的權威性。「在物品上,我會運用自己的創作,有時把爸爸收集而來的剪報變成媒材,令其失去本身的地域、歷史意義。『偽/半檔案』的意思是一個懂得自嘲的檔案。很多時候,檔案力求中立,譬如你去博物館,看見一個個裝進玻璃,被珍貴保存的檔案,表現的立場其實很明顯的。呈現的方式愈是官方,荒謬感愈強。」

「創作時,我認為自己是回應當時空間,比較像在展覽裡建立主體,以畫廊的空間為例,那兒的牆對我來說也是畫作。垂直的空間可以是雕塑。」  這關係到Mandy另一個創作「習慣」,在展覽裡的大型裝置藝術中,Mandy把《南華早報》貼在牆壁上。儘管報紙有些許模糊的印刷感,當中的報道還是清晰可見。這點尤其有趣,更凸顯了作品的矛盾性。一方面,Mandy特定選擇有一定公信力的報章。報紙具有權威般存在,理應是實事求是。

另一方面,她選擇印刷品、物質的方式很著重質感(Texture)。「又或,純粹有一個點、一個字眼攫住我的目光。但我不一定明白句子的意思,我甚至認為那種不解是很重要的。」她猶疑片刻,續說:「因為讀不通字裡意思,我才能根據質感挑選。」

畫作中若隱若現的書法(譬如:《Jackals Gather》),分別是由她爸爸寫的阿拉伯語及舅父寫的中文。Mandy說:「我也嘗試過學習阿拉伯語和中文,奇怪地我曾經會說這些語言,卻沒真正的學懂。它們對我來說是一種破碎的句法(Syntax),徘徊於記得與忘卻之間。」那些被她選中的物品像刺點(Punctum)一樣,刺痛擊中她的意識、感覺又或感情,強烈倚靠直覺,撇開「理論」、「比較」、「分析」的進路。Mandy進行創作時,也極力使自己進入某一種情況(「我是夜貓子,晚上創作比較好,有酒精的幫助下更好,喜歡伏特加。」)她解釋:「同一隻字,放在不同脈絡會有不同意義,像「回歸」(Returning)與「離去」(Leaving)在英國又或巴勒斯坦都有一定很強的意思。 但有時,那隻字可能是我偏執地無法不正視、無法不去想。」

MES-LM29097-Untitled-(sleepy-head)-01-hr.jpgMANDY EL-SAYEGH Untitled (sleepy head), 2018 oil and mixed media on linen with artist stainless steel frame 57.09 x 58.66 inches 145 x 149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兩種近乎對立的閱讀方式並置,怕不怕觀者感到疑惑?「困惑是無任歡迎的,觀者可以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他們看到什麼,很大程度建基於他站在哪個位置,是怎樣的人。」

那內容是不重要嗎?「Yes and no。內容並非不重要,但我會說,創作時,我並非有意識地傳遞某一訊息。不過,作品完成後會產生意義,猶如超現實般,意義是偶然而來的。所以,我不是不在乎,但我更需要自由。那和自我批判有關,不多不少我骨子裡還是有種亞洲人的思維,又或對於以藝術作為事業感到一點點愧疚。我媽媽是一名接生員,她的工作是將新生命帶到世界,而我的工作(創作)相對下不太有充份理由。」Mandy形容較為理想的創作狀況是拋開自我批判,任由意識流動(Fluid),「如果你想太多的話,你不會做得好的,那其實是我爸爸和舅父寫書法的秘訣。他們的手腕都不太生硬。」

_MG_8860.jpg

Installation view: Dispersal, 2019. Lehmann Maupin, HONG KONG. July 11 - August 23, 2019. 

流動與結構

展覽裡最為抽象的作品是以濕畫法創作《Net-Grid》系列。開始時,Mandy 將一個個乳膠製作的長方體放在地板,運用濕畫法,一層又一層塗上顏料,增加作品的立體感。「我也有想二維和三維的問題,特別是我會用傾倒(Pouring)的方法。很多時我不太肯定作品何時才叫完成,而這種創作方法能夠增加作品的厚度,令其變得活生生,像一塊生肉。」 

為什麼是格仔?「我希望為碎片帶來結構。《Net-Grid》既有漁網的意思,能捕捉大海的生物,同時指向互聯網。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較為抽象。我喜歡那種抗衡關係。」

_MG_8819.jpgMandy的創作中有不少關鍵詞——「自由聯想」、「流動」、「碎片」、「潛意識」、「心理」……由此,連繫到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拉岡(Lacan)的話題,有趣的是Deleuze出名反對結構主義的精神分析學,而那正正是Lacan的研究核心。顯然地,她對哲學思維有更多話要說:「目前,大部份藝術家都是Deleuzian,而不會形容自己為Lacanian,Deleuze講流動、講去中心化,而Lacan傾重結構和語言學。但Lacan對於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貢獻良多,他對自由聯想非常重要,只是他的表達手法非常嚴謹。」

訪問結束後,我再一次趁機多看作品一眼。離開前,心中帶走畫作的一個字——「occupations」,在當下的香港,這幅畫似是給香港的鼓勵。我一意孤行這樣想,相信Mandy不會反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