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NOWNESS PRESENTS: 從羅洋的女性攝影 看十年中國女性

NOWNESS PRESENTS: 從羅洋的女性攝影 看十年中國女性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女性意識」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十年前的第一屆三影堂攝影獎,有一輯以「Girls」命名的系列作品受到關注,作品出自25歲的獨立攝影師羅洋之手。羅洋在更早一年的平遙國際攝影展上,提到「女性意識」這個詞,這個詞借用自林路的《女性攝影新生代》一書。羅洋說:「女孩意識是在成長的線索下所發生的一切的喜怒哀樂。」從2007年至今,她一直在拍攝中國女性,豐富著「女孩意識」的意涵,也記錄了中國女性的形象和轉變。她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 ——「大力花」,寓意女性的力量。

000003.jpg

"十年拍攝了龐大的

女性群體,固然能呈現出

一幅更大的時代畫面;

而長時間持續拍攝

同一個女性,從她身上

的變化,見證的也是

時代的變遷。"

000008.jpg女性拍攝女性 源於自身迷惘

現於北京和上海工作的羅洋出生於瀋陽,在冬天會漫天大雪的東北長大。母親對她的影響很大,因為母親算是個時髦人,時常買一些時裝雜誌、畫報回家,羅洋因此從這些雜誌上領略了什麼叫美,培養出對影像和美學的敏感。大學時,羅洋雖然讀的是平面設計,但因為對攝影的喜好,一位攝影系的老師借了一部菲林相機給她,於是她開始用這部相機去捕捉身邊人的生活狀態,凝住同代人的情緒片刻。

「開始的時候完全沒有技術,只能憑著自己的感覺,對一個人的感覺去拍。」羅洋在攝影的初始遇到過一些技術問題,但因為對世界有很大的熱情,也因為當時自己正處於青春期的迷惘,在理想的生活和現實的問題交織下產生了很多的情緒和感受需要去表達,對於她來說,「攝影是一個比較容易開始的表達方式」,所以拿起之後就再沒放下過。她拍攝別人,但也在探索自己,既是探索自己的能力,也是從別的女性身上觀照自身。

那時恰逢互聯網在中國普及,微博、豆瓣等等都成為了人們發表的園地。一開始對自己的攝影並沒有太大信心,羅洋還是把自己的作品一點點地放上網站,卻意外得到很多人的喜歡和留言支持,甚至獲得網站的大圖推薦、特別推薦。「有一天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現在首頁上,我特別開心,有一種被鼓勵的感覺。」

000018-3.jpg對於自己的照片得到眾人的認同,她覺得原因可能是她所拍攝的人。「我捕捉下很多的日常,或是我對生活的感受,或許我拍攝的人剛好打動了另一個人,又與更多的人產生了連結。人類的感情是共通的,在青春期後的某一個特定的時期,我們會在很多事情上遇到一些困惑與惶恐。在我們同一代人身上,可能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緒,而我通過照片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人們從中找到共鳴。這也許是他們喜歡我照片的原因。」羅洋說。

問到女性的身份對她的拍攝會否有幫助的時候,她說自己本來並沒想過這個問題。但還是經常會有人問到這個問題,她才思考了一下女性攝影師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可能的優勢是在接觸被拍攝的女孩時,她們會更有安全感、更放鬆,然後可能有更多的話題,這樣就能更快進入她的生活,成為她的朋友。但如果說你是女性,你就能拍得好,這並非必然的。這還是要靠人與人之間的感受,你是否值得對方的信任。我覺得自己並沒有特別強調女性的身份。」

15320012.jpg80後拍到00後 從更真我到更包裝

她的鏡頭最初對準的是六位同房的舍友,然後身邊的朋友也來了,同校的同學也來了,甚至已畢業的校友也願意出現在她的鏡頭下。直到她把照片發表到網上,有更多人向他表達了希望成為其模特兒的意願。她的鏡頭下聚起了愈來愈多人,包括各種各樣的女性,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故事。當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就是一個時代的畫面。

然而在一開始的時候,羅洋並沒有想得那麽多,她沒想過一個「Girls」系列會持續拍了十多年,但因為遇到愈來愈多的人,這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這十多年來,羅洋的攝影風格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她感受到人的變化很大。她拍攝的對象,從最初和她同一年代的80後,一直拍到現在已逐漸冒頭的00後,算得上「跨了三代人」。而這正是經歷了國家巨變、互聯網崛起的三代人。

「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其實改變了整個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我最早拍攝的80後那一代人,可能還處於一種很單純的狀態,我拍的都是他們很生活、很自然的一面。」後來她發現,自從Facebook、Instagram、微博、微信這些社交程式興起後,很多人變得更懂去包裝和展現自己,也更樂意去展現自己。「我們那一代人,都是我去找她們拍照;現在這一代則更多是主動聯絡我,想做我的模特兒,或展現她生活的一面。當然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展示的層面會更加自我地將包裝的層面放大,因而很難讓人看到更加真實的一面。她們知道自己哪一方面更特別,就會過多展示出來。有些人會喜歡一些藝人、歌星,然後她也可以把自己打扮成那個模樣,也想把自己慢慢包裝成明星。愈來愈多的自我營銷和自我包裝。」

38970005.jpg關於中國女性形象

:什麼樣的女性形象代表中國?

奶瓶:大眼睛、高鼻子、白皮膚,黑皮膚都不受歡迎。最早的一批網紅,叫大家去做醫院流水線的整容,出來都一模一樣,大家都是姐妹。如果整容給你自信,我覺得也還好。我不喜歡比較,別人有別人的風格,我有我的風格,不去跟人比較才是特別的。

LY5.jpg:中國在媒體上怎麼描述女性?

奶瓶:如果出現在電視上,就一定得是大眾接受的範圍。而且中國又是一個有政府和黨管著的國家,不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子。黨會覺得你染個五顏六色的頭髮,年輕人看了也會跟著染。所以一定要正派,不能出格。

Celine:主流媒體現在有一部份比較推崇網紅臉,因為網紅臉能帶動消費,但是現在主流媒體也愈來愈偏向多元化了。我覺得公眾現在能夠接受亞洲臉或歐洲臉、白皮膚或者黃皮膚、肌膚細膩或有斑點瑕疵。包括之前Zara的那個模特兒李靜雯,還有最近的《Vogue》雜誌不是有一個眼睛很小的女生嗎,然後有人說他們辱華,不是也引起了主流媒體的很多討論嗎?我認為都是美,反而你要接受不止你認同的美是美,另一面的美也是美。

LY7.jpg自我包裝的極致,就是整容。十年前,羅洋看過最天然的人是什麽樣子,「她們沒有很多的想法要變成什麽樣子,而是本來就長成了那個樣子」;而拍攝女性十年間,羅洋也留意到在中國盛行的整容風氣,「她可能成為了她想要的樣子,但那不是非常自然的外表」。隨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偶像文化在年輕人中的滲透,不僅美顏相機成了手機的必備,連整容也變得愈來愈流行,但對於中國女性審美觀的變化,她並不是那麽悲觀:「整容也是因為想變美,只是對自我的認知和美的認知尚未成熟,才會盲目地按一個模式去整容,但跨過了這個時期,就會發現最真實的其實才最美。」她相信整容會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因為在整容流行這麽多年後,她也看到很多個性化的形象已經開始出現。

從更真我的一代,拍到更懂包裝的一代,羅洋認為人的情感是始終不變的,就算過了一百年、幾百年,人類的情感還是一樣。這些情感是她一直在通過攝影去探索和呈現的。

十年拍攝了龐大的女性群體,固然能呈現出一幅更大的時代畫面;而長時間持續拍攝同一個女性,從她身上的變化,見證的也是時代的變遷。王明明是羅洋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女性,她拍的第一張照片,是和男朋友一起剃頭的照片。在之後的三年裡,王明明結婚、懷孕、離婚,羅洋每一年都會給她拍照,目睹著她身體的變化,而隨著身體變化而改變的,還有生活。羅洋相信在一些中國女性的身上,會看到時代變化的痕跡,她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她們身上,十年或二十年,成為一個系列 ——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很長的系列。

37_ting-da-.jpg在女孩最舒服的狀態 拍攝她們最真實的一面

在拍攝的對象裡,陌生人佔了更多的部份。羅洋喜歡拍陌生人多於熟人,她說:「有的時候因為太熟,可能很難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或判斷,反而不一定拍得好。對一些特別好的朋友或特別熟的人,因為有太多方面的認識,參雜了很多感情,很難拍出她本來的樣子。有一些只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對她會有很直觀的感受,這種直覺很準確。拍攝前也會先聊一下,互相熟悉一下,以便更快進入拍攝狀態。」

有了名氣,不缺拍攝的對象,但有了拍攝的對象,拍攝地點的選擇也是個問題。大多數時候,羅洋會選擇在拍攝對象最熟悉的環境裡去拍攝,目的是要呈現她們最放鬆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她們的環境就是她們自己,最真實的她們。而且那是她們熟悉的環境,她們會有安全感,是她們自己的世界,最能呈現她們的生活狀態。雖然也有一些人喜歡在外面逛街或去別處玩的時候拍,但我覺得多數還是在屬於自己的環境裡最放鬆。」

羅洋的女性肖像攝影沒什麽特別花巧的東西,生活氣息濃厚。她說,即使有時為雜誌拍攝明星,她也希望呈現對方更生活的一面,而不是媒體塑造的形象。

20_000010-2.jpg談母親

:你和你媽媽對女性的概念有何不同?

奶瓶:相差太大了。我媽相信女孩子應該安安份份的和找一份工作,到了年紀就嫁人。我不喜歡靠男人,我瞧不起這樣的人。一定要獨立,不管多愛那個男人,一定要有精神獨立的空間,還有經濟獨立。我喜歡穿得隨意一點,我媽就想我穿得稍微像小姑娘一點,說我這樣穿不怕男朋友跑掉嗎。她喜歡將她的價值觀推到我身上,我只是不停追尋自由而已。我覺得作為她的女兒,應該得到多點她的支持。

樹懶:我媽算是她那一輩、她週圍的人裡最前衛、最新女性的一個了。但是她常年待在那樣的環境裡,而且年紀愈來愈大,還是會被週圍的環境洗腦。她一直是我行我素的人,比如她和我生父結婚的時候,兩人的背景不太相配,但她喜歡他就結了,不顧任何人的反對。她在家裡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人,很任性,有時候也很小女人,但能扛得住很重的包袱,和我生父離婚後沒有發愁要一個人養我,所以導致我對父親這個角色是沒有需求的。

37_xxxxxxxxxx006951000007_v2.jpg談男女平等

:中國社會男女平等嗎?

奶瓶:上海的包容度很高。城市不同,待遇就不一樣。

樹懶:中國社會對女性,又要她事業有成,還要她在家裡能做好家務。最近幾年社會上有叫女性回歸家庭的說法,我比較難接受。如果一個女人是自願去做家庭主婦,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我會尊重。

20_000001.jpg母親的上一代 及自己這一代

母女之間「這種女性間的連接」,也是羅洋感興趣的。在拍攝過程中,她發現有些女孩和自己的母親很親近,有些則彼此之間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很多被拍攝的女生,都很願意向羅洋吐出心底埋藏的故事,包括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她對其中一個拍攝對象「奶瓶」和她母親的關係,特別印象深刻。

「她的母親可能是一個很強、自我要求很高、很完美主義的人。她的母親當時去日本,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生活很多方面,所以她在母親這樣的性格下,不太敢去表達,尤其是自己軟弱的一面。因為母親,她也會想自己更優秀一點。但是如果有一天她能跟媽媽坦白自己也有軟弱的一面,自己很多事情都沒有她想像得那麽好,比如和男朋友分手會非常難過,我認為通過這樣的溝通,兩人的關係會更好。」

母親對羅洋的影響很大,正如前面所說,她對於美學的敏感,多多少少是小時候受母親影響。對於這位上一代的女性,羅洋形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傳統的中國父母很現實,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功利的工作,而不是做藝術、做攝影師,但羅洋的母親卻很支持她成為攝影師。「她不一定真的理解或者了解我在做什麽,但對我還是很支持。」羅洋說。雖然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但羅洋一直感覺她還有一顆年輕的心,還是那個在她小時候打扮時髦、喜歡看時裝雜誌的女性。

但除了對自己工作的支持之外,母親給她的感覺還是偏向於傳統,會希望她早點結婚。她也深知自己這一代並非處於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我們當時並沒有可以從互聯網上或者其他什麽途徑看到很多西方的東西,或者不一樣的東西。80後還是屬於過渡的時代,它還是有很多傳統的束縛。我自己還是希望掙脫多一點傳統的東西,活出我想要的那種生活狀態。我們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成長的。」

「90後或者00後可能自由度更大一點,傳統的束縛更少一點,所以更加自我,也蠻好的。」羅洋感覺到中國的主流媒體和社會意識也愈來愈鼓勵女性獨立,對於她來說,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而真正徹底的改變,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