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朦朧潛行 阿三個展 「一夕餘地」

朦朧潛行 阿三個展 「一夕餘地」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紅,全部都係紅。」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紅,全部都係紅。」

甫進「一夕餘地」阿三個展的展覽空間,這句俗不可耐的互聯網潮語衝擊我的腦袋,在香港藝術中心三樓實驗畫廊那彎曲如同香蕉形狀的展覽場地裡,觸目所見遍地都是紅,曖昧朦朧的情感隱身在深淺不一、濃淡不同的紅色底下,暗流湧動。

top.jpg離開同溫層

這一切要從2017年年底說起,阿三贏得「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大獎,並獲富豪酒店的獎學金資助,於2018年秋天前往駐留紐約藝術空間Flux Factory。兩個月的時間,醞釀是次展覽內大部份作品。「整個美國都會講平等、多元,我有興趣知道人們的真正想像。我做駐場時遇上的藝術家都是尊重那些普世價值的,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同溫層,沒什麼大衝突。不過,當你走上紐約街頭,便會見到很大的落差。」《花旗》為展覽交代背景,三種源自美國國旗的顏色 —— 紅、白、藍代表不同的象徵意識,國旗是國家的象徵與標誌,本是有明確指涉。阿三無意符號化,而是選擇曖昧的處理。他用自己的方法重新演繹國旗上的三種顏色,重新組合國旗的線條和圖案。「『白色』已經有很多人討論,『藍色』代表美國,而紐約是最不像美國的地方,我有興趣了解紐約以外的美國,而今次集中使用的『紅色』就有華人的元素。」

_MG_2960.jpg樹與字

阿三說:「每個種族之間是否真的包容和尊重呢?我對此很有保留。」《Ellis Island》是一組6幅的作品,塑膠彩布本、水墨、塑膠彩絹布及膠布創作的《Ellis Island》描畫建築的輪廓,若隱若現的建築產生恍如水印的朦朧效果,點綴接近粉紅的樹。19世紀,凡要進入紐約,沒有健康證明的三等艙難民,都要在Ellis Island接受不科學的檢驗,以證身體和心理是「潔淨健康」,才有資格進入紐約,這個專門用以「隔離」的小島,鄰近的竟是自由神像,何其諷刺。阿三形容:「如果你是有錢人,便可以直接進入美國。智力、視力、體格檢查只針對窮人,但過程是沒有根據的,譬如他們會量度你的頭殼大小,然後假設你的智力不足,拒絕你去紐約的申請。後來,小島擴充成醫院,專門『收留』傳染病人,但事實上是等死。」更奇妙的是,阿三在Flux Factory認識的一位德籍猶太裔藝術家告訴他,她的祖父母當年便在Ellis Island登記,但由於姓氏難以湊成英文,被迫改寫了家族姓氏。

_MG_2946.jpg阿三的作品常見樹和字的蹤影。無論是《Ellis Island》還是《夜行之子》,都有樹的出現。他解釋說:「我畫的是風景,風景充滿了人,而我關心的是人,但我不畫人,而是畫樹。有樹的地方,你會想像到樹影婆娑的景況,覺得有生機。」《夜行之子》建基於阿三在911紀念館的感覺,「『911襲擊』是件悲劇,紀念館卻只有單一論述,美國人要團結起來,打擊邪惡軸心,我對此十分詫異,那麼大的事卻沒有好好思考事情的發生,各種宗教、種族的衝突。」《夜行之子》的文學對讀是郭強生的長篇小說《夜行之子》,描述巨塔毀滅後,複雜而真實的人類狀況。曼哈頓的街頭縱橫交錯,走在街道上,望不到盡頭,人來人往,《夜行之子》劃分切割成幾個畫面,產生濃縮、擠壓的視覺效果。「閱讀一個地方又或一個文化,其實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很難一刀切地清楚了解。」

布料的血紅傷口

展覽裡亦常見字的出現,譬如《愛在紐約(一)》和《愛在紐約(二)》都有引用文字,前者摘自黃碧雲的〈《愛在紐約》〉,後者引用的句子,取材自歌手陳昇造訪紐約後錄製的歌曲〈水母〉。「《愛在紐約(一)》是講三名女子和男子的故事,我想起布料和糾纏的關係有關,你看那些布料的摺痕,有點像傷口。」那些字都是若隱若現。字的應用,延伸到另一個討論。在阿三的作品裡,有時,字的筆劃被抽起,形成聲符。「2010年,我開始大量運用膠片創作,營造層次、處理文字,嘗試把字的重量退後,為什麼呢?我們很習慣閱讀,見到字,便會自自然然開始讀,因為文字構成我們的知識系列。一旦把畫直接寫在畫布上,便會很直接和清晰,而那個感覺對我來說太重了。」

阿三的作品介乎於西方和東方之間,意思是他創作的媒介是西方的,同時著重中國美學要求,包括:國畫重視的層次感和筆墨感,加上他特別用上絹這種富有中國藝術色彩的物料。這個彎曲的展覽場地,如同一個朦朧的赤紅深河,情感在其中潛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