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概是人類最奇妙的發明之一了。它見證著時代的風雲變遷,傳達著關於對人類本質最深切的關注。從史前石壁上的刻畫,到現代打破傳統審美理念的立體派、印象派,再到當代幾乎不受媒介限制,藝術是人類溝通情感的一種共通語言,也是特定背景和語境下的產物。它可以極具影響力,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的境遇。
Enrique Ježik, 《圍地》, 2018年, 攝影: Jiang Wenyi
每年世界各個角落都進行著大大小小主題各異的藝術活動。今次,我們將目光放在重要的雙年展/三年展,為大家精選全球不可錯過的藝術盛事。近期首先介紹上半年亮點活動,下半年部份將於稍後精彩呈獻。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跟隨藝術環遊世界,了解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的視角,審視當下的審美、社會、政治、環境等議題。
2月:亞洲進行時
每年12月的邁阿密巴塞爾展會算是全球藝術活動告一段落的標誌。藝術界漸漸進入假期模式,直到翌年3月左右,隨著香港巴塞爾和春拍的舉行,再次活躍。無論是藝術界從業人員還是普通的觀眾,在這段時間裡,終於能夠盡情享受奢侈的自我時間,不再走馬觀花趕場social,而是慢下腳步,悠閒欣賞藝術。
加上農曆新年的到來,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盡量留在家人身邊。因此2月份的藝術活動,特別推薦亞洲的三個雙年展,平均兩小時的飛行旅程,非常適合周末的短暫逃離。
正在進行中第十二屆的上海雙年展照例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邀請到來自26個國家的67組藝術家,其中亞洲藝術家約佔一半,更是第一次大規模展出拉丁美洲當代藝術家的力作。今屆主題「禹步」,顧名思義來自大禹和神話中複雜而迂迴的步伐;其英文名「Proregress」,則是「progress」和「regress」的合體,直指當下的社會發展問題和藝術在其中的作用。亮點作品包括阿根廷藝術家Enrique Ježik的巨型廢紙板文字矩陣裝置《圍地》,取名自《孫子兵法》,內容「前進一步,後退兩步;前進兩步,後退一步」則來自列寧1904年的文章。位於美術館大廳的作品不但充份點題,其豐富的層次和意義也是饒有趣味。上海年輕藝術家陸揚的作品常常涉及宗教、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廣泛層面,同時融合各種次文化,並以動畫、遊戲、裝置等視覺效果強烈的形式呈現。她在雙年展展出的新作《器世界騎士》以佛教思想中物質世界的概念為背景,透過現場裝置和影像讓觀眾身臨其境,進入一場AI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大戰,虛幻卻又似乎可見於不遠的未來。
Vivian SUTER, Lala Mountain.Panajachel, 2018, oil, acrylic, pigments, fish glue, earth, botanical matter, and microorganisms on canvas, multiple canvases, dimensions variable ©the Participant and TFAM
泰國近年不遺餘力發展文化和當代藝術,泰國文化部當代藝術文化辦公室與甲米府去年11月共同舉辦首屆泰國雙年展,特地選擇南部有著「安達曼海的翡翠」之稱的甲米省,將來自55組國際藝術家的作品與當地美麗的人文自然風光融合,於海灘、河流、瀑布、熱帶雨林、山洞等大自然中創作和展出作品。策展主題「仙境的邊緣」不僅讓人垂涎迷人的熱帶景色,更引出關於當地歷史、地理和象徵意義的思考。例如挪威藝術家Jana Winderen的作品《Through the Bones》以甲米Tha Pom當地漁民捕魚的古老方式——將頭放在木漿或船肚上聽魚——為靈感,基於人類與海洋動物和魚類共享的聽覺機制,邀請觀眾隨漁民的指導,沿著河流旅行並聆聽水面下暗藏著的信息網絡。反思當下聯結全球的互聯網和無處不在的信息轟炸,這種極為靜心的互動方式尤能讓人回歸自然和感激簡單的生活。
同期舉行的還有第十一屆台北雙年展,同樣以「自然」為策展出發點,探討生態系統的特質在藝術和機構的實踐中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當下的社會發展和環境問題。相關的內容在12月刊中亦有介紹,不妨了解一下。
Felix Blume, Rumors from the Sea, 2018
3月:最後的冬日花火
趁著香港藝術周瘋狂忙碌之前,在距離東京兩小時的越後妻有享受最後的冬日雪景,恐怕是最愜意的事情之一了。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覆蓋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被大自然包圍的農村聚落裡展開豐富的藝術活動,是實踐藝術與自然共存的典範。而到了冬季,這裡是日本屈指可數的豪雪地帶。藝術祭因地制宜,充份利用自然資源策劃了「雪藝術」項目,從1月底到3月底舉行。亮點節目包括3月2日舉行的雪花火,巨大的彩色煙火將點亮夜空,於廣袤的雪原播下光的種子,配合音樂和當地特色的美食,短暫的夜晚因而更顯美好。日間活動則有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的冬季限定特展「雪的樂趣」,走廊環繞的大池塘被雪覆蓋,Leandro Erlich的經典鏡像作品《Palimpsest》若隱若現,呈現別樣風景。其他精彩的互動活動還包括腳踏日本古老的草編雪鞋,以皚皚白雪為畫布,隨著腳步的沙沙聲在大地通過健行而作畫。
4月:阿拉伯的文化中心
由沙迦藝術基金會舉辦的沙迦雙年展原本只是海灣地區的傳統展覽,2003年隨著策展人挑選策略的改變,將活動的目光轉到藝術和藝術家本身,逐漸也成為了國際上重要的雙年展之一。今年已是第十四屆的展會以「走出回聲室」為題,邀請到約90組國際藝術家參加,其中超過60件作品特別為雙年展製作,聲勢浩大。以當下的時事和社會現狀為主要議題,雙年展透過三位策展人分別策劃的展覽,深耕藝術在歷史愈來愈虛構化,信息來源被壟斷,同時「社會」概念不斷被取代,邊界和信仰受到文化、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影響時,所具有的可能性和目的。其中之一「創造新時代」(Making New Time)透過藝術家的視角對物質文化的概念提出挑釁,思考隨著科技文化形成的經濟,相關敘事的被創造和解構,以及這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如何塑造著歷史。作品和沙迦的歷史背景融合,猶如考古學遺跡般,以深刻的呈現方式邀請觀眾審視在我們指間溜走的世界。另一部份「在你的週圍尋找我」(Looking for Me All Around You)則主要由新委約的作品組成,以較哲學的層面探討全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移民和逃亡。在尋找的往往不是在看著的,圍繞沙迦作為城市、酋長國和半島領土等多重身份,展覽的眾多作品跨越宇宙和生態、技術和感官、博物館和想像之間的界線,回應人類和物質的錯位及數字化加劇「我」和「你」之間的距離。
展出的藝術家除了大家熟悉的亞洲面孔如邱志傑、徐震、曾吳、何子彥、Ian Cheng,也有不少國際和阿聯酋本地的藝術家,而展會將分佈在眾多藝術和歷史遺跡地區,同時可以領略當地文化和風情。
Alia Farid, At the Time of the Ebb, 2019
5月:希望之海
享有盛譽的瀨戶內海三年祭雖然才舉辦第四屆,但每屆都吸引全球逾一百萬藝術愛好者前來遊覽,也是繼越後妻有大地祭後,日本第二個將藝術和生活緊密結合的重大藝術節目。三年祭舉辦的初衷是希望復興這片隨著城市化和人口流失,逐漸被人淡忘的區域,打造其成為「希望之海」。今年回歸的展會照例分春夏秋三季。與往年不同的是,每一季將有專門的策展主題和項目:春季的遇見,夏季的聚會和秋季的拓展。如果有意前往,除了拜訪直島最著名的草間彌生南瓜雕塑,去安藤忠雄美術館朝聖,前往如泉湧般純潔寧靜的豐島美術館冥想,或是在犬島的生命植物園喝一杯咖啡,還有這些精彩的新項目同樣不容錯過。
「造物」項目以日語「製作」及其背後追求卓越品質和創意的理念為出發點,專注於香川和瀨戶內地區的傑出工藝和技術,包括盆景、傳統工藝和新發明等,透過藝術的視角展現地域的獨特文化和匠心。日本藝術家西堀隆史位於直島的作品《時間的迴廊下》利用香川傳統工藝品和傘的骨架構造出充斥空間的大型裝置,坐在房間的正中,似乎幾百年的歷史隨著延展的竹架娓娓道來。而今次他將特別創作以和扇為媒材的新裝置。年輕盆栽師平尾成志常用這一盆盆小小的植物將美的理念濃縮於枝葉造型之間,他亦會製作多媒體裝置,以新舊藝術媒介發揚香川縣的盆栽傳統。當然,本地農產品和海產品名物自然也作為一種美食的藝術,聯同展覽主要在高松港地區等待觀眾的到來。
戲劇、舞蹈和表演今屆不但頻次增加,也邀請到更多國際陣容,用音樂和身體的律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這些小島和亞洲甚至世界的距離。其中亮點項目有印尼裔荷蘭藝術家Christiaan Bastiaans以瀨戶內海大島的痲瘋病為主題創作,並邀請到曾獲金球獎的挪威演員 Liv Ullmann、已年屆81的舞踏創始人之一大野慶人等演出。 另有主要來自台灣的無伴奏合唱團,將在不同的小島表演,貼近當地生活。
Felix Blume, Rumors from the Sea, 2018
6月:英國莊園的夏日藝術展
夏季可能是遊覽英國的最佳時光。位於英國北部的約克郡,除了是20世紀兩位重要的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和Henry Moore,以及當代藝術家Damien Hirst的故鄉,還因吸引周杰倫前來舉辦婚禮而備受年輕人的關注。約克郡最著名的藝術目的地約克郡雕塑公園(YSP),不但是英國第一個也是歐洲最大的同類公園。佔地500英畝的公園有著英式莊園的開闊視野,山腳和山頂各有展廳,戶外的草地擺放著英國藝術大師們的雕塑傑作,更有牛群陪伴,野鳥相隨。 YSP今年將舉辦為期一百天的國際雕塑節,聯合週邊的Henry Moore Institute、Leeds Art Gallery和The Hepworth Wakefield,活動將覆蓋整個夏季,尤其適合藝術愛好者和家庭出遊。
今屆的亮點包括YSP的美國前衛抽象表現主義雕塑家David Smith個展,呈獻的50餘件作品跨越其創作生涯。Smith的創作理念融合史前文物、民族誌學的創作風格,作為最早使用焊接創作雕塑的藝術家,並且常用鋼鐵這類笨拙的材料,他的作品質樸卻觸及人類本質。他強調人、機器和自然共享空間,從50年代中開始將自己的工作室以雕塑圍繞,直至去世達89件之多。這些戶外的作品不僅是他生活的陪伴和見證,更是不斷創作的基墊。具有天時地利條件的YSP恐怕也是還原這個場景最佳的展覽地。行走於藍天綠地之間,穿梭於造型各異的雕塑之餘,彷彿已能領略藝術家的創作心境。
Caecilia Tripp, Even the Stars Look Lonesom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