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地產必然霸權?

地產必然霸權?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專訪CHAT 六廠聯席總監張晶晶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想像有一天在 TINDER與一位金融才俊 MATCH了,第一下反應:尖叫。第二下:「個PROFILE假㗎嘛?」懷疑與信任之間,你如何選擇?當地產商說要發展藝術,公眾的反應也是一樣的:「假㗎嘛?」

南豐集團在2014年宣佈投資七億活化其位於荃灣的南豐紗廠。地產遇上活化,便想起當年由長實投得活化的「1881HERITAGE」,不如半島高貴、又不如文化中心有文化,於是淪為來回海港城與地鐵站之間的過站。「如果這項目只為最大利益的話,大可以把整幢紗廠拆掉建豪宅或寫字樓 。」CHAT六廠(下稱CHAT)聯席總監張晶晶說。的確,紗廠左邊就是地鐵站和高尚住宅,用來建豪宅會比較合乎經濟效益,但團隊卻把目光聚焦在右面的屋邨和舊樓,「CHAT 位處舊工業區和住宅區之中,這裡不是中環,但我們不想把藝術排拒於生活之外,藝術不一定只發生在博物館裡。所以CHAT六廠的定位必須建基在這區本來的特性之上。」張女士說。

liuchang-c.jpg

南豐紗廠乃是南豐起家的「故鄉」,這次活化計劃包括三大項目:專注TECHSTYLE START-UP的「南豐作坊」(FABRICA)、標榜體驗式消費的「南豐店堂」,和項目裡唯一非牟利的藝術中心 「CHAT六廠」。整個項目最讓人讚賞的是其建築和內部的細節處理,當大館標榜外國建築師的參與時,南豐徵用其總設計師徐莊德(RAY ZEE) 的100% MADE IN HONG KONG建築團隊。建築以創造公共空間為先、採用大量自然光,又在後樓梯保留了整幅「NO SMOKING」的牆壁,而長椅和水牌均由紗廠的不同舊物回收改裝而成,展示了本土建築師的溫柔。南豐紗廠的「作坊」和「店堂」將於今年年底開幕,而CHAT要到2019年的「香港藝術大爆炸」(春季)才開幕。但CHAT在這兩年來默默做了很多事情:「 我們在社區的OUTREACH在兩年前已開始,我們『落區』在荃灣的街上做了一些流動活動,一起織東西,老人家和小朋友會一起過來玩。」CHAT的社區及共學部策展人盧樂謙(HIM LO)在訪問中分享:「其實我們這兩年一直在研究住在這區的人的生活習慣,再把他們的習慣放在我們設計裡。我們觀察到,原來很多從前的紡織工人住在福來邨,中產的人住在D-PARK、年老的人住在香車街那邊,例如在公園的小朋友大部份都說國語的,又例如長者喜歡說話而不喜歡落手落腳 。」

當地產彷彿是原罪,這次由南豐發起的藝術項目CHAT又好像不是那樣。在決定SWIPE LEFT或RIGHT前,我們訪問了 CHAT的聯席總監張晶晶女士。


liuchang1.jpg

始於織織 不終於織織

CHAT包含古蹟(H)、藝術(A)和紡織(T),好像很豐富,但其實你們以哪一點為先?

我們所辦的每一項展覽或活動都會有TEXTILE 的元素,TEXTILE作為一種比喻、是ANCHOR POINT,也是我們理解藝術與古蹟的方法。

TEXTILE會是你們策展時的限制嗎?

TEXTILE 這個概念不限於物料上的意義,也是一種人類從遠古時代便發明的科技,用來改善生活,而且TEXTILE 作為一種行動背後依賴的是女性。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在2016年策展的〈新經緯系列1.0:亞莉雅德妮的線球〉雖是錄像藝術,看似與紡織品無關,但參展的九位女藝術家都通過科技實驗其年代對錄像藝術的理解。TEXTILE不單是紡織,也是編織,所以對我們來說,這是我們策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當我們要說這些關於TEXTILE的故事時,我們會與不同藝術家和社區裡的人討論,用不同方法詮釋TEXTILE相關的故事。我們的策展不是教科書,我們希望創造不同而獨立的觀展經驗。

這樣說的話,CHAT提供的其實是一個對藝術很專門的TASTE,可以這樣理解嗎?

我們提供的是對藝術更闊而開放的理解,TEXTILE 與藝術的關係不只限於針料或針線,它包含的還有過去、現在、將來的元素。當我們現在說TEXTILE ART,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衣服,例如上年V&A的BALENCIAGA,但我們在以新的角度理解TEXTILE 的不同可能。

這聽起來很闊,但又很專門。

YES!


liuchang2.jpg

liuchang4.jpg

社區的個性:不空降、不消費

那社區與參與在 CHAT扮演了什麼角色?

社區參與會是每年夏季的重頭戲,例如是上年的〈HEY! LET'S WEAVE〉與現正舉行的〈來建紡織村〉,我們的策展人盧樂謙會不斷舉行與社區有關的活動,這類社區拓展的活動會發生在週邊的空間,不限在紗廠裡。背後的理念是,不論身份背景,不同人都有各自的專長而值得相互學習,例如曾駐場的日本藝術家田口行弘(TAGUCHI YUKIHIRO) 與火龍師傅吳江南的交流正正體現了我們所說的「共學」。

回到整個南豐紗廠的結構,這裡將會有商店、辦公室和藝術中心,與K11的模式似乎很接近。你會如何與之區分呢?

我不會刻意把兩者比較,因為大家都在不斷變。但CHAT六廠會是一個強調參與的地方,前來的人可以參與在藝術創作之中,而不是單單觀看。在這裡,策展人、藝術家與觀眾的角色比較均等。即使我們委約了 ASSEMBLE在這空間創作不同設施,但我們會邀請街坊與ASSEMBLE一起在上面創作,而不會滿足在藝術家的成品。CHAT不是空降的藝術中心,我們看重街坊與觀眾的參與。其實我們不需要讀過藝術專業才懂得看藝術,藝術本來就跟大家有關。

南豐紗廠將會有很多公眾空間,但在香港,公共空間的實踐往往會遇上不少問題,例如保安員可能會趕走一些「歎冷氣」的老人家。你怎樣預算理想與執行之間的落差?

在VANESSA眼中,整幢建築的出發點是INCLUSIVE的,我們的天台放了很多檯櫈,期望公眾享用。除非有人在這裡大吵大鬧、或在牆上刻意塗鴉吧,我們歡迎所有人來這裡聚集,不需要消費。

這聽起來很理想⋯⋯

對,但我們亦會盡力把這理念實踐。若果有觀眾刻意破壞,我們當然要制止。但CHAT本身就是公眾空間,至少這是我所相信的。


liuchang3.jpg

後記:廢青的表白

在文化區宣佈成立後,西九龍出現不少醜小鴨,殘舊的工廠區突然出現介乎淘寶和原創之間的D2、又或者是OUTLET了都消費不起的香港佛羅倫斯小鎮。這些名字很美麗,但我這一代廢青還是喜歡去葵廣掃街,原汁原味而又豪得起。期待南豐紗廠除了是打卡的新蒲點外,還可以像台北的寶藏巖一樣,成為香港裡藝術與社區結合的新榜樣。

liuchang5.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