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流動之變:一切堅固的也煙消雲散

流動之變:一切堅固的也煙消雲散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伊朗藝術家SHIRAZEH HOUSHIARY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伊朗藝術家SHIRAZEH HOUSHIARY的作品總帶著隱約的幽深,猶像阿拉伯女性臉上神秘的面紗,掩去半張臉仍見嫵媚雙目。不論是畫作《BLUE HOUR》(2017)中一片混沌的藍;或《MIGRANT NO. II》裡的渺然樹影,皆錯落有致,如心境之幻象。也不是說伊朗的國族身份決定了風格命運,相反, SHIRAZEH追求的顯然是超脫國族疆界的世界觀,暗自埋藏。LISSON GALLERY在ART BASEL的攤位,展示了其新作《FLICKER》(2017),虛渺的紅煙繚繞於觀者的眼前,映掩之間,追求心象的藝術家能如何回應分崩離析的現世,甚至崩壞的文明?

未标题-3.jpg

FLICKER, 2017, PIGMENT AND PENCIL ON BLACK AQUACRYL ON CANVAS ON ALUMINIUM, 190 X 190 CM © SHIRAZEH HOUSHIARY;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流動的身份

回應這道複雜問題前,我們還是不免關注SHIRAZEH作為伊朗藝術家的身份。「身份當然是我的創作中的重要命題。但這裡說的『身份』並不是傳統的意義,至少不是我的外貌、文化或國族。這些都是流動的。身份是更深沉的問題。」1955年,生於伊朗的她,浸淫在阿拉伯的文化傳統。但自1976年,她毅然前往倫敦的車路士藝術學院學習藝術,流動的邊界蹤跡啟發了她對身份的思考。

「我跟你說一個故事。」她沉靜的臉上亮起慧黠的眼神。「十至二十年前,我赤裸地朝向鏡子,想看看能否照見自己的折射倒影。而我無法。因此我的呼吸在鏡上留下殘餘,然後復返看看能否看見呼吸留下的痕跡。因此我明瞭到我們的生命本質。生命是十分短暫須臾、瞬間即逝的。因此身份也並不固定,它持續轉變。」呼吸的殘餘如今幻化成她新近畫作的縷縷輕煙,也在在說明時間、面貌、邊界、身份,皆是流動。但她同時深明,如此想法並非浪漫地繞過實然存在的社會問題。性別與種族歧視仍比比皆是、難民亦因國族戰爭而席捲而來,無法逃離。

「即使我是一位女性藝術家,即使我在伊朗出生然後前往英國,但我的身份仍在我身上不斷演變。當然你生自某處,就像你與生俱來的指紋,這些皮膚上的紋理,自你在母體充滿水的環境內漸漸形成。這些水的記憶保存在你的皮膚,印證了身份的原始性,這是每人的原初的起點。但我在尋找的與嘗試理解的,是能夠連結他人,而非與他人割裂。」

2.jpg

ALLEGORY OF SIGHT, 2015, CAST PAINTED STAINLESS STEEL, 43 X 120 X 43 CM, © SHIRAZEH HOUSHIARY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DAVE MORGAN)


物質的探索

我們坐在她下塌的酒店大堂進行訪問,陽光正烈,照亮她的背影。酒店如偌大城市裡的中轉站,不同膚色的旅客穿梭交錯。此一瞬間,我跟她對坐而談,關於身份,關於以藝術重新創造別樣形態的身份。貫穿訪問裡,她時常提到流動的概念。除了身份外、對她而言藝術創作也在流動變換。她早年主要以雕塑為創作媒介,但對她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我創作雕塑時經常很掙扎因為它原有的物質性。我應如何將原來二維的、平面的物件轉化成實驗的形態,而且非固定的?因為我的創作關心的是流動與瞬間的命題,而非堅實而固定。不過如今我逐漸能感受雕塑所提供的空間感覺,發展出獨有的創作語言來突破此種界限。」

她以作品《ALLEGORY OF SOUND》(2015)與《ALLEGORY OF SIGHT》(2015)作例。兩件作品如流動的線與結構築於牆上,一黑一白。異於平素拔地而起的大型雕塑,它輕巧地懸浮在空中,光的投影也交疊在作品之下,具體的物質卻能被幻化成結構原型,亦虛亦實。「這兩件作品的陰影比物件本身更為完整。我嘗試探問如何觀看,面對大自然所給予的局限。」

她說,《ALLEGORY OF SOUND》的彎型是耳蝸的形狀,它決定了我們聆聽的頻率。「可見我們皆被自然所限,但我對這種自然的真實很感興趣。我們需要通過各種五感來經歷人生,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因此這兩件作品也是如此探問,以及我們能如何超越五官的局限。」SHIRAZEH穿越雕塑的物質性來探索更深遠的問題。而網絡來臨,時代漸趨虛幻,一切堅固的也煙消雲散。問她倚靠物質如雕塑創作能如何回應?她回答得乾脆利落:「雕塑是有關物質與能量。即使在當下的數位時代,我們身處在虛擬的世界,物資與能量仍然存在。」她舉例,我們仍會感受到冷暖,仍能以觸碰來體悟,這些皆是永恆。因此她的創作也重視光暗、線條等探索觀者的視野之限。好像去年作品《THE EBB》(2017)便將玻璃物質以階梯般的幾何形狀來展示,明亮有致,不同據點也能折射不同面貌,詰問目之所及何謂真實。


創作媒介的轉換

穿越網絡復返現實的還有她在特定場景的創作。2011年, 她在倫敦的ST MARTIN INTHE FIELDS教堂創作了奇幻的窗框,以獨特方式在平面上組成立體起伏的迴圈,且在日夜所看皆有差異。「什麼是真實,什麼不?我的創作時常關注這個問題。還有『我是』的確定性與『我不是』的不確定性,但兩者並非分離。」當物質與視覺等被反覆重新創造,並重新被詰問其本質的意義,流動性彷佛替我們在當下虛幻的時代求索出口。

「我也不只是創作雕塑,也有畫作與拍攝影像等。」近年SHIRAZEH也涉足繪畫與影像,進一步探索物質的變動。新作《BLUE HOUR》正是恰好的示範,畫作形塑了一種空間與氛圍,讓平面的虛渺圖象也能構築了通往物質的路徑。「當你站在畫作面前,你會注意到其流動的形態,而它永不穩固。你需要留意當中的細節,再跟自身連結起來,自然明白當中對不同的維度與面向也是緊連的。」各種創作媒介對她而言也是創造了一個自足的宇宙,展示各式各樣的流動曲線與波浪,靜待被發掘。「而這些皆是與人的生活,甚或生命的本質息息相關。」


 ©City Howwhy Limited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