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Guston於1913年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1980年於紐約逝世。這位藝術巨人大半生的時間都在創作,並不斷通過創作來探索自我,不斷打破已知的固有,重新定義自己。作為抽象表現主義最知名的推動者之一,早期的Guston以其先鋒性的風格姿態而成名於國際藝術界,可是到了60年代他又出乎意料地回歸具象繪畫,發展出極具原創性的繪畫符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藝術語言。這個轉變源自他自身觀念與價值觀的改變,從中可窺探他與他審視世界的方式。
他放棄跟隨追逐藝術圈的「潮流走向」,即使藝術形式的轉變曾為他帶來負面評價,他卻希望藉此探究與思考畫作的意義何在。他曾經講過畫作就如幻象,從畫面所看到的表象並不是事物的實相。而他的繪畫作品,尤其是他藝術生涯晚期自由灑脫、隨心而至的風格——對之後好幾代的當代畫家影響深遠。
Guston曾經這樣說道:「我認為一個畫家有兩個選擇:畫這個世界或者畫自己。而我覺得最好的作品,莫過於他畫自己的那些,我的意思是他親自畫自己的那些——在他所在的環境中,以及他身處的全部情境之下。」所以,一個燈泡、一張床、一個鬧鐘、一雙靴子、一張桌子、一個畫筆筒,一個酒瓶、一本書、一個個帶著恍若3K黨高高尖帽的人物、甚至乾脆是躺在床上的自己,這就是Guston繪畫中的全部。
其實早在50年代初,Guston已經脫離了他早期具象作品中的形式主義,完全過渡到抽象,其繪畫及紙上作品展現出一種自發性和自由率性的新氣象。作為一名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領軍人物,Guston在早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作品被頻繁展出;與此同時,他與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和Mark Rothko等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一道,在他們位於紐約10街的工作室進行創作。在這十年間,Guston的作品愈發極簡,僅使用灰色、暗粉和黑色作畫。
6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動盪,充滿了刺殺與暴力、民權運動以及反戰抗議。Guston畫作中的色調變得愈發陰沉,展現出一種不安和焦慮的情緒。「60年代來臨,我處於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Guston之後回憶說,「美國的戰事,世界上的種種暴虐。我算什麼,居然坐在家裡讀雜誌,我對一切都感到沮喪而憤怒——然後我能做的就只是回到工作室把紅色調成藍色?」
PHILIP GUSTON, UNTITLED, 1968, ACRYLIC ON PANEL, 45.7 X 50.8 CM
到了1968年,Guston徹底放下了抽象風格,他在抽象畫中揣摩到了新的意趣,轉而回歸年輕時的壁畫和具象作品,重新探索其中的敘事魅力。他從日常物品入手,創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加斯頓式物品,包括燈泡、書籍、鐘錶、城市、木頭上的釘子、香煙和鞋子。他在後來的大幅作品中加入了超現實的元素,用卡通化的效果,營造了一系列戴著兜帽的古怪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某種程度上有著美國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三K黨的影子。三K黨早有暗施私刑、種族暴力的惡名。這些兜帽人不僅邪惡,同時給人一種不堪一擊、甚至滑稽可笑的感覺,這些兜帽也可能代表了我們在社會上戴的面具,代表了人性的矛盾,或是代表了藝術家本人。
PHILIP GUSTON, FEBRILE, 1976, OIL ON CANVAS, 174 X 217.2 CM
1973年直至藝術家去世的最後十年裡,Guston的作品表現力豐富,自傳性的意味愈演愈烈,畫家躺著的形象反覆出現在作品中,人物被抽象成了一個兜帽,或像豆子一樣的頭部,睜著一隻偌大的眼睛。加斯頓的晚期作品受到了內心力量的驅動,達到了自由的新高度,在同時代的藝術家中獨樹一幟。他作品中那標誌性的奇特造型,可謂是藝術界中的異類。
PHILIP GUSTON, UNTITLED, 1979, OIL ON CANVAS, 175.3 X 182.9 CM, PHOTO: GENEVIEVE HANSON
「說到要畫什麼, 」Guston在工作室的筆記上寫道:「有一個地方,人和事物在這裡被遺忘了,而我要喚起對它的記憶。我要看到這個地方。我要畫下來我想看到的人和物。」在他生前最後的一組作品中,完全黑白色調,創作在紙上,極其簡單明晰:一件外套、一雙靴子、一扇門。此時, Guston已經找到了一種平靜,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平靜。更重要的是,他一定已經明白並釋然:任何人都有著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的理由和自由。
幸運的是,香港HAUSER & WIRTH正在舉辦Philip Guston的個人回顧展。本次展覽是由Guston的女兒Musa Mayer策劃,展覽涵蓋了Guston從1950年至1979年創作的近50幅繪畫,展現了其富於實驗性的藝術生涯中的重要轉變。展出作品橫跨Guston廣受讚譽的抽象作品時期,並體現了其轉型至先鋒形象繪畫時期的過程。
展覽整體上以疏鬆的時間順序為框架,展覽空間分為兩層,上層將聚焦Guston的抽象系列作品及其後期在風格上屢見突破的部份作品;下層的則展現藝術家的一系列晚期傑作,連同紙上作品一併展出,以便觀眾深度理解。
Photo Courtesy of the Estate and Hauser & Wi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