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WILLIAM KLEIN與22世紀攝影

WILLIAM KLEIN與22世紀攝影

閱讀數 6

今日熱度 2

摘要︰ KLEIN對外國媒體說,早前去東京:「我的助手拍照比我還多,人人都有IPHONE,但我沒有。」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本月19日,攝影大師WILLIAM KLEIN便90大壽了。將老人家跟未來22世紀扯在一起的,是東京21_21 DESIGN SIGHT的展覽《NEW PLANET PHOTO CITY - WILLIAM KLEIN AND PHOTOGRAPHERS LIVING IN THE 22ND CENTURY-》。KLEIN對外國媒體說,早前去東京:「我的助手拍照比我還多,人人都有IPHONE,但我沒有。」

攝影發明將近200年,科技和網絡令攝影的生命力在變變變,將來會點?看幾多集《BLACK MIRROR》都很難想像。不過展覽以城市面貌為題,把KLEIN捕捉的20世紀,與多位亞洲攝影師拍下的21世紀放在一起,頓覺有種可堪咀嚼的趣味,會在未來繼續變化。

photo4993.jpg

在1號展館門外展出的WILLIAM KLEIN作品,牆上大相是著名的“ATOM BOMB SKY, NEW YORK 1955”。(PHOTO BY MASAYA YOSHIMURA)

大師開場白

策展的伊藤俊治,是日本的攝影評論家及藝術歷史學家。除了KLEIN,參展的還有11位攝影師和創作人,包括台灣的沈昭良和韓國的MINA PAK,日本的石川直樹、西野壯平、TAKCOM等等。不得不說,建築出自安藤忠雄的21_21 DESIGN SIGHT,位於東京MIDTOWN花園內,實在是個舒服漂亮的地方。早上來,未進展館先看到藍天綠草,心情也變好。去年21_21 DESIGN SIGHT十周年,增設了3號展館,今次《NEW PLANET PHOTO CITY》展覽,就將原有的1和2號展館一併佔用。

重量級的KLEIN,攝影影響後人,在展覽中的角色像龍頭大佬。 如策展人伊藤俊治所介紹,KLEIN在1956年發佈的《NEW YORK》相集,是震撼的處女作。其後他繼續拍羅馬、莫斯科、東京、巴黎等不同城市,也拍自己的電影。部份相片、劇照和電影片段,在1號展館門外展出,為展覽來個「開場白」。《NEW YORK》是一系列紐約街拍,當年驚為天人(亦令很多人看不明)的特色,是KLEIN不按攝影章法地拍,鬆郁朦、粗微粒、強對比、構圖不水平嗎?照單全收。據KLEIN形容,那時「有什麼意外,有什麼發生都好,我想要最RAW的SNAPSHOT,零程度的攝影。」他從沒受過攝影訓練,不懂亦懶理任何法則。早幾年他與森山大道在TATE MODERN辦聯展,森山就提到KLEIN的《NEW YORK》,對他有極大啟發。大導費里尼當年更愛《NEW YORK》,愛到1957年去羅馬拍電影《NIGHTS OF CABIRIA》時,請KLEIN當他的助手。拍戲期間有空檔,KLEIN便拿著相機,拍下他眼中的羅馬。

photo499-4.jpg

WILLIAM KLEIN “GUN 1, NEW YORK 1955 (PAINTED CONTACT 2000)”

快閃KLEIN作

進入1號展館,依然與KLEIN有關。整個空間漆黑一片,由日本視覺藝術家TAKCOM將KLEIN從1952至2013年,超過200張拍攝紐約、羅馬、莫斯科、東京及巴黎的相,連同他的電影劇照,設計成INSTALLATION——不同影像在牆上大大小小的銀幕同時播放,相片一張接一張出現,快如閃動,配合燈光、動畫和聲音設計,名副其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城市節奏」。四面牆200張相,即使「快閃」也覺影像吸睛,不妨在此多留一會慢慢看。如果你問KLEIN的相片內容,究竟有什麼特別?以成名作《NEW YORK》為例,就要談談KLEIN的出身。

他生於紐約貧窮的猶太移民家庭,有個在華爾街股災輸身家、仍畢生高呼美國是宇宙福地的父親。40年代的少年KLEIN,已憧憬去歐州做藝術家,希望脫離家人,順道跟他毫無歸屬感的紐約說再見。最終他當過美軍後,19歲時因退伍的福利,獲資助去巴黎讀大學。不久KLEIN在當地結婚定居,後來被《VOGUE》的ART DIRECTOR發掘,請他回紐約做時裝攝影師的事,現時眾所週知了。由始至終都不愛紐約的KLEIN,那時為記錄自己「回家」的感受,不斷街拍,在美國卻沒有人肯把相片出版成書。編輯們都罵他把紐約拍成貧民窟般,「太反美啦!」KLEIN的回應是:「你住FIFTH AVENUE,在MADISON上班,你有多了解紐約呀?你去過QUEENS和THE BRONX嗎?」KLEIN捕捉了大眾不敢直視的現實,這也是他街拍的力量。最終作品在巴黎才成功出相集,那就是《NEW YORK》。

photo499-2.jpg

沈昭良《STAGE》。

再遇沈昭良

KLEIN為今次展覽加重份量,2號展館中多位亞洲攝影師的作品,則勝在風格多樣,而且真的頗有趣,不會看到你悶。日本攝影師西野壯平的《DIORAMA MAP》系列,就足以讓你細看半天。西野曾去三藩市、約翰尼斯堡、新德里、耶路撒冷等不同城市拍攝,單是一個城市,就可以拍300至400筒菲林!因為他在城中隨心遊覽時,會沿途用鳥瞰和各式各樣的視點拍照。將成千上萬張相片沖印後,便逐一剪裁,全部拿來做拼貼,為該城市重新建構一個錯綜複雜、包含西野旅遊回憶的「街道圖」。一小格一小格的相,有的拍到街上途人,有的拍到空中小鳥,細節超豐富。西野也拍日本,2004年和2014年就拍過東京兩次,認真大工程。

看了這麼多外國城市,忽然在展覽找到台灣攝影師沈昭良的名字,大概有種親切感。不過他拍的《STAGE》系列,主角是台灣的「舞台車」,其實不是港人熟悉的東西。90年代初出現的舞台車,是由大貨車改裝而成的流動舞台,現時台灣各地的綜藝團,仍會用來演出,如唱歌、玩魔術、跳鋼管舞等。這些舞台車五顏六色,燈光閃閃,在相中看來很過癮,也呈現庶民文化。去年沈昭良曾來港辦《STAGE》展覽,錯過了的話,現在去21_21 DESIGN SIGHT也可看到。

photo499end.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