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PRECIOUS > PRECIOUS > DAVID ZWIRNER 取之有道

DAVID ZWIRNER 取之有道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縱然ANDY WARHOL工作室FACTORY的星光熠熠光景不復再,當代美國紐約還有受盡跨界別注視的卓納畫廊DAVIDZWIRNER。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DAVID ZWIRNER在畫廊 25 周年派對與LOURDES LEON (MADONNA 親生女)、創下藝術品拍賣價格記錄的 JEFFKOONS 等星級人士道別後,轉過身就是要受長途機折騰,飛到全球最袖珍,但實力又不容小覷的藝術市場——香港,為第5 間畫廊開幕,意想不到,聲東擊西的消息——由普利茲克獎得主 RENZO PIANO設計的 3層高畫廊於 2020 年紐約落成的預告——毫無先兆,比他真人更早隔空傳送到香港。隨即,在中環H QUEEN'S可以生擒DAVID。

daivd.jpg

於你而言,是什麼原因選擇香港為其亞洲首個據點?

香港有一種特殊的質量和力量吸引我。我們也有穿梭於亞洲各個城市,探究她們在藝術市場方面的發展潛質。無可否定, 很多城市讓我們產生落户的想法, 但當中卻沒有一個城市能像香港一樣,充滿都會色彩的形象。我,作為一個歐洲(德國)人,家在紐約, 體會到香港既像歐洲,又像美國,但這裡絕對是亞洲。這裡充滿活力,開放貿易,歡迎外來的人,不同國家的人在這裡也會覺得舒服,亦早已有一群規模成熟的國際級畫廊進駐,我享受參與這一個社群,置身其中。而且,這藝術群還在成長。

ART BASEL(ART HK 是其前身)等,那些已落地生根香港的藝博,會不會加深你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決定?

我們為畫廊25 周年作回顧與反思時,也曾想到8 年前,其實已經開始參與香港的藝術活動,並無間斷的參與,更察覺到人們對這地方的藝博會產生有增無減的正面評價。剛開始的時侯,觀眾的確傾向亞洲的藝術家,但在這5 年間,他們又愈來愈熱衷於西方藝術,香港的觀眾亦十分有質素,他們會主動看書、上網,找資料學習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從而與藝術產生互動。曾經,有觀眾跟我分享一些我也不知道的事。當我發現在這裡已有一群穩定的、有質素的觀眾,我覺得我也是時候在這裡駐足。

davvid2.jpg

但在這個租金極其高昂的城市開設實體的GALLERY 也很冒險吧?人們也傾向虛擬「看」藝術⋯⋯

25 年最大的變化是,人們傳遞資訊的方式。 當我在25 年前,創辦第 1 間的畫廊時,我,沒有手提電話,沒有互聯網,我們不傳電郵,我們依靠傳真和親身揭電話簿的名單逐一聯絡,通知人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網站發佈消息,一些無法到紐約的人,也能夠知道和分享我們正在舉行的事,從而了解我們,得悉我們的工作,與什麼人接觸。在能夠為我們代理的藝術家與觀眾接軌的前提下,我們喜歡社交媒體這媒介。但是,藝術品終究也是物件。當藝術家創作了一件事物,最理想的仍然是讓人可以親身看到原型,體驗與藝術品在同一時空下的質感與氛圍。

davvid3.jpg

聽說,當GALLERY 不斷擴展,某程度上會成為藝術市場的支配者,也很容易令藝術家反感,擔心受「體制」操作,有這樣的事?

這是一個不爭的觀點,但我會反饋的是,在我們的25 周年派對上,有些藝術家正與我們維持了25 年關係。這是一個競爭很大的行業,我們要做的正是成長,愈趨成熟地繼續航行,為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提供最好的支援和支持,帶他們到最大的觀眾群。當人們會說我們是EMPIRE,但我依然會說我們只是大型的畫廊。我們會保留GALLERY 的特有運作模式——保持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和親密性。讓藝術家們感受到我們是GALLERIST,將藝術家的聲音排於生意之前,正是我們過去25 年來不忘的初心。每一年我們也提醒自己,銘記這宗旨。

當你在《THE NEW YORKER》提到在藝術市場充斥關於投資賣買的討論,歸因談論錢相比藝術簡單。但在平衡畫廊營運、擴展生產,顯然亦與錢攸關,你覺得GALLERY 的角色應該如何堅持下去?

我們相信尊重藝術家、無誤詮釋他們的創作意圖,代表他們是作為畫廊不可動搖的方針。而組織觀眾群和製造機會予年輕藝術家擴闊藝術的交流,進一步開拓一座城市的藝術風景格局, 則是方向。當我們有出色的藝術家,生意就會來。

davvid4.jpg


畫廊背後的核心團隊

crew.jpg

Photo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New York / London / Hong Kong


還記得當初加入DAVIDZWIRNER 的情形? DAVID 又身懷什麼 魅力,令你與他共事接近/ 跨越20 年?

AC:入職前,也想過在若干年後離開;但在24 年後的今日,我仍然在這裡! 因為我有預感,畫廊會成長,我的直覺亦應驗了! DAVID 絕對是獨特且卓越的GALLERIST。他令人難以置信的率直和持之而恆的自我鞭策,間接推動整個團隊前進。DAVID 正面、積極的態度,正是我享受與他工作和留下來的原因。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回首過去的成就,因為我們總是在探案未來,發掘我們自身可做的事。

當我們處於顯然尚未完善發展的階段,第一次以年青畫廊的角色踏足ART BASEL,我會欣賞,(不僅是觀察,)DAVID 是如何與人交流,邀請別人進入我們的展區,從而讓他們下決心買下藝術品——我強調的是,那些觀眾,我們也不清楚他們會不會或有沒有購買意慾,盡管我們代理的是JASON RHOADES 的作品。DAVID 與生俱來的天份,讓他有不一樣的說服力,絕對是天生的畫廊經營者。

BH:我剛加入DAVID ZWIRNER 的主要的工作是以銷售為主。當時我們的團隊還很小,DAVID 還負責所有藝術家的主要銷售,而且,的確有難度。我們要很細緻的去通知、教育觀眾,將作品的底蘊解釋得一清二楚。我還記的,當初也想過只要生悶又或是沒有東西學習便離職,我預計的是兩年,但最後,我發現是絕藝令人不會生厭,特別是與DAVID 相處,我仍然向他學習中。縱然DAVID ZWIRNER 變大,但她仍然保持小畫廊的特色和態度,賦予大家很多機會和權利。DAVID 是完全明白委託和賦權的好處。

HS:DAVID 絕對是非常好的上司,在任何的層面上,也充份讓人感到他的領導才能。他為人十分有雅量,且具有獨立視野。他總是能夠發掘最優秀的人,營造團隊默契十足的氛圍,讓各部門與部門內注滿互補與默契。除此以外,他不單單是一位微觀管理層,還十分重視同事的自發性,鼓勵大家主動擔當重要角色和擁有話語權。

KB: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除本身是修讀藝術史,更因為可以親身看舊的經典藝術品,又可以想方法有趣的在展覽中呈現她們。另外,我深信DAVID 會綻放,我想成為其中一部份。 儘管整個過程,從來不容易,但因為DAVID 本是十分開放和歡迎大家給意見,亦給予很多鼓勵。同事之間不斷的溝通和投入,成為我們的力量。回望18年的工作,充滿笑聲的過程總是最令人念念不忘。DAVID 絕對看通藝術行業的內在幽默,當我們在嚴峻的一刻,他總能帶來笑聲,甚至笑話,緩和氣氛,還不僅在我們面前,與藝術家、客人也同樣從容。我們很享受我們的工作,DAVID也是。

那畫廊DAVID ZWIRNER 的獨特處在於?

AC:藝術家在我們的心底,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只是引領他們。這看來很簡單,但卻是我們從一而終的核心原則。

BH:我們是以內容主導,擁有專職資料搜集和研究的部門,從而能夠策展、裝設展品、出版等。我們為藝術家工作,藝術家永遠也是我們先要的客人。現在DZ 的項目橫跨多個範疇,涉及不同的美學概念。肯定的是,我們極希望可以在每一個領域也佔一席之地,如攝影、抽象藝術、藝術裝置。我們的藝術家總是不停超越界限,正是他們與別不同的始源。我們每一個個體就是迷你博物館,收藏於大畫廊之中。

HS:我們一直也為代理藝術家力爭最好的回報和服務,對固有的收藏家懷有忠誠之心,並一定不忘核心價值——真誠對待文化和藝術家。

另外,在DAVID ZWIRNER 內,無論是由誰統籌展覽,我們的製作部、市場部、公關部、研究部的同事和藝術品安裝人員也十分樂意支援大家。我們做的事,如果沒有團隊之間的互動,是絕對無法完成一場展覽。這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再說,縱然現在的畫廊規模已超越當初很多,這種文化依然不變。我,可斷定這就是我們的底蘊,亦會延續下去。

KB:DAVID ZWIRNER 的獨特是包容我的沉溺和能予以空間發揮,能改變觀眾對藝術家與藝術品的見解,令我得到相當大的滿足。當然,那是經過深究,不是出於個人見解。DAVID曾經跟我說過,畫廊,要展示我們認為好的事,經細心篩選,並不受商業動搖。透徹理解我們展示的藝術品,是我們特性。比如,相對學術性成份較重和展期超越六星期的展覽,不單單在觀眾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的目錄冊和刊物也在藝術史上留下持久的影響力。每一個展覽都是在有機的情況下催生大家看到的結果,而我們在展覽滲入的畫廊專業、觀點,更是源自渴望與觀眾開啟更多對話,共同建立新觀點,繼而建立更持久的關係,這是瞬間即逝的交易無法實現的。

GALLERIST 與ART DEALER有沒有分別? 在藝壇扮演什麼角色?

AC:藝術品經銷商與畫廊經營者之間,不存衝突,那視乎個人的性格和興趣,DAVID 是少有的,能在兩方面取得成功。

KB:畫廊的每一個展覽,像是在撰寫明日的藝術史,在過去,更明顯展露出不一樣的抱負和勇氣。有時,我們也不斷回溯60 至70 年代的重點展覽,以當代的手法,重新演繹歷史。數年前,我們重塑1964 年的DAN FLAVIN’S GREENGALLERY SHOW,原有壓倒性的激進氛圍,絕對沒有因時代差異而減弱。這讓人無法忘懷的經驗,亦提醒了我們畫廊、展覽可以怎做和應該怎做。

成為藝術品經銷商,是相對較容易,只需尋找能賣的藝術品和與客保持關係;成為畫廊經營者則必需具備視野和自信,制定計劃、說故事,讓代理的藝術家成為人們的焦點,繼而投資,一切也需要獨特的觀點和持久的藝術參與。 藝術品經銷商做的是交易,而畫廊經營者則建立事業;兩者可共生,但定必不同。

DAVID ZWIRNER 的未來方向是?

AC:當代市場不斷成長,經營畫廊已經不再只是籌劃展覽、進行藝術買賣或參與藝博。我們也明顯擴大不少,所以,除了透過在畫廊及公共機構展示我們代理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我們也啓動DAVIDZWIRNER BOOKS 出版部,專門製作目錄冊及刊物,同時,開發電子平台,如VIEWING ROOM,舉辦講座、討論及交流活動,縮短GALLERY與公眾之間的隔膜。

KB :任務或使命上仍然一樣:辦出色的展覽,闡明藝術家的意圖和值得被再度詮釋的藝術史,重新發現、重新賦予情境和不扭曲原意。

website-endquotedavid.jpg

相關推薦